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Protel电路板设计入门与应用实例 |
| 作者 | 张利国,高静著 |
| 定价 | 39.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 ISBN | 9787512338371 |
| 出版日期 | 2013-04-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381Kg |
| 内容简介 | |
《Protel电路板设计入门与应用实例》基于当前受电子线路设计者欢迎的软件Protel99SE,结合大量具体实例,详细阐述了原理图和PCB设计技术。从初学者角度出发,根据原理图和PCB设计流程介绍了原理图和PCB设计的基本操作,原理图元件制作和元件封装生成,自动生成电路板和手工生成电路板,以及各种报表的生成等,便于初学者快速入门。从设计提高角度出发,介绍了原理图设计、元件制作、PCB设计和元件封装封装制作中常用的封装技巧,便于设计者掌握电路板的工程设计技术。 |
| 作者简介 | |
| 张利国,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2002年本科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并留校从教,期间在职攻读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学位,2011年9月考取西北工业大学电机与电气专业博士。2006年评为讲师,从教期间参加了多门课程的讲授,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了两门课程的重点课程建设,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2008年主持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电路板设计软件Protel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并取得“三等奖”。 |
| 目录 | |
| 前言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在“入门与应用”这个范畴内,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它足够浅显,让一个电子学基础尚可的新手能够无障碍地进入PCB设计领域;但它又足够深邃,在某些关键环节提供了超越表面操作的见解。我回想起来,关于热设计和散热孔的放置那一节,虽然篇幅不长,但提出的关于铜皮的使用面积与过孔密度的权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已经触及到了工程实现层面的问题,而非仅仅停留在逻辑图绘制阶段。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部分内容可能理解得只有七八成,但它像一颗种子埋在了心里,促使我在后续的工作中不断去验证和深化这些概念。它没有把复杂的工程学知识强行塞给你,而是用最简洁的Protel操作语言,让你体会到这些专业知识的实际作用力,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引导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相当的“工程师化”,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这对我这种喜欢高效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张利国和高静两位作者似乎秉持着“少说废话,多看图例”的原则。我尤其欣赏他们在介绍特定元器件封装制作时的那种严谨态度。举个例子,在讲解如何自定义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芯片封装时,书中详细列举了每个参数的含义及其对后续制程的影响,这可不是那种随便糊弄一下的入门书能做到的。很多教材只会告诉你“去哪里点一下”,但这本书却会告诉你“你点这个点,是因为在机械层上你需要定义出这个边框的最小公差”。这种对底层逻辑的深入挖掘,使得即便是后来我转到更先进的EDA工具后,那种对“为什么我要这样做”的理解依然根深蒂固。它的文字里透着一股子务实劲儿,读起来不需要费力去揣摩那些云山雾罩的比喻,完全是工具书的典范,翻到哪里,就能解决当前遇到的具体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时代烙印”是无法磨灭的,但这并非缺点,反而是一种独特的价值所在。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各种云端协作、AI辅助设计的时代,回过头来看这本专注于特定桌面软件的教材,能让人深刻体会到硬件设计工作流的演变历程。我尤其怀念书中关于Gerber文件输出和校对的章节。那时候的制程控制远没有今天这般自动化和智能化,每一层文件都需要设计师格外小心翼翼地手动检查。书中对这些输出文件的参数设置的每一个选项都做了详尽的解释,这迫使我们必须对最终交付给工厂的每一个数据包负责到底。阅读它,不仅仅是学习如何操作一个软件,更像是参与了一场关于早期电子产品工业化的学习之旅。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布线技巧,更是对设计成果的责任感和对后续制造环节的敬畏心,这种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任何一个新兴工具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循序渐进,以项目驱动”。它不是将Protel的菜单功能罗列一遍就完事大吉,而是选择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实例贯穿始终。我记得从一个简单的LED闪烁电路开始,逐步过渡到包含ADC/DAC接口的信号处理板设计。每完成一个实例,读者不仅掌握了一套软件操作流程,更重要的是,接触到了不同类型电路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差异化因素。比如,模拟电路部分对走线长度和参考平面处理的要求,与数字电路对阻抗匹配的强调,在书中通过不同的实例被巧妙地区分开来展示。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因为我总能看到自己当前操作的“意义”——我不是在练习软件,我是在设计一个实际能工作的设备。这种实战导向的叙事脉络,让枯燥的软件学习过程变得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完成一个案例,都像完成了一次小小的工程项目,成就感十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非常直白,那种带着点陈旧气息的蓝绿色调,一下子就把你拉回了那个使用Protel进行PCB设计的黄金年代。我记得我刚接触电路设计那会儿,手里捧着的各种参考资料都大同小异,但这本的排版似乎更注重实用性而非华丽的视觉效果。书中的插图,那些电路原理图和PCB布局的截图,虽然分辨率不是最高的,但清晰地展示了各个步骤的关键点,尤其是那些早期版本软件特有的操作界面,对于熟悉老工具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情怀的重现。我记得翻到关于多层板布线的那一章,作者对如何处理电源层和地层分割的讲解,虽然现在看来可能有些基础,但在那个初学阶段,却是解决我无数次“为什么信号线总是容易串扰”的困惑的救星。它没有过多渲染高深莫测的电磁兼容理论,而是聚焦于“动手做”的每一个具体操作,比如如何准确设置焊盘的大小,如何处理复杂的过孔策略,这些都是实战中最考验耐心的细节。读完这一部分,感觉自己像是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面对面请教,虽然言语朴实,但每一句都带着实打实的干货,让人感觉踏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