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理解与应用
定价:39.00元
作者:宋建社,郑永安,袁礼海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0302309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从SAR的基本原理和图像的基本特征出发,以SAR图像工程应用的后处理为重点,将理论、方法与工程应用实例相结合,以目标电磁散射特征计算、图像特征分析、图像分割、目标识别与分类、图像融合和图像压缩等内容为研究重点,较系统地涵盖了SAR图像应用中涉及的核心内容。
本书可作为从事SAR图像处理、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技术人员和科研院所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信号处理、遥感图像处理等相关专业的教师、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教材。
目录
章 绪论
1.1 合成孔径雷达概况
1.2 发展历程
1.2.1 国外SAR发展历程
1.2.2 我国SAR发展历程
1.3 发展趋势
1.4 主要应用
1.4.1 军事领域
1.4.2 民用领域
1.5 内容安排
第2章 合成孔径雷达
2.1 概述
2.2 SAR成像基本原理
2.2.1 距离向分辨率与脉冲压缩技术
2.2.2 方位向分辨率与合成孔径原理
2.2.3 点目标信号回波模型
2.2.4 SAR成像处理与算法
2.3 SAR成像的几何特性
2.3.1 斜距图像的比例失真
2.3.2 透视收缩与顶底位移
2.3.3 雷达阴影
2.3.4 雷达视差与立体观察
第3章 雷达目标电磁散射计算
3.1 概述
3.1.1 电磁散射基本计算方法
3.1.2 严格的经典解法
3.1.3 近似求解方法
3.2 等效电磁流计算
3.2.1 等效电磁流奇异性的消除
3.2.2 等效电磁流的分析与计算
3.3 多次散射的计算
3.3.1 几何/物理光学混合算法
3.3.2 存在多重散射的条件和遮挡关系的判断
3.3.3 几何光学/等效电磁流混合算法
3.3.4 GO/PO混合方法的应用
3.4 腔体结构电磁散射RCS计算
3.4.1 复射线近轴近似电磁散射算法
3.4.2 计算实例
3.5复杂目标电磁散射的计算
3.5.1 复杂目标几何建模
3.5.2 复杂目标电磁散射混合计算
第4章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特征分析
4.1 概述
4.2 SAR图像辐射特征
4.2.1 SAR图像回波强度的概率分布
4.2.2 辐射分辨率
4.3 SAR图像噪声特征
4.4 SAR图像目标几何特征
4.4.1 点目标
4.4.2 线目标
4.4.3 面目标
4.5 SAR图像灰度统计特征
4.5.1 幅度特征
4.5.2 直方图特征
4.5.3 统计特征
4.6 SAR图像纹理特征
4.6.1 方向差分特征
4.6.2 灰度共现特征
4.6.3 小波纹理能量特征
第5章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分割
5.1 概述
5.2 阈值分割法
5.2.1 基于遗传算法的二维大熵阈值分割法
5.2.2 二维模糊熵阈值分割法
5.2.3 双阈值分割算法
5.3 基于马尔可夫场模型的分割法
5.3.1 吉布斯MEF分割模型
5.3.2 吉布斯MRF分割算法
5.3.3 多尺度MRF图像分割
5.4 基于多尺度几何分析的分割法
5.4.1 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SAR图像分割
5.4.2 基于Wedgelet变换的SAR图像分割
5.5 分割评价方法
5.5.1 分割质量评价
5.5.2 适用情况分析
第6章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目标分类
6.1 概述
6.1.1 分类流程
6.1.2 评价标准
6.2 概率密度函数估计
6.2.1 单-密度函数
6.2.2 混合密度函数
6.2.3 有限混合密度函数的逼近能力
6.3 参数估计
6.3.1 极大似然估计
6.3.2 EM算法
6.4 小距离分类法
6.5 大后验概率分类法
6.6 支持向量机分类法
6.6.1 支持向量机原理
6.6.2 支持向量机分类法
6.7 隐马尔可夫优化分类法
6.7.1 HMM原理
6.7.2 HMOC模型
第7章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目标识别
7.1 概述
7.1.1 识别方法
7.1.2 自动目标识别系统
7.2 基于电磁特性的目标识别
7.3 典型目标识别
7.3.1 道路识别
7.3.2 机场识别
7.3.3 MSTAR坦克识别
第8章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融合
8.1 概述
8.1.1 图像融合概念
8.1.2 融合效果评价
8.2 SAR图像与可见光图像融合
8.2.1 提升小波变换
8.2.2 基于提升小波变换区域统计特性的融合算法
8.3 SAR图像与多光谱图像融合
8.3.1 主成分分析方法
8.3.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SAR与多光谱图像融合
8.4 多波段SAR图像融合
8.4.1 基于a trous算法方向滤波器组的多波段SAR图像灰度融合
8.4.2 多波段SAR图像伪彩色融合
第9章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压缩
9.1 概述
9.1.1 代和第二代压缩技术
9.1.2 多尺度方向分析技术
9.2 SAR图像压缩中的典型特征
9.2.1 纹理特征
9.2.2 变换域系数统计特征
9.3 SAR图像Non-SWMDA压缩方法
9.3.1 不可分离小波的提升实现
9.3.2 基于块分割的二叉树编码方案设计
9.4 SAR图像压缩效果评价
9.4.1 保真度准则
9.4.2 特征衡量标准
英汉术语对照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着实让我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让人一拿起来就觉得内容肯定分量十足。从封面到内页的字体选择,再到图表的清晰度和留白的处理,都体现出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尤其欣赏它在专业书籍中难得一见的视觉舒适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每一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流畅自然,仿佛在进行一次精心策划的知识漫游,而不是生硬的知识堆砌。尤其是一些复杂概念的图示部分,用色和结构的设计堪称教科书级别,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望而却步的门槛。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使得即便是技术性很强的书籍,也能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我相信,对于任何一位对该领域有深度探索意愿的读者来说,光是这种高水准的制作工艺,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透露出一种老派的、经过时间沉淀的学者的风范,稳健、精确,但又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亲切感。它没有使用过多花哨的流行词汇来刻意迎合潮流,而是专注于用最本质的语言去描绘事物的本来面貌。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后的耐心和对读者学习过程的体恤。例如,当介绍到一个需要高度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概念时,作者会特意放慢节奏,用一小段引导性文字来“热身”,帮助读者的思维提前进入状态。这种尊重读者学习节奏的处理方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被引导的愉悦感,而不是被强行灌输的压迫感。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的知识集成体。
评分我发现作者在叙述复杂理论时,采取了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启发性的“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的讲解模式。他似乎深谙技术性文字的表达困境,总能找到最贴合实际情境的比喻来阐释那些抽象的数学模型和物理原理。我记得有几处关于信号处理流程的描述,如果是在其他教材里,我可能需要反复研读才能勉强理解,但在这本书里,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几个生活化的类比,瞬间就击穿了我的理解壁垒。这种叙事策略不仅增强了知识的吸收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读者独立思考和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读完一个章节,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学会”了某个公式,而是真正“理解”了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局限性,这才是真正高水平的学术著作所应具备的品质。
评分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引文规范做得极为出色。在每一个关键技术点或理论溯源处,都能找到清晰、准确的引用标记,这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为有志于进一步深挖某个子方向的读者提供了一条清晰可靠的学术路径。我随意抽查了几个章节末尾的引文列表,发现其涵盖的时间跨度大,且引用源头包括了多个顶级国际期刊和会议的最新成果,显示出作者对领域发展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本优秀的专业书籍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读者如何辨别和追踪知识的源头,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的价值可以延续多年,不易过时。
评分这本书的实战案例分析部分,无疑是它最大的亮点之一。它没有停留在理论的空中楼阁,而是大量引用了当前工业界和科研前沿中的真实项目数据和场景。每一个案例都剖析得极为深入细致,从原始数据的获取、预处理,到模型选择、参数调优,直至最终结果的可视化和评估,全过程都给出了详尽的“操作手册”。这种详尽程度,对于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特定环境干扰下的鲁棒性测试部分,那里的数据对比和误差分析非常严谨且具有说服力,让我对如何设计更可靠的系统有了全新的认识。如果说理论部分是骨架,那么这些案例就是饱满的血肉,让整本书的知识体系变得鲜活且充满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