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高速OFDM水声通信技术为主线,内容涉猎广泛,概念原理阐述清楚,逻辑性强。从OFDM水声通信各关键技术的原理阐述到OFDM水声通信接收机的设计方法以及OFDM 水声MODEM的研制;从单用户的MIMO-OFDM到多用户MIMO-OFDM水声通信的设计应用;从OFDM的中继传输到OFDM网络编码以及水声测距与定位。通过学习本书可以加深对OFDM水声通信相关原理及系统设计的理解。 本书可作为水声通信相关专业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水声的早期探索
1.1.2 水声通信媒介
1.1.3 水下系统和网络
1.2 水声(UWA)信道的特点
1.2.1 声速
1.2.2 传播损失
1.2.3 时变多径
1.2.4 声传播模型
1.2.5 环境噪声和外部干扰
1.3 通带信道的输入和输出关系
1.3.1 各径自有多普勒扩展的线性时变信道
1.3.2 具有共同多普勒扩展的线性时变信道
1.3.3 线性时不变信道
1.3.4 幅度和时延变化的线性时变信道
1.3.5 依频率衰减的线性时变信道
1.4 水声通信中的调制技术
1.4.1 跳频FSK
1.4.2 直接序列扩展频谱
1.4.3 单载波调制
1.4.4 扫频(S2C)载波调制
1.4.5 多载波调制
1.4.6 多输入多输出技术
1.4.7 水声通信的近期发展
1.5 本书的组织结构
第2章 OFDM基本知识
2.1 零后缀的OFDM
2.1.1 发射信号
2.1.2 接收机处理
2.2 循环前缀的OFDM
2.2.1 发射信号
2.2.2 接收机处理
2.3 OFDM相关的问题
2.3.1 ZP-OFDM与CP-OFDM
2.3.2 峰值平均功率比
2.3.3 功率谱和带宽
2.3.4 子载波分配
2.3.5 总的数据速率
2.3.6 设计指南
2.4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实现
2.5 OFDM的挑战和补救方法
2.5.1 分集合并和信道编码的益处
2.6 MIMO-OFDM
2.7 文献注记
第3章 多进制LDPC编码的OFDM
3.1 OFDM的信道编码
3.1.1 信道编码
3.1.2 编码调制
3.1.3 编码的OFDM
这本《OFDM水声通信(信息与通信技术)/经典译丛》的书名听起来就非常专业,一看就是面向业内人士或者相关专业学生的高端读物。我最近在读一些关于无线通信的理论书籍,它们大多集中在蜂窝网络或者Wi-Fi技术上,内容偏向于陆地环境下的信道建模和抗干扰技术。那些书里充满了复杂的傅里叶变换、信道编码、MIMO技术的数学推导,读起来非常烧脑,但对于理解现代通信系统的底层逻辑非常有帮助。比如,我手里有一本讲5G NR核心网架构的,它详细拆解了服务化架构(SBA)的各个组件,如AMF、SMF、UPF之间的交互流程,那简直就是一本技术操作手册,恨不得立刻上手去搭建一个虚拟网络环境进行验证。再比如,另一本关于电磁兼容性的著作,则深入探讨了EMI/EMC的测试标准和防护设计,从屏蔽材料的选择到地线设计规范,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到电子设备能否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稳定运行,读完之后,我对任何电子产品的设计都会多一份敬畏之心。这些书的共同点是,它们都紧密围绕着已有的、成熟的通信技术体系进行深挖,目标是让读者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专家,而不是探索全新的未知领域。
评分我最近在学习一些关于量子信息和光子通信的基础知识,这完全是另一个维度的技术前沿。那本入门级的量子力学导论,用非常抽象的语言描述了叠加态和纠缠态的概念,并初步探讨了量子密钥分发(QKD)的原理,比如BB84协议如何利用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来保证通信的安全性。读起来更像是在探索物理学的哲学边界,而非传统的工程实现。相比之下,光纤通信的书籍则更贴近现实应用,但它们主要关注的是光在光纤内部的传输损耗、色散补偿以及光电探测器的性能指标。这些书会详细分析EDFA(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噪声特性,以及WDM(波分复用)技术如何实现超大容量传输。这些技术都是基于“光”这一媒介,它们在低损耗、高带宽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这些优势在水下这个完全不同的介质中,就无法直接套用了。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水下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专著,那本书里讨论的重点是如何在复杂的水流和压力环境下,保证AUV(自主水下航行器)的定位精度和运动稳定性。书中详细介绍了惯性导航系统(INS)与声学定位系统(如USBL/LBL)的融合算法,包括卡尔曼滤波的应用,以解决水下GPS信号缺失的问题。大量的篇幅都用在了控制理论上,比如PID控制器的调优,或者更先进的模糊逻辑控制,以应对突变的外部扰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移动平台”的解决方案,确保机器人在水下能够准确地到达预定位置并执行任务。然而,对于机器人携带的通信设备本身,比如它如何与母船或者其他水下节点进行数据交换,书中仅是一笔带过,将其视为一个“黑箱”模块,没有深入探讨其内部的调制解调机制和抗干扰策略。
评分前段时间,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传统的无线电通信中的信道编码技术,特别是turbo码和LDPC码(低密度奇偶校验码)。那些书籍会用大量的篇幅来解释迭代译码的流程,如何通过软信息传递来逼近香农限。这些编码方案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冗余校验位,使得接收端能够在极低的信噪比下仍能正确恢复信息,这对于深空探测或者地面对卫星通信至关重要。书中的图表充满了误码率(BER)曲线,清晰地展示了编码增益带来的巨大提升。这类通信研究的基石是建立在相对稳定、可预测的无线信道模型之上的,即便有衰落,其机制也相对清晰。我很好奇,在水声这种极端复杂的、时变性极强的非平稳信道中,这些依赖于特定数学模型的编码和调制技术,需要进行怎样翻天覆地的改造才能勉强适用。
评分我最近对声学信号处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种涉及到大范围、长距离信息传输的场景。我之前看了一本关于海洋声学勘探的教材,那本书的重点在于如何利用声波来探测海底地形、识别矿藏或者监测海洋生物活动。书中花了大篇幅讲解了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比如折射、反射、绕射现象,以及多路径效应如何严重干扰接收信号的质量。里面还介绍了各种换能器的原理和设计,比如如何制造出高灵敏度、宽频带的声纳阵列。那本书的视角是偏向于“探测”和“感知”,强调的是如何用声音去“看”到水下世界,很多内容都和信号的发射、接收、回波分析有关。它更像是物理学和工程学的结合体,理论基础非常扎实,但对于信息传输本身——比如如何将高比特率的数据可靠地送达远方——涉及得就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关注信号的能量和空间分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