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太极密码-太极拳势通解
定价:15.00元
作者:余功保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00943754
字数:
页码:15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太极密码:太极拳势通解》选取了几种主要太极拳流派的数十个典型招势,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讲解。包括拳势名称、练习要领、原则理法、劲力特点、使用方法、经典拳诀等。每种流派的拳势均有示范照片,使读者拥有更直观、生动和形象的体会。《太极密码:太极拳势通解》的示范照片均选用各流派代表性名家和世界太极拳冠军,使得《太极密码:太极拳势通解》具有极高的巨擘性。
目录
一、预备势
二、起势
三、揽雀尾
四、单鞭
五、提手上势
六、白鹤亮翅
七、搂膝拗步
八、倒卷肱
九、手挥琵琶
十、蹬脚
十一、搬拦捶
十二、掩手肱捶
十三、如封似闭
十四、十字手
十五、肘底捶
十六、闪通背
十七、懒扎衣
十八、斜飞势
十九、海底针
二十、抱虎归山
二十一、撇身捶
二十二、云手
二十三、分脚
二十四、高探马
二十五、擦脚
二十六、摆莲腿
二十七、金鸡独立
二十八、野马分鬃
二十九、玉女穿梭
三十、贯耳
三十一、弯弓射虎
三十二、打虎势
三十三、退步跨虎
三十四、进步栽捶
三十五、指裆捶
三十六、下势
三十七、当头炮
三十八、金刚捣锥
三十九、白蛇吐信
四十、上步七星
四十一、收势
四十二、八法之拥
四十三、八法之捋
四十四、八法之挤
四十五、八法之按
四十六、八法之采
四十七、八法之捌
四十八、八法之肘
四十九、八法之靠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次接触这本书,我差点就把它当成了一本武术技击的教科书,而不是一本探讨“道”与“术”的著作。它的叙述风格异常的写实,带着一种老派拳师特有的江湖气和对传统功法的尊重。作者似乎对每一势的起源和历史背景都有深入的研究,在讲解招式时,经常会穿插一些关于陈家沟或者杨氏家传的轶事,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看到历史人物的影子在眼前晃动。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没有避开太极拳中关于“棚、捋、挤、按”这些核心劲力的阐述。与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不同,这本书用了一套非常贴近现代人理解的语言去比喻和演示这些劲力。比如,描述“捋劲”时,它将人体的旋转比作一个精密仪器的齿轮啮合,讲究的是顺势而为,而非蛮力对抗。这使得那些过去我总是在练习中无法体会的“柔劲”,似乎有了一个可以触摸和感知的参照点,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太极拳应用层面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健身和缓慢移动。
评分我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是渐进式的,初读时感觉内容扎实,但可能因为涉及的动作细节太多,会略显吃力。然而,随着我将书中的理论应用到日常的套路练习中,我开始领悟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它像一本武术练习的“使用说明书”,你第一次看可能只看到了零件的名称,但只有在你真正尝试组装(练习)之后,才会明白每一个螺丝(细节)的重要性。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停顿”和“蓄劲”的强调。在很多快速流畅的武术练习中,我们容易忽略那些短暂的静止瞬间。这本书却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这些“停顿”是如何积蓄势能,如何为下一个动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它让我对太极拳的“慢”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慢不是为了慢而慢,而是为了蓄积和控制。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系统化、可量化的习拳路径,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做一套动作,更重要的是,它教你如何去“思考”太极拳的每一个瞬间。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部分处理得相当专业,这点值得称赞。在学习武术时,静态的文字描述往往是最大的障碍,尤其是在表现那些动态转换和角度变化时。我之前看过的很多书籍,要么是图片模糊不清,要么就是动作分解图的角度非常奇怪,让人看了更加困惑。这部作品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它采用了多角度的摄影和极其清晰的线条示意图,将身体的重心转移和轴线的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转折的动作,比如“拦雀尾”中的挤劲转换,书中会用多页的篇幅,配上细致的箭头指示和文字注解,反复强调“慢中求稳,稳中求变”的原则。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甚至会把它摊开在垫子上,一边看着图文对照,一边尝试模仿,发现很多以前练不到位的地方,通过这种直观的视觉引导,瞬间就找到了感觉,这种实践和理论的无缝对接,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对那些过于强调“意境”和“心法”的武术书籍有些审美疲劳了,总觉得它们在实际操作上指导意义不大。而这本书,恰恰在“意”与“形”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并没有完全抛弃心法的指导,但它将心法与具体的身体结构和运动轨迹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谈论“虚领顶劲”时,它不仅仅是让你想象头顶有根绳子吊着,而是详细分析了颈椎和小脑的放松状态如何影响到脊柱的垂直性,以及这种垂直性如何保证下盘的稳固。这种由内而外的解析,让我体会到,太极拳的“意”并非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对自身身体最精微的控制和调整。读到后面,我发现作者对于不同流派的动作差异也有所涉猎,虽然篇幅不长,但那种客观的比较和分析,显示出作者广博的学识和不偏不倚的态度,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融会贯通的习练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墨黑与朱红的撞击,立刻就让人联想到传统武术的深邃与力量。我最初翻开它,是抱着一种比较审慎的态度,毕竟市面上讲太极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流于表面,要么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要么就是夸大其辞的养生奇谈。然而,这部作品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在结构上的严谨。它似乎没有急于抛出那些玄之又玄的“气沉丹田”之类的概念,而是从最基础的站桩和身体感知入手,用一种近乎于工程学的细致,去拆解每一个动作的力学原理和身体力矩。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起势”和“野马分鬃”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时,那种对肌肉群、关节角度、乃至呼吸配合的层层剥笋般的分析。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慢”,而是告诉你“为什么慢”以及“慢到什么程度才是对的”。读起来,感觉像是得到了一份武术大师的私人笔记,里面充满了无数次试错和反复验证的经验总结,对于那些真正想把太极拳练到骨子里的习练者来说,这种务实的讲解方式,简直是久旱逢甘霖,让人感到踏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