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H】 菜根谭-典藏版

【XH】 菜根谭-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应明,史靖妍 著
图书标签:
  • 菜根谭
  • 人生智慧
  • 处世哲学
  • 古典文学
  • 国学
  • 修身养性
  • 人生感悟
  • 励志
  • 治愈
  • 人生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爱尚美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81859
商品编码:2949815277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菜根谭-典藏版

定价:45.00元

作者:洪应明,史靖妍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40781859

字数:

页码:4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部囊括中华处世智慧的经典文献,一部教诲世人去妄存真的警世宝典,一部教诲世人行止在我的修身箴言。唤醒你人性中的真善,鼓舞你人性中的勇气。

n


内容提要


《菜根谭》是明代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道德语录格言集,是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

n


目录



天道忌盈卦终未济
人能诚心和气胜于调息观心
动静合宜道之真体
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出淤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
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人圣超凡
我见害于心聪明障于道
富者应多施舍智者宜不炫耀
居安思危处乱思治
留正气给天地遗清名于乾坤
伏魔先伏自心驭横先平此气
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对小人不恶待君子有礼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立身要高一步处世须退一步
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
不流于浓艳不陷于枯寂
真伪之道只在一念
道者应有木石心名相须具云水趣
多心招祸少事为福
善人和气一团恶人杀气腾腾
欲无祸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处世方圆自在待人宽严得宜
恶人读书适以济恶
崇俭养廉守拙全真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推己及人方便法门
读书希圣讲学躬行居官爱民立业重德
读心中之名文听本真之妙曲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第二卷
谦虚受益满盈招损
谨言慎行君子之道
虚心明义理实心却物欲
宽严得宜勿偏一方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不著色相不留声影
一念私贪万劫不复
心公不昧六贼无踪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君子穷当益工勿失风雅气度
舍己毋处疑施恩勿望报
天福无欲之贞士而祸避祸之俭人
临崖勒马起死回生
宁静淡泊观心之道
只畏伪君子不怕真小人
动中静是真静苦中乐是真乐
多种功德勿贪权位
当念积累之难常思倾覆之易
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
富贵而恣肆弄权乃自取灭亡之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能彻见心性则天下平稳
操履不可少变锋芒不可太露
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
明世相之本体负天下之重任
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
人生无常不可虚度
德怨两忘恩仇俱泯
勿犯公论勿谄权门
直躬不畏人忌无恶不惧人毁
忠恕待人养德远害
持身不可轻用心不可重
持盈履满君子兢兢
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
却私扶公修身种德
从容处家族之变剀切规朋友之失
藏巧于拙寓清于浊
盛极必衰剥极必复
毋偏信自任毋自满嫉人
毋以短攻短毋以顽济顽
奇异无远识独行无恒操

第三卷
不夸妍好洁无丑污之辱
富贵多炎凉骨肉多妒忌
对阴险者勿推心遇高傲者勿多口
伦常本乎天性不可任德怀恩
功过不可少混恩仇不可过明
位盛危至德高谤兴
应以德驭才勿恃才败德
穷寇勿追投鼠忌器
趋炎附势人情之常
须冷眼观物勿轻动刚肠
阴恶祸深阳善功小
过归己任功让他人
功名一时气节千载
自然造化之妙智巧所不能及
人生惟危道心惟微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真诚为人圆转涉世
不能养德终归末节
急流勇退与世无争
慎德于小事施恩于无缘
一念能动鬼神一行克动天地
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
勿妄自菲薄勿自夸自傲
情急招损严厉生恨
文华不如简素读今不如述古
春风育物朔雪杀生
善根暗长恶损潜消
道乃公正无私学当随时警惕
信人示己之诚疑人显己之
厚待故交礼遇衰朽
君子以勤俭立德小人以勤俭图利
学贵有恒道在悟真
心虚意净明心见性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律己宜严待人宜宽
明利害之情忘利害之虑
为奇不为异求清不求激
恩宜自薄而厚威须先严后宽
慈悲之心生生之机
勿为欲情所系便与本体相合
操持严明守正不阿
和气致祥瑞洁白留清名
疾病易医魔障难除
处富知贫居安思危
清浊并包善恶兼容
好利者害显而浅好名者害隐而深
忘恩报怨刻薄之尤
金须百炼矢不轻发
宁为小人所毁勿为君子所容
谗言如云蔽日甘言如风侵肌
戒高绝之行忌褊急之衷
冷静观人理智处世
量宽福厚器小禄薄
喜忧安危勿介于心
过满则溢过刚则折
恶不可即就善不可即亲
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虚圆立业偾事失机
处世要道不即不离

第四卷
静中见真境淡中识本然
躁性偾事和平徼福
守口须密防意须严
不忧患难不畏权豪
浓天淡久大器晚成
乐贵自然真趣景物不在多远
心静而本体现水清而月影明
世间之广狭皆由于自造
天地万物皆是实相
观形不如观心神用胜过迹用
心无物欲乾坤静坐有琴书便是仙
万象皆空幻达人须达观
泡沫人生何争名利
知机其神乎会趣明道矣
空寂过犹不及
得好休时便好休如不休时终无休
冷静观世事忙中去偷闲
广狭长短由于心念
栽花种竹心境无我
知足则仙凡异路善用则生杀自殊
不亲富贵不溺酒食
恬淡适己身心自在
守正安分远祸之道
与闲云为友以风月为家
隐者高明省事平安
去思苦亦乐随心热亦凉
修养定静工夫临变方不
居安思危处进思退
理出于易道不在远
动静合宜出人无碍
执着是苦海解脱是仙乡
躁极则昏静极则明
出世在涉世了心在尽心
身放闲处心在静中
春之繁华不若秋之清爽
梦幻空华真如之月
欲心生邪念虚心生正念
富者多忧贵者多险
来去自如融通自在
以失意之思制得意之念
世态变化无极万事必须达观
心地能平稳安静触处皆青山绿水
人生本无常盛衰何可恃
苦海茫茫回头是岸
见微知著守正待时
心境恬淡绝虑忘忧
自然人心融和一体
不弄技巧以拙为进
以我转物逍遥自在
任其自然万事安乐
人我一视动静两忘
山居清丽人都俗气
祸福苦乐一念之差
雪夜读书神清登山眺望心旷
就身了身以物付物
何处无妙境何处无净土
顺逆一视欣戚两忘
体任自然不染世法
厉害乃世之常不若无事为福
观物须有自得勿徒流连光景
身居局中心在局外
满腔和气随地春风
陷于不义生不若死
把握要点卷舒自在
世间皆乐苦自心生
月盈则亏履满者戒

作者介绍


洪应明, href='#' target='_blank'>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有《 href='#' target='_blank'>菜根谭》传世。据他的另一部作品《 href='#' target='_blank'>仙佛奇踪》,得知他早年热中于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洗心 href='#' target='_blank'>礼佛。明代万历三十年(1603)前后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

n


文摘


《菜根谭》:
  贵妃乱朝政害人终害己
  万贵妃是明宪宗的妃子,山东诸城人。她4岁即进宫做勤杂活,由于她聪明伶俐,干活不怕脏累,又善于逢迎主子,因而很得孙太后的赏识,及至成年,出落得花枝招展,更加惹人喜欢。宪宗少年时,常到太后住处游玩,善于察言观色的万氏,感觉到自己日后要想富贵,就得在太子身上下功夫。而她那动人的媚(mei)态,也确实打动了少年太子的心。于是他请求祖母让万氏去服侍自己,皇太后答应了他的要求。万氏跟随太子后,二人如影随形.时刻不离,名义上二人是主仆,实际上已是夫妻。宪宗当皇帝那年才16岁,万氏已是35岁的人了,尽管她比皇帝年长19岁,但仍能狐媚惑(huo)主,把宪宗弄得如醉如痴。原来万氏以为宪宗当皇帝后会立她为皇后,怎奈她出身寒微,皇后梦当然成为泡影。宪宗的父皇英宗看儿子已经16岁了,就在全国范围内挑选后妃,后定下吴氏、王氏、柏氏三女为皇后人选。万氏知道自己没分,气得咬牙切齿,可是皇后尚未选定,英宗却突然病死。宪宗的生母周太后即命太监牛玉为帝选皇后,他认为三女中吴氏貌美且贤,可母仪天下。经周太后后裁定,选择吴氏女为皇后,于是立即诏告天下,择吉日为宪宗完婚。宪宗虽然与吴皇后结了婚,但实际上并不喜爱她,其心仍恋着万氏.并且册封万氏为皇贵妃。
  万贵妃没能当上皇后,把满腔怨恨都集中到吴皇后身上。她自恃宪宗宠爱,每见皇后都不遵守宫中礼法,不是冷嘲热讽,就是怒目而视。起初吴皇后尚能容忍,后来万贵妃更加肆无忌惮地顶撞她,根本不把她这个皇后放在眼里。忍耐终有限度,何况皇后年轻气盛,心想我堂堂一国女主,竟遭妃子奚落.这还了得。于是就大声斥责万贵妃,万贵妃一听,怒火中(zhong)烧,立即反驳,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皇后,惹得皇后性起,命令宫人把万贵妃按倒在地,打了一顿,这一下可闯了大祸。万贵妃披头散发地跑到宪宗面前大哭大闹,说皇后加害她。请求圣上为她做主。宪宗本来一心都在万贵妃身上,对吴皇后并不感兴趣,现在她竟敢欺负爱妃,真是岂有此理!宫廷斗争向来是不择手段的,为了达到废掉吴皇后的目的,万贵妃与宪宗费尽了心机。宪宗在万贵妃的怂(song)恿下找到周太后,要求废掉吴皇后。周太后一听摇摇头说,皇后册封才一个月,没有大错,怎么能随便废掉!宪宗见母后不允,就说,如果母后不同意废掉吴氏,儿就不做皇帝了。这一下把周太后吓住了,无奈只得同意了宪宗的意见,下诏废掉吴皇后。
  万贵妃见自己的阴谋得逞,非常高兴,进一步要求宪宗立她为皇后。但周太后认为她年龄太大,决不能立为皇后。后来改立王氏女为皇后。王皇后深知万贵妃的厉害,又有吴皇后前车之鉴,她一切都听之任之,一切都随着万贵妃,任凭她胡作非为,倒也相安无事。宪宗对万贵妃言听计从,朝中一些大臣也迫于她的,不敢与之相抗。后来万贵妃生下一个男孩,宪宗大喜,这是他的个儿子。封建社会。母以子贵,既然自己生的是长子,那皇后早晚也是自己的。谁知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孩子竟天亡了,这年她已39岁。从此,万贵妃再也不能怀孕了。她生性嫉妒,自己不能生,也决不能让别人生。为了实现自己的企图,她严格控制宪宗到其他妃嫔住室过夜,同时指示亲信在宫中明察暗访,只要发现宪宗去哪位妃嫔宫中,就派人送去打胎药,强逼服用,如果怀了孕,不堕胎就被秘密毒死。柏贤妃曾生一男孩,这是宪宗的第二子,被她发现后即用药毒死,宫中虽有人知道此事,但迫于万贵妃的权势,谁也不敢揭发此事,只瞒着宪宗一人就是了。
  到了宪宗成化十一年,宪宗仍然无子,不免有些着急。一天,太监张敏为他梳头,他对着镜子叹息道:“朕已有白发了,老将至矣,可叹尚无儿子,将来朕百年后,这皇位谁来继承呢!”说罢潸(shan)然泪下,很是伤感。张敏大为感动,冒着生命危险,跪在地上叩头说:“万岁不必忧虑,您早有儿子了。”宪宗惊诧(cha)得瞪大了眼睛说:“爱卿不是哄朕吧!”张敏再次叩头说,奴才怎敢哄陛下!这时在一旁站着的太监怀恩也跪在地上说:“张敏所言是实,皇子是纪妃所生,今年已6岁,因恐遭不测,才不敢让外人知晓。”原来纪妃怀孕时,万贵妃也有耳闻,曾派人前去处治。可那人见纪妃为人忠厚,不忍加害,回来对万贵妃说,纪妃肚子内长的是一硬块,并非怀孕,万贵妃听后半信半疑,将纪妃赶出皇宫。不久,纪妃果然生了一子,这是宪宗的第三子,纪妃怕因此引来杀身大祸,便吩咐太监张敏将婴儿溺死。张敏说,皇上至今无子,岂能将亲生骨肉抛弃!于是便把小孩密藏起来抚养,纪妃乳汁不足,就用米汤补充,被废吴皇后住处离纪妃小远,也常来照料,这才将小孩的命保住。
  宪宗听说有了儿子,恨不得马上见到,忙派人前往迎接。纪妃哭着说:“儿去之日,便是娘命尽之时,若见一穿黄袍留小黑胡的人,即是你父皇。”宪宗见到儿子,抱在怀中热烈亲吻,看着儿子不住地连连点头,太像我了,这是我的儿子!于是下命通告满朝文武及全国庆贺。万贵妃听到这一消息,如梦方醒,认为左右蒙了她,把千仇万恨一下子移到了纪妃身上。不久纪妃生病,凶狠残忍的万贵妃买通太医,在药中下毒,毒死了纪妃。但无人敢追究。
  6岁的小儿被立为皇太子,宪宗的母亲周太后说,太子之母已亡故,无人照:料,让他搬到我的宫中来吧。宪宗遵母命,将太子送来。一天,万贵妃请太子吃饭,周太后说:“你只管去,但千万记住不能吃东西。”万贵妃见太子来到,非常高兴,马上摆上一桌丰盛的宴席。太子说:“我已吃过饭,什么也不吃了。”万贵妃又端来一碗汤,太子看了很久说:“汤里可能有毒药,我不敢喝。”说着便起身离去。万贵妃望着太子的背影说:“如此小小年纪就这样待我,如果做了皇帝,岂不把我当成砧板上的鱼肉吗!”于是她召集同党密谋,决定要除掉这个太子。唯万贵妃之命是从的宪宗也同意废掉太子。只是由于泰山地震,占卜说与太子有关,宪宗害怕才算作罢。
  宪宗改变主意,决定不废掉太子,万贵妃心灰意冷,从此一直郁郁不乐,于成化二十三年暴病而死。关于她的死因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因废太子失败自缢而死;有的说是得暴病而死;也有说是因毒打宫人用力过猛,痰阻塞而死
  ……

序言



天道忌盈卦终未济
人能诚心和气胜于调息观心
动静合宜道之真体
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出淤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
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人圣超凡
我见害于心聪明障于道
富者应多施舍智者宜不炫耀
居安思危处乱思治
留正气给天地遗清名于乾坤
伏魔先伏自心驭横先平此气
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对小人不恶待君子有礼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立身要高一步处世须退一步
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
不流于浓艳不陷于枯寂
真伪之道只在一念
道者应有木石心名相须具云水趣
多心招祸少事为福
善人和气一团恶人杀气腾腾
欲无祸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处世方圆自在待人宽严得宜
恶人读书适以济恶
崇俭养廉守拙全真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推己及人方便法门
读书希圣讲学躬行居官爱民立业重德
读心中之名文听本真之妙曲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第二卷
谦虚受益满盈招损
谨言慎行君子之道
虚心明义理实心却物欲
宽严得宜勿偏一方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不著色相不留声影
一念私贪万劫不复
心公不昧六贼无踪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君子穷当益工勿失风雅气度
舍己毋处疑施恩勿望报
天福无欲之贞士而祸避祸之俭人
临崖勒马起死回生
宁静淡泊观心之道
只畏伪君子不怕真小人
动中静是真静苦中乐是真乐
多种功德勿贪权位
当念积累之难常思倾覆之易
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
富贵而恣肆弄权乃自取灭亡之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能彻见心性则天下平稳
操履不可少变锋芒不可太露
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
明世相之本体负天下之重任
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
人生无常不可虚度
德怨两忘恩仇俱泯
勿犯公论勿谄权门
直躬不畏人忌无恶不惧人毁
忠恕待人养德远害
持身不可轻用心不可重
持盈履满君子兢兢
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
却私扶公修身种德
从容处家族之变剀切规朋友之失
藏巧于拙寓清于浊
盛极必衰剥极必复
毋偏信自任毋自满嫉人
毋以短攻短毋以顽济顽
奇异无远识独行无恒操

第三卷
不夸妍好洁无丑污之辱
富贵多炎凉骨肉多妒忌
对阴险者勿推心遇高傲者勿多口
伦常本乎天性不可任德怀恩
功过不可少混恩仇不可过明
位盛危至德高谤兴
应以德驭才勿恃才败德
穷寇勿追投鼠忌器
趋炎附势人情之常
须冷眼观物勿轻动刚肠
阴恶祸深阳善功小
过归己任功让他人
功名一时气节千载
自然造化之妙智巧所不能及
人生惟危道心惟微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真诚为人圆转涉世
不能养德终归末节
急流勇退与世无争
慎德于小事施恩于无缘
一念能动鬼神一行克动天地
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
勿妄自菲薄勿自夸自傲
情急招损严厉生恨
文华不如简素读今不如述古
春风育物朔雪杀生
善根暗长恶损潜消
道乃公正无私学当随时警惕
信人示己之诚疑人显己之
厚待故交礼遇衰朽
君子以勤俭立德小人以勤俭图利
学贵有恒道在悟真
心虚意净明心见性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律己宜严待人宜宽
明利害之情忘利害之虑
为奇不为异求清不求激
恩宜自薄而厚威须先严后宽
慈悲之心生生之机
勿为欲情所系便与本体相合
操持严明守正不阿
和气致祥瑞洁白留清名
疾病易医魔障难除
处富知贫居安思危
清浊并包善恶兼容
好利者害显而浅好名者害隐而深
忘恩报怨刻薄之尤
金须百炼矢不轻发
宁为小人所毁勿为君子所容
谗言如云蔽日甘言如风侵肌
戒高绝之行忌褊急之衷
冷静观人理智处世
量宽福厚器小禄薄
喜忧安危勿介于心
过满则溢过刚则折
恶不可即就善不可即亲
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虚圆立业偾事失机
处世要道不即不离

第四卷
静中见真境淡中识本然
躁性偾事和平徼福
守口须密防意须严
不忧患难不畏权豪
浓天淡久大器晚成
乐贵自然真趣景物不在多远
心静而本体现水清而月影明
世间之广狭皆由于自造
天地万物皆是实相
观形不如观心神用胜过迹用
心无物欲乾坤静坐有琴书便是仙
万象皆空幻达人须达观
泡沫人生何争名利
知机其神乎会趣明道矣
空寂过犹不及
得好休时便好休如不休时终无休
冷静观世事忙中去偷闲
广狭长短由于心念
栽花种竹心境无我
知足则仙凡异路善用则生杀自殊
不亲富贵不溺酒食
恬淡适己身心自在
守正安分远祸之道
与闲云为友以风月为家
隐者高明省事平安
去思苦亦乐随心热亦凉
修养定静工夫临变方不
居安思危处进思退
理出于易道不在远
动静合宜出人无碍
执着是苦海解脱是仙乡
躁极则昏静极则明
出世在涉世了心在尽心
身放闲处心在静中
春之繁华不若秋之清爽
梦幻空华真如之月
欲心生邪念虚心生正念
富者多忧贵者多险
来去自如融通自在
以失意之思制得意之念
世态变化无极万事必须达观
心地能平稳安静触处皆青山绿水
人生本无常盛衰何可恃
苦海茫茫回头是岸
见微知著守正待时
心境恬淡绝虑忘忧
自然人心融和一体
不弄技巧以拙为进
以我转物逍遥自在
任其自然万事安乐
人我一视动静两忘
山居清丽人都俗气
祸福苦乐一念之差
雪夜读书神清登山眺望心旷
就身了身以物付物
何处无妙境何处无净土
顺逆一视欣戚两忘
体任自然不染世法
厉害乃世之常不若无事为福
观物须有自得勿徒流连光景
身居局中心在局外
满腔和气随地春风
陷于不义生不若死
把握要点卷舒自在
世间皆乐苦自心生
月盈则亏履满者戒


《静观》:一部关于人生智慧与宁静心境的哲思随笔 在快节奏、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我们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裹挟着,不断向前奔涌。喧嚣的世界、纷繁的欲望,常常让我们迷失方向,内心深处那份对平和与安宁的渴望,被淹没在琐碎的日常之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静观》应运而生,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功成名就的指南,也不是一本揭示宇宙奥秘的宏篇巨著,而是一本回归自我、探寻内心宁静的哲学随笔。 《静观》的作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智者,以其超然物外的视角,观察着世间万象,品味着人生百味。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读者一同思考。他的文字如同一汪清泉,涤荡心灵的尘埃;又如同一缕清风,拂过眉宇间的愁绪。在这本书中,你不会找到程式化的说教,不会看到哗众取宠的论调,只有朴实无华的语言,和饱含深意的哲思,在字里行间悄然流淌。 第一篇:观照内心,澄澈源泉 “观照内心”,是《静观》的核心命题之一。作者深知,外界的纷扰,往往源于内心的不安。当我们无法安抚内心的波涛,即便是最平静的环境,也可能让我们感到烦躁。因此,他首先引导读者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以“心猿意马”为喻,描绘了我们思绪的跳跃与难以捕捉。我们常常为过去的事情懊悔,为未来的担忧而失眠,却忽略了当下这个最真实的存在。作者鼓励我们练习“正念”,感受每一次呼吸,品味每一口食物,留意每一次心跳。这并非要求我们放弃思考,而是希望我们能够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的念头,不被它们牵着鼻子走,而是选择以一种更清醒、更超然的态度去观察它们。 在这一部分,作者还深入探讨了“情绪的本质”。他认为,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它们只是我们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处理这些情绪。愤怒、悲伤、焦虑,这些看似负面的情绪,如果被我们正确地解读,甚至可以成为成长的契机。作者提倡“情绪接纳”,而不是压抑或对抗。当我们不再恐惧和排斥某种情绪时,它反而会慢慢失去力量,最终回归平静。 他用许多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印证这些观点。比如,作者讲述了一位老僧,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依然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老僧并没有否认自己的悲伤,但他只是静静地感受着,不被悲伤所吞噬,而是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内心的强大,并非来源于无动于衷,而是来源于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全然的接纳。 第二篇:洞察世相,体悟常理 离开了内心世界,《静观》将视野转向了外部世界。作者以一种审慎而充满智慧的目光,审视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运转的规律,以及个体在其中的位置。 他观察到,现代社会充斥着过度的竞争和攀比。人们为了追求名利,不惜损耗身心,甚至牺牲了与家人朋友的宝贵时光。作者对此发出了温和的劝诫,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与他人比较所得的虚名,而是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引用了许多古老的智慧,例如“知足常乐”,强调了简单生活的价值。 在人际交往方面,《静观》提出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理念。作者认为,深刻的友谊,不需要时时刻刻的轰轰烈烈,而是需要一种默契和理解。真正的朋友,懂得彼此的沉默,也懂得彼此的需要。他反对那些虚假的客套和功利性的社交,提倡真诚、坦荡的交往方式。 他还触及了“名利与得失”。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作者鼓励我们以一种更豁达的态度去面对。他认为,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失败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每一次的跌倒,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更坚定地走向目标。他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关于一位农民,虽然土地贫瘠,年年收成不佳,但他依然热爱自己的土地,勤勤恳恳地耕作,并在辛劳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第三篇:顺应自然,安然处之 《静观》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自然。作者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只有顺应自然,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 他描绘了四季的更迭,日升月落的规律,以及万物生长的姿态。他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只是这个宏大宇宙中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试图去征服自然,而是应该去理解和尊重自然。正如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和土壤,我们的生命也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节奏。 作者提倡“慢生活”的理念。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了生活中的细节和美好。他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清晨的露珠,去聆听鸟儿的歌唱,去欣赏落日的余晖。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蕴含着生命的勃勃生机。 他还谈到了“生死轮回”。在作者看来,生死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我们不应该对死亡感到恐惧,而是应该以一种坦然的心态去面对。当生命走到尽头时,我们所留下的,是我们的德行,是我们的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留下的美好印记。 《静观》的结尾,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而是留下了一片广阔的思考空间。他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 《静观》的价值与意义 《静观》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在于它触及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对平和、对意义、对连接的追求。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用鲜活的例子和朴实的语言,将深刻的哲理娓娓道来。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反思人生的视角,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锚点。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于外界的认可,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安稳。它教导我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要忽略了精神的滋养。 《静观》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会,新的感悟。它就像一位沉默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悄悄地给你力量和启示。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就丢弃的书,而是一本会伴随你一生,在你迷茫时指引方向,在你失落时给予慰藉的书。 在这本书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只有一位智者,以他澄澈的目光,引领我们一同观察内心,洞察世相,顺应自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静观”。它或许不能解决你现实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但它能让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保持一份内心的平静和力量,从而以一种更从容、更智慧的方式,去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静观》,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一场智慧的远行,更是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它或许是你人生旅途中,一次不期而遇的风景,却可能因此改变你观赏风景的角度,让你看见生命中更多美好的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传统文化抱有好奇心的人,但很多古籍的阅读体验都很糟糕,要么是注释过多,打断了思路,要么就是印刷质量太差,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恰到好处地找到了平衡点。它没有过度地“现代化”解释,而是保留了原文的古朴和韵味,只是在关键的生僻词汇旁做了点到为止的标注,既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又不至于让初学者感到迷茫。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似乎特意邀请了几位当代书法名家对某些重点篇章进行了书法摹写,那些遒劲有力的笔锋,与文字本身的意境相得益彰,这为纯粹的文字阅读增添了一种视觉的艺术享受。这本书仿佛一座桥梁,连接了历史的深度和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让人在学习古人智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脉络的绵延不绝。

评分

这本装帧典雅的古籍影印本,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书页的纸张选得非常好,微微泛黄,带着一种旧时的书卷气,触感温润而不失质感。装帧设计上,据说参考了宋代的样式,线条简洁却又不失庄重,烫金的标题在光线下熠熠生辉,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我尤其喜欢它扉页上印制的那几方朱红的小印章,虽然我并不完全懂得其中深意,但它们为这本书增添了浓厚的文人气息,仿佛触摸到了古代士大夫的案头。每次翻开它,都需要一种仪式感,小心翼翼地掸去可能不存在的灰尘,然后才能进入那个充满哲思的世界。光是看这本书的外在,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对传统美学的敬畏。我甚至不太舍得频繁翻动,生怕过度的摩挲会损伤了这份精心的制作。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放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它散发出的那种沉静的力量,似乎能影响周围的环境。与那些追求快速消费、即时满足的流行读物不同,这本书是需要“慢”下来的。我习惯在每天清晨第一杯茶泡好的时候,只读上三五段,权当是给心灵做一次“清晨洗礼”。它的语言风格虽然简短,但蕴含的智慧却极为宏大,涉及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方面面,只不过是以一种极其内敛、去中心化的方式呈现。读它,就像与一位饱经风霜、洞悉世事的老者对坐,他不会给你明确的指令,只会用充满哲理的反问和精妙的总结,引导你自我觉察。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直接的教条主义有效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的深刻性,更在于它作为一种“载体”所体现出的匠心。从装订线里外都能感受到制作方对传统出版工艺的尊重和坚持。我注意到书的边缘处理得非常细致,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机器切割感,而是带有一点点手工打磨的痕迹,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与书中倡导的“格物致知”的理念,形成了奇妙的呼应。我甚至会偶尔用指腹摩挲一下封面上的纹理,感受那种纸张和油墨经过时间沉淀后的那种独特的“气味”——那是知识与时间混合后才能散发出的芬芳。它让我反思现代人对“完美”的定义是否过于片面,真正的完美,或许就藏在这些看似微小、却饱含情感与历史印记的细节之中。这本书,无疑是近些年来我收藏中最有分量的精神食粮。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是被它那充满禅意的封面设计所吸引的。那种留白很多,仅用几笔写意的墨迹勾勒出山水意境的风格,与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的畅销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发现内容本身那种凝练的语言,更像是一系列精巧的道德箴言集合,每一句都如同打磨过的宝石,棱角分明,折射出不同角度的光芒。它不像那种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直击人心的短句,读完一句,往往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细细品味其中的深层含义,让它在自己的生命体验中回响。有时候,读到某一句关于“处世”的论述,会立刻联想到最近工作中的某个棘手难题,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妙不可言。这本书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间距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面对文言文的挑战,也显得不那么晦涩难懂,整体阅读体验是流畅且引人入胜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