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記憶碎片:我們如何構建自己的過去
定價:49.00元
作者: 查爾斯·費尼霍、王正林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11155583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2013年英國皇傢學會溫頓奬科學圖書候選名單
科學與文學的結閤,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傳體記憶
記憶並非存在硬盤裏、隨時可調用的影像。
它是我們在當前時刻、根據當前需要而構建的。
內容提要
有生動記憶的事情可能完全沒有發生過嗎 ?
兄弟姐妹對同一件事情的記憶可能完全不一樣嗎 ?
對記憶的選擇和扭麯揭露瞭關於自我的什麼秘密 ?
記憶是 “我們是誰” 的核心。
什麼是記憶 ?
我們如何迴憶過去 ?
我們的童年與過去,人生故事裏的所有情節,就是“自傳體記憶”。我們都以為自己擁有固定不變的記憶,但認知科學傢逐漸達成共識:記憶是在當前時刻、根據當前需要構建的。我們對過去的迴憶隻存貯為一些信息碎片,每次被要求迴憶時,大腦臨時將記憶碎片組閤起來,將其他情緒或知識添加進去,重新創造瞭一個記憶。所以,記憶是脆弱且不可靠的,甚至具有欺性。
擁有心理學傢和作傢雙重身份的查爾斯·費尼霍,結閤現代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知識,以自己的小說創作經曆及多部文學作品為背景,嚮普通讀者展示瞭近年來自傳體記憶研究方麵的新成果。細緻的闡釋與精巧的文字相結閤,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迴憶的力量,以及與過去的關係。
目錄
目錄
作者介紹
查爾斯·費尼霍(Charles Fernyhough)
英國心理學傢,作傢。
費尼霍為《時代·觀點》(TIME Ideas)、《自然》(Nature)、《新科學傢》(New Scientist)、《衛報》(Guardian)、《觀察傢》(Observer)、《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等多傢媒體撰稿,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上擁有,他經常齣現在廣播節目上。他曾進入2015年傳播思想交流奬的候選名單。他在英國杜倫大學擁有心理學工作,領導一個關於視聽幻覺現象的跨學科研究項目。
費尼霍著作頗豐:觀察自己女兒3歲前心理發展的科學著作《鏡中的嬰兒》(The Baby in the Mirror)被翻譯為8種語言;關於自傳體記憶的著作《記憶碎片:我們如何構建自己的過去》(Pieces of Light)被列入2013年英國皇傢學會溫頓奬科學圖書候選名單;他還著有《拍賣傢》(The Auctioneer)和《一盒小鳥》(A Box Of Birds)兩部小說。
文摘
序言
《記憶碎片:我們如何構建自己的過去》——僅僅是書名,就讓我聯想到那些曾經在腦海中閃現過的,卻又難以捕捉的零散畫麵。我一直覺得,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我們對過往經曆的解讀之上的。但問題是,這些解讀,真的是客觀的嗎?還是我們的大腦,在經過一番“精細加工”後,呈現給我們的一個“最佳版本”?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記憶的重塑”這個概念。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每一次迴憶,都是一次對過去的“再創作”?就好比一個藝術傢,即使同一幅畫,每次重繪,也可能會有細微的差彆。那麼,我們的記憶,是不是也存在這種“版本更新”的可能?而這種更新,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是當時的心情,還是後來的新信息? 這本書會不會提及一些關於“閃光燈記憶”的心理學研究?那種在重大事件發生時,我們能清晰地記住事件發生的細節,仿佛時間凝固瞭一般。但研究錶明,即便是這種“清晰”的記憶,也可能存在 inaccuracies。如果連最深刻的記憶都可能存在偏差,那麼我們日常的記憶,又該如何信賴? 我還想知道,書中會不會討論到“遺忘”本身也是一種“構建”。有時候,我們並非真的忘記,而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選擇不去迴憶,或者將某些不愉快的記憶“壓抑”下去。這種“主動遺忘”是否也是一種保護機製?它又是如何運作的?它會對我們的長期心理狀態産生怎樣的影響? 最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指導,幫助我們更好地審視和管理自己的記憶。我們如何纔能更客觀地看待自己的過往?如何纔能避免被不準確的記憶所睏擾?這本書是否能教會我們,如何從那些“記憶碎片”中,提煉齣更有價值的洞見,從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麵對未來? 這本書的名字實在是太有吸引力瞭,它似乎在邀請我去探索那個充滿未知和驚喜的內心世界。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次深刻的閱讀體驗,讓我對自己大腦的運作方式,有更清晰、更透徹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實在太吸引人瞭,《記憶碎片:我們如何構建自己的過去》,光是這個書名就勾起瞭我無限的遐想。我一直對人類的思維模式和記憶機製充滿好奇,總覺得大腦這個東西,藏著太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這本書的副標題,“我們如何構建自己的過去”,更是點睛之筆,它暗示瞭我們對過去的認知並非一成不變,而是由我們的大腦主動塑造和填補的。 想象一下,我們每個人都像一位藝術傢,用零散的“記憶碎片”作為顔料,一點點描繪齣屬於自己的“過去”這幅畫捲。但有時,我們是不是不小心把顔色塗錯瞭地方?是不是把本不屬於那個畫麵的元素也強行塞瞭進去?這本書應該會深入探討這個過程,也許會從神經科學、心理學,甚至社會學的角度來解析,我們是如何在接收信息、儲存信息、迴憶信息時,不知不覺地對信息進行加工、修改,甚至是創造的。 我很期待書中能介紹一些具體的案例或實驗,讓我能更直觀地理解“記憶構建”這個概念。比如,那些童年被錯誤誘導而産生的“虛假記憶”,或者是在創傷經曆後,大腦為瞭自我保護而産生的“選擇性遺忘”。這些現象聽起來既令人著迷,又帶點令人不安。這本書會不會告訴我們,我們所堅信不疑的“事實”,有多少是基於真實發生,又有多少是我們為瞭某種目的而“閤理化”或“美化”齣來的? 此外,“記憶碎片”這個詞本身就很有意思,它暗示瞭記憶並非像錄像帶一樣完整地存儲,而是以各種不規則、零散的形式存在。那麼,當我們試圖迴憶時,大腦又是如何將這些碎片重新拼接起來,形成一段連貫的敘述呢?這個過程會不會存在大量的“填補空缺”和“邏輯推演”?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方法,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記憶,避免被那些不準確的“碎片”所誤導? 我猜這本書一定充滿瞭智慧的火花,它不僅僅是關於記憶本身,更是關於自我認知、關於我們如何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畢竟,我們對過去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塑造瞭我們現在的行為和未來的選擇。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對自己大腦的運作方式有更深的理解,能讓我更加審慎地看待自己的迴憶,那絕對是一次物超所值的閱讀體驗。
評分《記憶碎片:我們如何構建自己的過去》——光聽這個名字,就覺得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一位非常有洞察力的人。我總覺得,我們對過去的認知,其實是一種非常動態且充滿個人色彩的“二次創作”。就像我們看同一部電影,不同的人看完會有不同的感受,甚至對角色的評價都會截然不同。這不僅僅是因為觀眾的個人經曆不同,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就在於大腦對信息的處理方式。 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解釋,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會“主動”去構建過去的敘事。這背後有沒有進化的原因?或者說,這種構建是否是為瞭讓我們在復雜的現實世界中,能夠更有效地生存和適應?這本書會不會提到一些關於“敘事療法”的原理,或者一些認知行為療法的概念,來闡釋我們如何通過改寫過去的敘事,來改變現在的心理狀態? 另外,我猜書中一定會涉及到“迴憶”這個行為本身。迴憶的時候,我們真的隻是在“調取”信息嗎?還是說,我們每一次的迴憶,都是一次全新的“重構”?這種重構的過程中,會不會不可避免地加入當下的情緒、偏見,甚至是想象?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我們所珍視的那些“迴憶”,又有多少是真的“原汁原味”,又有多少是被我們“加工”過的呢? 我還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討論到“童年記憶”的特殊性。很多時候,我們對童年的迴憶,都帶著一層朦朧的濾鏡,有時候甚至會與父母或他人描述的童年大相徑庭。這到底是記憶的模糊,還是大腦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進行“美化”或“修正”?這種對童年記憶的構建,對我們成年後的性格和人際關係又會産生怎樣的影響? 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固執地堅持某些關於過去的看法,即使有證據錶明這些看法可能並不準確。這種“認知失調”在記憶構建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識彆和糾正這些“認知偏見”的方法?這對於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做齣更明智的決策,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很深刻的藝術感,那幾個散落又仿佛在重新組閤的“碎片”,完美地契閤瞭書名《記憶碎片:我們如何構建自己的過去》。我一直覺得,我們的記憶就像一部非常古老的電影,雖然看過無數遍,但每次重溫,似乎都能發現一些新的細節,或者對某些場景有瞭完全不同的解讀。這到底是電影本身發生瞭變化,還是我的視角發生瞭改變?這本書或許就能解答我長久以來的疑惑。 我特彆好奇,書中會不會討論到“集體記憶”和“個人記憶”之間的微妙關係。比如,曆史事件在不同群體中的敘述差異,以及這些差異是如何形成的。我們所熟知的曆史,有多少是真實的曆史,又有多少是經過政治、文化、社會因素“集體構建”的敘事?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引人深思的課題。這本書如果能從這一點切入,我相信會帶來更加宏大的視角和更深層次的思考。 此外,我一直對“選擇性遺忘”這個現象很感興趣。為什麼有些痛苦的經曆我們選擇性地忘記,而有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能清晰地銘記?這背後有沒有什麼心理機製在起作用?它是否是一種自我保護,還是另一種形式的“記憶構建”?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剖析這些問題,用科學的論證和生動的例子來解釋這些看似神秘的心理現象,讓我能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復雜性。 另外,我也期待書中能探討一些關於“遺忘的藝術”。有時候,我們是不是也需要學會遺忘,纔能更好地前進?遺忘本身是否也是一種積極的“構建”行為?如何區分健康的遺忘和病態的遺忘,這其中有沒有什麼界限?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管理”記憶的智慧,比如如何在迴憶中保持客觀,如何在必要時放下一些沉重的過往,那將是極大的收獲。 總而言之,這本書從書名到副標題,都散發著一種引人探索的神秘感和哲學思辨的魅力。我期待它能帶我走進自己大腦深處,去發現那些隱藏的“記憶碎片”,去理解我們是如何成為今天的自己的。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記憶的書,更是一本關於自我認識和人生哲學的寶藏。
評分讀到《記憶碎片:我們如何構建自己的過去》這個書名,我就立刻想到瞭那些偵探小說裏,主角們如何一點點拼湊齣真相的過程。隻不過,這裏的主角是我們自己,而“真相”則是我們自己的過往。我一直覺得,我們的大腦就是一個無比復雜的“證據收集者”和“信息加工廠”,它不斷地從外界和內部獲取各種信息,然後將它們編織成我們所理解的“現實”。 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詳細講解“記憶痕跡”的形成過程。那些物理上的、化學上的變化,是如何讓信息得以存儲,又在何時何地會被激活?而更關鍵的是,這個激活的過程,是否是完全忠實的?它會不會像一個篩子,過濾掉一部分信息,又放大另一部分信息?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所迴憶起來的,可能隻是記憶的“片段”,而不是完整的“事件”。 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記憶構建會受到怎樣的挑戰?社交媒體、算法推薦,這些外部的信息源,會不會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對過去的認知?我們是不是在不知不覺中,被他人構建的“記憶”所同化,從而失去瞭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現實且緊迫的問題。 我還希望能看到書中對“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等與記憶相關的心理疾病的闡述。在這些疾病中,記憶似乎變得異常強大,或者異常扭麯。大腦在極端情況下,是如何進行記憶的“構建”或“崩塌”的?瞭解這些,也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心理的脆弱性,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乾預和治療。 此外,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一些關於“自我欺騙”和“閤理化”的深刻見解。有時候,我們為瞭維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會不自覺地扭麯記憶,以符閤我們當下的需求。這種“自我欺騙”是無意識的,還是有意識的?它對我們的長期心理健康又會産生怎樣的影響?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識彆和應對這些情況的思路,那將非常有價值。 總的來說,《記憶碎片:我們如何構建自己的過去》這個名字,預示著一場關於自我認知的深刻探索。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把鑰匙,打開我通往自己內心深處的大門,讓我更清晰地認識到,那個我所認為的“過去”,究竟是多麼神奇而又微妙的存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