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子线路

高频电子线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霓清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线路
  • 高频电路
  • 射频电路
  • 模拟电路
  • 电路分析
  • 电子工程
  • 通信工程
  • 微波技术
  • 滤波器设计
  • 放大器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207443
商品编码:2950079029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高频电子线路

定价:29.00元

作者:杨霓清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2-01

ISBN:97871112074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本教材以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新的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主要内容包括:选频网络与阻抗变换、高频小信号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频谱搬移电路、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反馈控制电路与频率合成技术、高频功率放大器、干扰与噪声等。在内容的编排上,尽量做到思路清晰、由简到繁,便于自学。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电路紧密围绕通信系统中的接收、发送设备,以接收、发送设备为背景,从信号传输与电路实现的角度,将各功能电路的分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建立起整机的概念。
  本教材可以作为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高专、电大、职大的教材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本书常用符号表
绪论
 0.1 通信系统的组成
 0.2 无线通信系统
 0.3 本书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思考题与习题
章 选频网络与阻抗变换 
 1.1 LC谐振回路
 1.2 窄带无源阻抗变换网络
 1.3 常用滤波器
 1.4 宽带阻抗变换网络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
 2.1 概述
 2.2 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
 2.3 高频调谐放大器的稳定性
 2.4 高频集成放大器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正弦波振荡器
 3.1 反馈型振荡器的基本原理
 3.2 LC正弦波振荡器
 3.3 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
 3.4 LC振荡器的设计考虑
 3.5 晶体振荡器
 3.6 RC正弦波振荡器
 3.7 负阻振荡器
 3.8 几种特殊的振荡现象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频谱搬移电路
 4.1 频谱搬移的基本原理及电路组成模型
 4.2 相乘器电路 
 4.3 振幅调制电路 
 4.4 调幅信号的解调电路
 4.5 混频电路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
 5.1 角度调制信号的基本特性
 5.2 调频信号的产生
 5.3 直接调频电路         
 5.4 间接调频电路——调相电路
 5.5 扩展大频偏的方法 
 5.6 调频波解调电路
 5.7 调频系统中的特殊电路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反馈控制电路与频率合成技术
 6.1 反馈控制电路概述 
 6.2 锁相环的基本组成与原理 
 6.3 锁相环的静态特性和跟踪特性
 6.4 锁相环捕捉过程的定性分析
 6.5 集成锁相环简介 
 6.6 集成锁相环的应用 
 6.7 数字锁相环
 6.8 频率合成技术
 思考题与习题
第7章 高频功率放大器
 7.1 概述
 7.2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原理与应用 
 7.3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实际线路
 7.4 功率合成器
 7.5 丁类和戊类高频功率放大器
 7.6 晶体管倍频器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噪声与干扰
 8.1 起伏噪声特性
 8.2 噪声的来源与特点 
 8.3 信噪比和噪声系数
 8.4 外部干扰与抗干扰措施
 8.5 灵敏度与动态范围
 思考题与习题
附录 
 附录A 常用滤波匹配网络的结构及元件表达式
 附录B 余弦脉冲分解系数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璀璨星河:星际探索与宇宙奥秘》 第一章:启明星的召唤——宇宙的宏大叙事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面前,人类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星尘。然而,正是这渺小,促使我们仰望星空,追寻那遥远的光芒,渴望理解我们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璀璨星河》并非一本关于电子元件如何组合、信号如何传递的工具书,它是一部关于人类探索精神的史诗,一曲对宇宙奥秘的深情礼赞。本书将带您踏上一场跨越时空的壮丽旅程,从地球摇篮的视角出发,逐渐将目光投向那无边无际的黑暗,揭示隐藏在星辰大海背后的惊人真相。 宇宙,这个词语本身就饱含着无尽的想象和敬畏。它是什么?它的边界在哪里?它又是如何诞生的?自古以来,人类的先哲们就从未停止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从中国古代的观星台到古希腊的宇宙模型,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哈勃的宇宙膨胀理论,每一次认知的飞跃,都如同点亮宇宙黑暗的火炬,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本书的第一章,我们将从“启明星”——人类最早的宇宙意识——开始,追溯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演变。我们将一同回顾那些闪耀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时刻:伽利略用望远镜窥探月球的陨石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以及当代天文学家们如何利用射电望远镜、太空望远镜等尖端设备,捕捉来自遥远宇宙的细微信号。我们将探讨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理解宇宙膨胀的尺度,感受宇宙的年轻与古老。同时,我们也将触及宇宙中存在的各种奇特天体,例如吞噬一切的黑洞,以及那些可能孕育生命的系外行星。本章旨在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宇宙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深度探索奠定基础。我们不是在研究电路板上的细节,而是在品味宇宙的宏伟篇章。 第二章:星尘的低语——恒星的生命轮回与元素起源 恒星,是宇宙中最耀眼的存在,它们是宇宙能量的熔炉,也是我们身体中许多元素的故乡。本章将深入探讨恒星的诞生、演化与死亡,揭示宇宙物质是如何经过无数次的循环与转化,最终构成我们所熟悉的一切。 恒星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过程。从巨大的星云中,在引力的作用下,气体和尘埃开始聚集,温度和压力不断升高,最终点燃核聚变反应,一颗新的恒星就此诞生。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质量恒星的演化路径:小质量恒星如太阳,将经历红巨星阶段,最终变成白矮星;而大质量恒星则会以壮观的超新星爆发结束生命,将大量重元素抛洒到宇宙空间。正是这些来自超新星爆发的“星尘”,构成了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的原材料。 我们身体中的碳、氧、铁等元素,都曾在遥远的恒星核心经历过高温高压的洗礼。本书将以诗意而非技术性的语言,描绘这些元素在恒星内部的“炼金术”。我们将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孩子”,都与那些闪烁在夜空中的星辰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 本章将不仅仅局限于恒星本身,更会延伸到星系,探讨星系的形成、结构与演化。我们将漫步于螺旋星系、椭圆星系以及不规则星系的壮丽景象之中,感受它们的引力舞蹈和碰撞融合。我们还将认识到,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也只是宇宙中数千亿个星系中的普通一员。通过对恒星和星系的探索,我们将更深刻地理解宇宙物质的循环与生命的起源,明白我们所处的宇宙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一个生生不息、永恒运转的宏大系统。 第三章:寂静的歌唱——宇宙中的生命密码与文明猜想 在无垠的宇宙中,地球上的生命是否是唯一的奇迹?这是自古以来就萦绕在人类心头的终极疑问之一。本章将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以及我们对于地外文明的种种猜想与探索。 我们将从地球生命的起源入手,回顾生命演化的漫长历程。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命,再到智慧的出现,生命在地球这颗蓝色星球上创造了无数的奇迹。然而,将目光移向宇宙,我们不禁要问,是否存在着类似的“化学拼图”,能够在地外星球上组合出生命? 本书将探讨行星宜居带的概念,分析影响生命产生的关键因素,例如液态水的存在、大气层的组成、磁场的保护以及恒星的稳定性。我们将介绍科学家们通过各种望远镜,特别是太空望远镜,搜寻和分析系外行星大气成分的最新进展,寻找可能存在的生命信号。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等项目,将作为人类主动向宇宙发出信号、倾听宇宙回声的代表。 我们不会沉溺于科幻小说中的外星人形象,而是将基于科学的严谨性,讨论生命存在的不同形式,从微生物到更高级的智能生命。我们将分析德雷克方程,理解其中每一个变量背后的科学意义,以及它对我们估算地外文明数量的启示。同时,我们也审视“费米悖论”,即如果宇宙中存在大量地外文明,为何我们至今未曾收到明确的信号?我们将探讨其中的各种可能解释,包括技术限制、信息传递的障碍、文明自身的短暂性,甚至是宇宙的“大过滤器”。 本章的重点在于激发读者对宇宙生命潜力的想象,同时保持科学的理性。我们不是在讨论如何设计通信电路,而是在思考生命在宇宙中的普遍性与独特性,以及人类作为智慧生命,在宇宙中的责任与未来。我们将感受生命在宇宙中的渺小与珍贵,理解探索地外文明不仅是对未知的好奇,更是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问。 第四章:深邃的迷宫——暗物质、暗能量与宇宙的终极命运 当我们以为已经对宇宙有了相当的认识时,宇宙却向我们揭示了更深层的奥秘——暗物质与暗能量。这两位“隐形”的参与者,深刻地影响着宇宙的结构和演化,也成为了现代宇宙学研究中最令人着迷的领域之一。 本章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宇宙学的前沿。我们将首先理解我们所熟悉的“普通物质”——构成恒星、行星、我们以及一切可见事物的物质——在宇宙中所占的比例是多么的微乎其微。我们将介绍暗物质存在的证据,例如星系旋转曲线的异常、星系团的引力透镜效应等,理解它如何通过引力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却不发光、不反射光。我们还将探讨当前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暗物质探测实验,尽管其本质尚未完全揭开,但它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 接着,我们将聚焦于更加神秘的暗能量。正是暗能量,驱动着宇宙的加速膨胀,它如同一种“反引力”的力量,在宇宙尺度上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将审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超新星红移等观测证据,理解暗能量是如何改变我们对宇宙终极命运的预测。是“大撕裂”?是“大挤压”?还是“热寂”?暗能量的性质,直接关系到宇宙的未来走向。 本章将以严谨而易于理解的方式,阐述这些令人惊叹的宇宙学概念。我们将看到,科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对既有认知的颠覆。当我们通过观测和理论,不断逼近宇宙的真相时,我们同时也发现了更多的未知。我们将理解,宇宙学研究不仅仅是关于遥远天体的观测,更是关于宇宙基本规律的探索,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物理定律在极端条件下的表现。 《璀璨星河》的最终目的,并非提供一套电子线路的设计方案,而是在浩瀚的宇宙背景下,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意义。它是一次关于知识的探险,一次关于想象力的飞跃,一次关于人类对宇宙永恒好奇心的追寻。通过本书,我们希望点燃您心中对星辰大海的无限憧憬,让您在仰望夜空时,不仅看到璀璨的星光,更能感受到其中蕴藏的无尽故事,以及我们自身在其中渺小却不凡的位置。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主题探讨得非常深刻和尖锐,它触及了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竭力回避却又无法逃脱的本质问题。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用最直白却又最富诗意的方式,撕开社会的某些伪装,直抵人性的幽暗之处。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弊病以及个体在巨大洪流面前的无力与挣扎。里面的角色都不是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他们都有着自己难以言说的苦衷和驱动力,让你在批判的同时,也不禁产生强烈的共情。这种对灰色地带的深入挖掘,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思辨的张力。读完之后,你可能会感到一丝凉意,但更多的是一种被醍醐灌顶的清醒,它强迫你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世界以及自己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背后的重量。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提供如此高质量的精神刺激,让人读完后仍然忍不住思考很久。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简直就是一场文字的盛宴。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极其考究,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特定的情绪和氛围。读起来,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湿气,能感受到阳光穿过树叶的斑驳光影。尤其是那些环境描写的段落,简直就像是高清的电影画面,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脑海里,细节丰富到令人发指,却又绝不拖沓冗余。更难得的是,作者成功地将那种古典的优雅与现代的犀利熔铸一炉,使得整体的文风既有厚重感,又不失鲜活的生命力。我常常会为了一个精妙的比喻而停下来,反复品读,那种浑然天成、恰到好处的感觉,是很多作家穷尽一生也难以企及的境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看”,不如说是“沉浸”,你完全被作者构建的语言迷宫所包裹,心甘情愿地迷失其中。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虽然可观,但通读下来,竟无一句废话或赘述,整体的叙事效率高得惊人。作者对情节的掌控力堪称一绝,每一个场景的设置、每一段对话的展开,都像是一枚精密的齿轮,严丝合缝地咬合在一起,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绝不容许任何冗余的存在。即使是看似闲笔的描写,细究之下也隐藏着对未来情节的铺垫或者对某个角色深层心理的侧写。这种高度凝练的写作风格,使得信息密度极大,需要读者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我喜欢这种紧凑感,它给人一种在高速列车上飞驰的感觉,风景不断变幻,但目标始终明确。对于追求高质量、高信息密度的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上乘之选,它证明了优秀的作品不需要依靠篇幅来堆砌厚度,真正的力量在于其内容的精纯和结构的完美。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开篇处理得极为大胆且极具实验性,它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惯例,一开始甚至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需要极大的耐心去适应这种独特的节奏。作者似乎刻意将关键信息碎片化、非线性化,让读者像考古学家一样,从大量的、看似不相关的线索中去挖掘真相。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对阅读门槛有所提高,但一旦你找到了那个契合点,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考验的不仅是读者的专注力,更是一种解读和联想的能力。全书的意象运用也极其丰富,常常是同一个物体或场景,在不同的章节中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象征意义,这种多层次的符号系统构建,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自觉性。它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过程中,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信息,这使得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像坐过山车一样,情节跌宕起伏,让你根本停不下来。作者的笔力老辣,构建了一个极其复杂且引人入胜的世界观,里面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和隐藏的秘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冲突时的细腻手法,那种刀光剑影般的对话和心理博弈,读起来酣畅淋漓,却又暗藏着深沉的哲思。它不是那种一目了然的快餐文学,你需要全神贯注地去梳理那些线索,体会那些潜台词。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能预示着后文的惊天逆转。最让我震撼的是,故事的结局并非简单的正邪对抗,而是留下了一片灰色的地带,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然久久不能平息,不停地回味那些关于人性、选择与命运的拷问。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极为巧妙,采用多线叙事,不同角色的视角交替出现,像拼图一样,慢慢拼凑出全貌,每一次真相的揭露都带着强烈的冲击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