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半导体的检测与分析-(第二版)
定价:98.00元
作者:许振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030194626
字数:
页码:635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的内容与1984年版的内容完全不同。本书介绍补充了这二十年来半导体科研、生产中常用的各种检测、分析方法和原理。全书共分7章,包括引论,半导体的高分辨X射线衍射,光学检测与分析,表面、薄膜成分分析,扫描探针显微学在半导体中的运用,透射电子显微学及其在半导体中的应用和半导体深中心的表征。书中根据实践列举了一些实例,同时附有大量参考文献和常用的数据,以便读者进一步参考和应用。
本书可供从事半导体科研和生产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老师和研究生使用。
目录
前言
章 引论
1.1 科学内容
1.2 实验技术
1.3 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半导体晶体的高分辨X射线衍射
2.1 引言
2.2 半导体晶体结构与结构缺陷
2.3 X射线平面波的衍射
2.4 高分辨X射线衍射的限束
2.5 异质外延多层膜的X射线双晶衍射
2.6 三轴衍射
2.7 晶格参数的测量
2.8 镶嵌结构的测量
2.9 镜面反射与面内掠入射
参考文献
附录
第3章 光学性质检测分析
3.1 引言
3.2 半导体光致发光
3.3 半导体的阴极荧光
3.4 吸引光谱及其相关的薄膜光谱测量方法
3.5 拉曼散射
参考文献
第4章 表面和薄膜成分分析
4.1 引言
4.2 俄歇电子能谱
4.3 X射线光电子谱
4.4 二次离子质谱
4.5 卢瑟福背散射
参考文献
附录
第5章 扫描探针显微学在半导体中的运用
5.1 引言
5.2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5.3 用STM分析表面结构
5.4 扫描隧道谱
5.5 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
5.6 原子力显微镜
5.7 原子力显微镜用于表面分析
5.8 扫描电容显微镜
5.9 静电力显微镜
5.10 磁力显微镜
5.11 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
5.12 原子操纵与纳米加工
参考文献
第6章 透射电子显微学及其在半导体研究
6.1 引言
6.2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6.3 显微像衬度
6.4 其他技术
6.5 应用实例
6.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第7章 半导体深中心的表征
7.1 深能级瞬态谱技术
参考文献
7.2 热激电流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是在寻找一本能清晰阐述半导体产业经济学和知识产权布局的书籍。我深知技术创新离不开市场驱动和法律保护,尤其是在当前地缘政治背景下,对芯片供应链的韧性与战略布局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全部篇幅似乎都聚焦于晶体管的物理学和器件的特性分析,对市场动态、知识产权壁垒以及主要的专利诉讼案例完全避而不谈。这使得这本书在宏观层面上显得有些单薄。我期望它能像一份行业分析报告一样,不仅告诉我“它如何工作”,更要告诉我“谁在主导它,以及未来的市场格局会如何演变”。如果能加入一些关于尖端制造设备的采购决策、资本支出(CAPEX)的合理性分析,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大大提升,而不只是停留在微观的材料科学层面。
评分这本书刚到手我就迫不及待地翻了起来,第一印象是排版相当的扎实,图文并茂的风格让人感觉作者对内容的驾驭能力很强。我原本是希望能在书中找到一些关于高频射频电路设计的深入探讨,特别是涉及到GaN器件在5G基站中的应用的最新进展。然而,虽然书中对半导体器件的物理特性有基础性的介绍,但对于实际工程中那些复杂、高度专业化的设计流程和优化策略,似乎着墨不多。比如,关于如何精确建模不同工作温度下的器件参数漂移,以及如何利用仿真软件进行先进工艺节点的版图设计规则检查(DRC)的实战经验,这本书就没有提供足够的细节。我期待的更多是一种“手把手”的教程,展示业界一线工程师是如何解决实际难题的,而不是停留在理论解释层面。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本优秀的教材入门读物,而不是一本面向资深工程师的“工具书”或“进阶手册”。对于初学者来说或许是宝藏,但对于我这种需要解决具体技术瓶颈的人来说,还需要去寻找更侧重于EDA工具应用和设计流程自动化的专业书籍。
评分读完将近三分之一,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有些平稳,更像是按照标准教科书的结构进行逻辑梳理,缺乏一些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洞察”或者“行业内幕”。我特别关注先进封装技术(如异质集成和Chiplet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尤其想了解在这些前沿领域,如何进行热管理和可靠性测试的创新方法。这本书虽然提到了封装的基础概念,但对于这些尖端技术如何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性能和成本,介绍得相当保守和传统。例如,在讨论可靠性分析时,它似乎更侧重于传统的寿命预测模型,而对诸如AI驱动的故障预测和基于数字孪生的实时健康监测等新范式提及甚少。这种对前沿技术发展的滞后感,让我觉得手中的这本书似乎定格在了几年前的行业标准上,与当前日新月异的半导体前沿进步有些脱节。如果能增加一些对新材料(如二维材料)在器件性能提升中作用的探讨,或许会更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图表制作非常清晰,这一点我必须承认,尤其是在描述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结构和载流子输运机制时,插图的质量是无可挑剔的。然而,我的主要兴趣点在于量子计算领域中超导量子比特(Superconducting Qubits)的制备和读出技术。我知道这与传统的CMOS半导体有所区别,但鉴于现代半导体技术是支撑量子计算硬件发展的基础,我希望能看到一些跨学科的连接点。例如,如何利用高精度的半导体光刻技术来制造超导电路的 Josephson 结,或者在极低温环境下进行信号的去噪处理的技术细节。这本书完全聚焦于传统硅基半导体,对于这些前沿的、跨界的技术交叉点,完全没有涉及。这使得它对于我这种致力于探索后摩尔时代计算范式的研究者来说,价值十分有限,它是一个封闭的知识体系,未能向更广阔的未来科技领域敞开大门。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总体上是严谨且偏学术化的,这对于打基础是极好的,但对于我这种偏向自动化测试和质量控制(QA/QC)领域的读者来说,会稍微有点枯燥。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关于大规模半导体生产线中,如何设计和实施高效的在线参数检测系统的具体案例。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探针台配置、如何优化高速数据采集的算法,以及如何将测试数据无缝集成到MES(制造执行系统)中去,实现闭环反馈。这本书的检测章节更多地停留在“什么是光电测量”的原理层面,而对于实际的测试夹具设计、信号完整性优化以及高速串行总线测试的挑战,几乎没有触及。这种技术上的“缺失”让我感到遗憾,因为它没有提供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桥梁。我需要的是关于ATE(自动测试设备)编程和高级故障隔离技术的深入指南,而不是基础的物理原理回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