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相控阵雷达测试维修技术
定价:48.00元
作者:郭衍莹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118088830
字数:
页码:24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相控阵雷达测试维修技术》主要内容:一是相控阵雷达的技术特点,包括它与常规雷达的不同特点,以及国外相控阵雷达的不同技术特点;二是讨论相控阵雷达的测试技术,尤其一些新的测试方法;三是介绍相控阵雷达维修特点和维修技术,尤其是微波设备维修技术,以及实际维修经验等。
内容提要
相控阵雷达在当今被认为是有发展前景的雷达体制之一,是当今很多先进武器,如防空导弹系统、对空情报系统、预警机、歼击机、反导系统等的主体设备。这种雷达技术先进,设备复杂,因此测试维修难度很大。《相控阵雷达测试维修技术》首先介绍相控阵雷达的技术特点,包括它与常规雷达的不同特点,以及国外相控阵雷达(主要是美俄)的不同技术特点。这不但是测试维修人员的知识,也是一切雷达技术人员重要资料。然后讨论相控阵雷达的测试技术.尤其是一些新的测试方法。后介绍相控阵雷达维修特点和维修技术,尤其是微波设备维修技术,包括一些老科技人员的见解和经验。《相控阵雷达测试维修技术》的编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力求新颖、深入、实用,且可读性好。因此《相控阵雷达测试维修技术》不仅是测试维修人员图书,而且对广大雷达系统、设备设计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和研究生都有重要参考意义。
目录
章 武器装备的“三性”和维修工程概述
1.1 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
1.1.1 可靠性概述
1.1.2 维修性概述
1.1.3 保障性概述
1.1.4 测试性概述
1.1.5 保障性与可靠性、维修性的关系
1.2 维修性工程的度量指标和设计准则
1.2.1 常用维修性参数
1.2.2 常用测试性参数
1.3 外制导雷达的维修体制分级
1.3.1 我军制导雷达的三级维修保障体系
1.3.2 外军的维修保障体系概况
参考文献
第2章 新一代相控阵雷达概况及其特点
第3章 雷达BIT技术的发展和新一代BIT技术
第4章 中继级与基地级维修的设备配置和维修技术
第5章 相控阵雷达天馈系统特点及其检测维修
第6章 相控阵雷达微波发射机特点及其测试维修
第7章 相控阵雷达接收机特点及检测维修
第8章 有源相控阵雷达T/R组件的特点和检测维修
第9章 相控阵雷达信号处理机和显控分系统特点及其检测维修
0章 自动测试技术和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1章 检测维修中的计量保障工作
2章 高端电子仪器在相控阵雷达检测维修中的应用
附录A 国外和中国台湾相控阵制导雷达参数表
附录B 国外部分相控阵机载雷达参数表
附录C 雷达常用电缆基本特性
附录D 国外部分稳相微波电缆基本特性
附录E 雷达测试和维修常用公式汇集
附录F 外一些相控阵雷达照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翻开这本《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前沿应用》,我立刻被其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层出不穷的新模型所吸引。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没有直接跳入复杂的Transformer架构,而是从基础的词嵌入(Word Embeddings)和循环神经网络(RNN)的局限性讲起,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诞生的必然性。作者在阐述BERT、GPT等预训练模型时,不仅展示了模型的结构图,还配有详尽的算法伪代码解析,这对于想深入理解模型内部运作的工程师而言,简直是福音。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专门用了一整个章节来讨论大模型微调(Fine-tuning)中的灾难性遗忘问题(Catastrophic Forgetting)及最新的对抗性训练策略,这部分内容在其他入门读物中鲜有提及。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现场,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推导过程清晰,即便是涉及高阶张量运算的部分,也能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图示化解释变得易于消化。对于希望从NLP应用层面迈向模型研究层面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搭建坚实理论桥梁的最佳路径。
评分对于一个对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管理颇感兴趣的职场人士而言,《高效跨文化团队协作的心理学基础》这本书提供了极其实用的工具箱。它没有停留在介绍“文化差异”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霍夫斯泰德(Hofstede)模型、特龙皮纳尔(Trompenaars)模型等经典理论背后的认知偏差来源。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论点是,有效的沟通障碍往往源于“情境化假设”而非语言本身,并提供了一套“双重反馈循环”的训练方法来克服这种障碍。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团队在项目冲突解决机制上的对比分析,作者引用了多个跨国并购案例,展示了不同管理风格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水土不服,以及如何通过定制化的“文化桥梁人”角色来化解僵局。此外,书中对远程协作中非语言线索缺失的心理补偿机制的探讨,也极具现实意义,推荐的几款虚拟协作工具的测评也相当中肯。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将抽象的文化理论转化为可执行的、可量化的管理实践。
评分不得不说,《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塑艺术史》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艺术史”的刻板印象。它完全摒弃了枯燥的年代罗列和简单的风格划分,而是将雕塑的演变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宗教权力斗争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作者对于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如何利用艺术赞助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分析,细腻入微,特别是对于多那太罗的《大卫》从公共广场到宫廷内部的流转所蕴含的权力意涵的阐释,发人深省。书中对材料学和工艺技术的考究也令人赞叹,比如详细对比了不同时期大理石的采购地、切割方法以及铸铜工艺的改进对艺术家创作自由度的影响。随书附赠的高清局部图册,更是功不可没,许多原本在小图中小看不清的肌理细节,通过特写镜头得以清晰展现,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雕塑表面的冰冷与光泽。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典雅而富有激情,读起来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导游在佛罗伦萨的街巷中穿梭,每件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它成功地将冰冷的石头赋予了鲜活的时代精神。
评分这本新近购入的《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导读,内容之丰富,让人眼前一亮。书中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反思,以及如何将生态友好型的设计理念融入现代都市建设,都给出了极具前瞻性的见解。作者不仅梳理了从柯布西耶到当代新城市主义的理论演变,更侧重于实践案例的分析,比如对新加坡“花园城市”到“公园城市”转型的详细剖析,其中的数据支撑和图表可视化做得非常到位。特别是关于智能交通系统如何优化城市能源消耗的部分,引用了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让我对未来城市的生活图景有了更具体的想象。它不像一些同类书籍那样只停留在宏观的理论阐述,而是深入到了微观的操作层面,比如社区尺度的雨水管理系统设计,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这本书对于任何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或是对未来居住环境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它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解决复杂城市问题的系统性思维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批判既有规划模式的同时,又能提供切实可行、且具有本土适应性的解决方案,这种平衡感把握得恰到好处,读来令人信服。
评分我最近研读了《古希腊城邦的法律与公民权研究》,这是一部学术性极强的专著,聚焦于雅典民主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法律框架变迁。作者对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以及伯里克利时代的法律条文进行了细致的文本考据,尤其是对“申诉”(Dike)和“弹劾”(Graphē)这两种诉讼程序的详细区分和权力制衡的分析,极为精辟。书中很大篇幅讨论了“公民”身份的排他性,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将妇女、奴隶和外邦人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这种对“民主”的反思性批判,让读者得以更全面地审视古典理想的局限性。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原始文本,并辅以考古发现的碑刻材料进行交叉验证,显示出深厚的文献功底。对于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或古代法律史的学者来说,这本书几乎是必备参考资料,因为它提供了对古希腊法律体系最前沿、最严谨的学理构建,绝非泛泛而谈的通史读物可以比拟。其严谨的注释系统和完善的索引,也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