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手机检测与维修
定价:38.00元
作者:董兵,陈岗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635193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结合当前手机生产和维修岗位的需求及高职学校学生的现状,按照手机生产企业设计、生产、测试、维修的岗位分布及培养要求,以具体的手机检测与维修的实体任务为教学案例,介绍了手机的基本结构、拆装技能、识图技巧、检测技术、故障分析与维修技能等。本书包含手机基础、手机检测技术、手机维修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布局为认识手机、理解手机、检测手机和维修手机。四个过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本书在结构和内容方面,以岗位技术为核心,侧重知识的实践与实用,使学生通过对本书内容的学习,可以掌握手机维修、设计、分析、调试等多项技能。
本书可以作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通信技术、应用电子、电子自动化等电子控制类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以供手机维修行业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拿到它开始,我就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不像是一本普通的教材,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具书。内页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复杂的电路图和细小的元器件标记,也一目了然,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反复对照实物进行操作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尤其是那些涉及到硬件拆解和焊接的步骤,配图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率,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每一步骤的分解都恰到好处,没有那种为了凑页数而塞入的模糊照片,而是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高分辨率的图像。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索引和章节目录设计,逻辑性非常强,当你需要查找特定故障的排查流程时,可以迅速定位,不必在厚厚的篇幅中大海捞针。这种对读者体验的重视,让我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非常顺畅和愉悦,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技术门槛,让人愿意捧起来就沉浸其中。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能让我对这本书的“时代性”产生一些疑虑,那可能就是电子产品更新速度带来的挑战,但有趣的是,作者似乎预见到了这一点,并用一种近乎哲学的方式来应对。书中对于一些通用的电子元件特性(如不同封装、不同工艺下的参数漂移)的讨论非常深入,这些基础性的知识点是不会随着某一代芯片的淘汰而过时的。举个例子,书中关于BGA虚焊的判断和处理技巧,无论主控芯片如何升级,其底层的物理失效原理和常用的返修工艺流程是高度一致的。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内功心法”的秘籍,它教授的不仅仅是拆卸某个特定型号手机的步骤,而是如何去理解和驾驭电子设备内部复杂的信号交互和能量流动。这种高屋建瓴的视角,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维修手册”,而更像是一本高级电子工程的实践指南。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技术类书籍,很多往往是理论堆砌,生硬地将标准文档翻译过来,读起来晦涩难懂,仿佛是在面对一本“天书”。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异常亲切和实用。它似乎是经验丰富的技术大拿,坐在你旁边手把手地教导,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解释那些看似高深的电子原理和故障判断逻辑。比如,在分析电源管理模块的常见故障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描述“电容失效”这种表面的结论,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特定工作环境下的电容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并提供了多种快速诊断方法,这些方法往往是教科书上找不到的“野路子”技巧,但实战中却异常管用。这种行文的流畅度和知识传授的智慧,让原本枯燥的维修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会我们如何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记住几个维修步骤。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那套严密的、可复制的故障排查方法论。很多新手面对一块“板砖”式的设备时,往往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诊断流程图。它强调的不是盲目地更换元件,而是通过一系列有逻辑的测量和验证步骤,逐步缩小故障范围。例如,在讲解屏幕显示异常时,它首先引导读者检查供电,然后检查数据传输链路,最后才考虑显示单元本身的问题,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测量标准和判断依据。这种系统性的思维训练,对我个人处理那些“疑难杂症”时产生了巨大的帮助。它教会了我如何像侦探一样去收集线索、排除干扰,而不是凭感觉去试错,这对于提升维修工作的专业性和效率来说,是无可替代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覆盖面之广,着实让人吃惊。我本以为它会聚焦于某个特定品牌或某一代技术,毕竟电子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太快了。然而,它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底层知识框架,从最基础的信号处理到复杂的射频前端模块,都有涉及,并且不仅限于理论阐述,更重要的是,它紧密结合了当前市场上主流的技术趋势和实际维修案例。特别是关于数据恢复和加密芯片读取的那几章,内容处理得相当专业和谨慎,体现了作者对行业规范和法律边界的清晰认知。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新旧技术更迭时的处理方式,既肯定了老技术的经典地位,又清晰指出了新一代技术带来的革新点和维修难点,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远超一般的“速成手册”,即便未来几年技术有所变化,其核心的分析思维依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