基本信息
书名:意志品质的质性研究
定价:28.00元
作者:李佑发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64415655
字数:
页码:13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体育博士文丛:意志品质的质性研究》在建构意志品质的结构模型,编制分别适合运动员和普通人群的意志品质测评工具,了解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状况。研究基于文献分析,采用现象学访谈、BEI技术、心理测量学等方法,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对意志品质模型及测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
一、建构了意志品质模型。建构的意志品质模型中,共有两级维度,包括4个一级维度和9个二级子维度。4个一级维度是: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和坚韧性。9个二级子维度包含自我实现欲、目标清晰度、自制力、信念确认度、顽强性、智源集中度、决策及时性、倦怠耐久度和困难承受度。其中,自我实现欲、目标清晰度、自制力归属于自觉性;信念确认度、顽强性归属于独立性;智源集中度、决策及时性归属于果断性;倦怠耐久度和困难承受度归属于坚韧性。经验证,模型结构良好,恰当地概括了意志品质。
二、编制了《BTL-L-Y22.0运动员意志品质量表》和《BTL-L-YZl.0普通人群意志品质量表》。编制的测验各包括36个条目,9个分量表。量表条目按照难度分为高、中、一般三个等级,并设置了2道测谎题。对量表的测量学属性检验结果表明,《BTL-L-Y22.O运动员意志品质量表》各分量表的平均α系数为0.73,《BTL-L-YZl.0普通人群意志品质量表》各分量表的平均α系数为0.74。结构公式模型检验达到可以接受的标准,可以推广应用。量表能够帮助分析评价人们的意志品质。对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提供了实证研究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三、评价了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意志品质水平及特点。应用《BTL-L-Y22.0运动员意志品质量表》和《BTL-L-YZl.0普通人群意志品质量表》对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运动员意志品质较好,接近该量表评定的五级水平。其中体能组运动员的自觉性要显著优于技能组,而技能组的果断性显著优于体能组。女子运动员的困难承受度要显著优于男子运动员。普通大学生中,理科组的目标清晰度显著优于文科组,而文科组的信念确认度显著优于理科组。女生倦怠耐久度和坚韧性要显著优于男生。在其他维度上未见有显著差异。
目录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意志研究的历史渊源
1.2.1 西方哲学对意志的阐述
1.2.2 中国古代哲学对意志的阐述
1.2.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志的阐述
1.2.4 心理学史关于意志的沿革
1.3 意志的研究现状
1.3.1 哲学领域意志的研究现状
1.3.2 意志的心理学研究现状
1.3.3 以往研究的局限与思考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研究思路
1.6.1 意志品质维度模型的构建
1.6.2 运动员和普通人群意志品质量表的编制
1.6.3 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意志品质的测评
1.7 研究假设
2 意志品质的质性分析与模型建构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和步骤
2.2.1 被试
2.2.2 工具与材料
2.2.3 方法
2.2.4 步骤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编码结果
2.3.2 编码的信度和效度
2.4 意志品质模型体系
2.5 讨论与小结
3 运动员意志品质量表的设计及信度效度检验
3.1 研究问题与目的
3.2 研究方法与步骤
3.2.1 被试
3.2.2 工具
3.2.3 步骤
3.2.4 资料的统计与处理
3.3 结果分析
3.3.1 项目分析,改进初测量表
3.3.2 结构公式模型检验,确定量表信度效度
……
4 《BTL -L -Y22.0运动员意志品质量表》信度效度的再检验
5 运动员意志品质差异分析
6 普通人群意志品质量表的设计及信度效度检验
7 《BTL -L -YZl.0普通人群意志品质量表》信度效度的再检验
8 普通大学生意志品质差异分析
10 结论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附录
作者介绍
李佑发,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教师,现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标准与工具研发部”副主任。曾任北京市博士后联谊会人才交流部副部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联谊会科研部部长等职。2007年6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学专业,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从事运动认知神经科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7月结束研究工作后出站。主要研究领域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监测评价与促进。主持参与国家博士后基金、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课题、国家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课题二十余项。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近五年来,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监测标准和工具研发、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监测结果反馈等工作,被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采纳的政策咨询报告近二十份。论文入选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3届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等多个学术会议,多次在首都高校体育科学学术论文报告中获奖。
文摘
序言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意志研究的历史渊源
1.2.1 西方哲学对意志的阐述
1.2.2 中国古代哲学对意志的阐述
1.2.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志的阐述
1.2.4 心理学史关于意志的沿革
1.3 意志的研究现状
1.3.1 哲学领域意志的研究现状
1.3.2 意志的心理学研究现状
1.3.3 以往研究的局限与思考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研究思路
1.6.1 意志品质维度模型的构建
1.6.2 运动员和普通人群意志品质量表的编制
1.6.3 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意志品质的测评
1.7 研究假设
2 意志品质的质性分析与模型建构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和步骤
2.2.1 被试
2.2.2 工具与材料
2.2.3 方法
2.2.4 步骤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编码结果
2.3.2 编码的信度和效度
2.4 意志品质模型体系
2.5 讨论与小结
3 运动员意志品质量表的设计及信度效度检验
3.1 研究问题与目的
3.2 研究方法与步骤
3.2.1 被试
3.2.2 工具
3.2.3 步骤
3.2.4 资料的统计与处理
3.3 结果分析
3.3.1 项目分析,改进初测量表
3.3.2 结构公式模型检验,确定量表信度效度
……
4 《BTL -L -Y22.0运动员意志品质量表》信度效度的再检验
5 运动员意志品质差异分析
6 普通人群意志品质量表的设计及信度效度检验
7 《BTL -L -YZl.0普通人群意志品质量表》信度效度的再检验
8 普通大学生意志品质差异分析
10 结论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附录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充满了学究气,封面用的是一种沉静的蓝色,标题【XH】 意志品质的质性研究 几个字用烫金处理,显得低调而有质感。翻开第一页,纸张的触感很舒服,是那种略带哑光的厚纸,字迹清晰,排版也很规整,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我原本对“质性研究”这个概念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认识,以为会是一堆枯燥的理论和抽象的分析,但这本书的序言部分就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并没有上来就抛出艰深的术语,而是从一个非常贴近生活化的场景切入,比如面对困难时,我们内心的挣扎与坚持,或者在诱惑面前,我们如何做出选择。这种叙事方式立刻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让我感觉作者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正要带我深入探索一个我虽然熟悉却未曾深入理解的领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种“质性研究”到底是如何展开的,它又将如何剖析我们那些难以言说的意志品质。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挑战了许多我习以为常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意志品质”是那种天生的、难以改变的特质,或者至少是通过严厉的训练才能塑造。但这本书的研究让我看到了,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其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它受到环境、经历、认知以及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作者通过一系列深入的访谈和观察,揭示了那些在看似平凡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毅力,又是如何应对挫折,并在失败中学习成长的。这种视角非常新颖,让我对“成功”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外在的成就,而是更关注内在的精神力量的构建。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我们认为自己“不够坚强”,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展现出惊人的意志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堆需要记忆的理论,而是一种对“人”本身的深刻体悟。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如何培养意志品质”的攻略,而是通过无数个个体的故事,展现了意志品质在不同人生轨迹中的各种形态。我开始理解,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坚持,那些微小的改变,都可能是意志品质在起作用。它让我在生活中,更加留意那些细微之处,更加理解他人的不易。这本书也激发了我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欲,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经历,去审视那些塑造了我意志品质的时刻。它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却给了我无数的启发,让我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种“留白”式的引导,反而比直接的结论更有力量,让我感觉自己真正参与了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的旅程。
评分我被书中对研究方法的探讨深深吸引。作者在解释“质性研究”的逻辑和操作时,并没有采用生硬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并且结合了大量生动的研究过程描述。我了解到,质性研究并不是简单地收集信息,而是需要研究者具备高度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去理解数据背后的深层含义。书中关于如何进行访谈、如何编码、如何进行理论构建的章节,都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看到,严谨的学术研究,也可以如此充满艺术性和创造性。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需要一种既理性又感性的方式。这种对研究过程的透明展示,不仅增强了结论的可信度,也让我对整个学术探究过程产生了新的敬意。
评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沉思,仿佛被带入了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之中。作者在描述研究对象时,非常注重细节的刻画,无论是他们语气中的犹豫,还是肢体语言的微小变化,都被细致入微地捕捉和呈现。这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亲身经历着这些人的情感起伏和心理斗争。尤其是一些访谈片段,简直就像在听一场场精彩的戏剧。有位受访者在讲述自己如何克服学习障碍时,那种从最初的绝望到后来的坚定,那种不服输的劲头,至今让我回味无穷。作者没有简单地记录他们的言语,而是通过文字,将他们的情感、动机、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面前。这种“写实”的手法,让原本可能显得抽象的“意志品质”,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也让我反思自己在类似情境下的表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