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镜界:新闻摄影实践与研究
定价:52.00元
作者:阎亚平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34772122
字数:
页码:3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镜界:新闻摄影实践与研究》分为四部分:做有内涵的摄影记者、新闻视觉创新与思考、摄影记者的版面意识、新闻摄影十二问,作者结合亲身实践对运用新闻摄影的语言特性拍摄出令人瞩目的作品做了理论分析,提出了正确处理图文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目录
编 做有内涵的摄影记者
摄影记者必须思想存储在先
智慧的相机
摄影记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厚积薄发瞬间功
——浅谈摄影记者如何提高业务素质
摄影记者要懂美学
使命感让记者一专多能
新闻图片不能掺杂使假
入深海得蛟龙
光荣与责任同在
第二编 新闻视觉创新与思考
“并重”三谈
图文相联开掘平面报道新境界
发挥图片优势体现城市特色
深化视觉创新 做活民生报道
——由《嘉兴日报》的《视觉3年》说开去
浅谈网络时代的视觉突围
打好贴近牌增强亲和力
——浅谈新闻图片如何实现“三贴近”
如何捕捉经济新闻中的可视形象
社会新闻摄影漫谈
面对灾难新闻图片怎么“说”
世界新闻摄影大奖为什么总被“阴影”笼罩
透过镜头解读“人本”
新闻摄影如何提高竞争力
地市党报新闻策划三昧
新闻摄影怎样介入舆论监督
如何维护新闻摄影真实性
用心感悟用心捕捉用心表达
——南水北调中线库区移民大搬迁采编札记
……
第三编 摄影记者的版面意识
第四编 新闻摄影十二问
作者介绍
文摘
摄影记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网络时代,图片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影像传播的速度和距离,都为摄影记者拓展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一方面,报纸、电视、网络、户外广告栏等形成视觉传播的多元平台格局,另一方面,媒体更加关注人本、关注民生,社会生活类新闻进一步细分。这些对于摄影记者而言,既是新机遇,又是新挑战。新的摄影形式推动了媒体图像化的发展趋势,丰富了新闻摄影的表现形式,对摄影拍摄的技术技巧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来,《南阳日报》借鉴上级党报和兄弟地市党报经验,通过创办并着力做大《社会早刊》,逐步加重了党报民生化倾向,采稿量日益加大,报纸版面逐步鲜活、多彩起来,这种形势迫使新闻摄影工作者深入研究思考如何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摄影记者不仅拍政治、拍经济、拍社会,也拍文章的配图、拍美女、拍图片故事。一位称职的摄影记者应该能胜任从突发新闻到图片故事、从影室摄影到体育摄影的拍摄。在数码影像时代,新闻摄影似乎显得简便易行,这种科技进步带给摄影记者的挑战是巨大的。今天摄影记者熟练使用闪光灯来控制拍摄现场的色温,以及把握光线入射角度和光线质量的能力,已经不成为评判摄影记者业务技能的重要标准。越来越多的文字记者携带照相机采访,并为自己的文章配上了图片,许多人认为摄影记者面临职业消亡的威胁。《中国日报》摄影部主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王文澜就预言一些媒体将取消摄影部。这种说法的出现,也有各类媒介急速发展导致没有受到应有培训的摄影师大量地进入传媒业、全自动数码相机广泛使用等多种因素。既然文字记者可以完成工作,媒体当然就不需要再雇用摄影记者了。倘若摄影记者拍出的照片是一个没有受到摄影训练的人所无法拍得的,而摄影记者又能胜任一般文字记者的工作,那失业的就不可能是摄影记者了。资料显示:除新华社外,2003年我国媒体派出采访伊拉克战争的都为摄影记者,而不是文字记者。这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南京《现代快报》摄影记者陆云伊拉克之行共发回图片300多幅、文字稿50多篇。《南阳日报》在南水北调移民、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等报道活动中让摄影报道唱主角,以图胜文也是成功的案例。另外,媒体的文字报道还可能以现场直播的电视或电话采访的方式来进行,但摄影报道则是没有替代方法的。
新华社摄影记者、图片编辑曾璜指出,今天的摄影记者,面对挑战的另一对策是摄影表达方式的个性化。他们的照片常常有着独特的想法、手段和眼光,是别人无法模仿的。传统摄影的技术指标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黑影、晃动、虚焦和色彩的变异,对自我的追求和对摄影师内心感受的表达。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这样的影像不仅在媒体上,如广州《城市画报》以报道摄影的形式刊登出来,也是世界报道摄影界的一个发展潮流。美国黑星图片社总裁爱德华·查普里斯认为:年轻一代的摄影人“正从布勒松决定性瞬间的理论走出来。这些具有极强的个人色彩的作品,这种主观的、存在主义的手法改变了摄影作品的审美,特别是新闻摄影”。美国《财富》杂志图片总监米切尔·玛克娜莉女士在世界新闻摄影领域是一位有影响的人物,她介绍说:“我们在3年前就意识到了这种变化,并已经开始大量使用这些年轻人拍摄的照片。我们不能只看镜头前面的照片,只看镜头前面的东西电视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在摄影表现上,我们不仅应找到独特的个性化的视觉表现手法,还应该找寻镜头后面摄影师对所拍摄内容的看法、观察事物的角度,以及他们为什么要拍摄这些东西。实际上,对传统的改变已经出现了,我们要求照片不能仅仅局限于反映客观存在,还必须反映摄影师是怎样看待客观存在的。
……
序言
这本《镜界:新闻摄影实践与研究》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沉静而锐利的专业气息,深邃的背景色搭配烫金的字体,隐约勾勒出摄影师眼中捕捉瞬间的精准与艺术感。虽然我还没有开始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足以感受到作者阎亚平在新闻摄影领域深厚的功力和严谨的态度。目录中那些诸如“社会现场的观察与介入”、“情感温度的传达”、“视觉叙事的构建”等章节标题,无不触及新闻摄影的核心命题。我尤其对“突发事件中的伦理困境与应对策略”这一部分充满了期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在快速反应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无疑是新闻摄影师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从这些章节的设置来看,这本书绝非泛泛而谈的摄影技巧罗列,而是深入到新闻摄影的本质,探讨其在复杂社会肌理中的功能与价值。我预感,这本书会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在新闻图片背后,摄影师们付出的心血与思考,以及他们如何用镜头“说”出比文字更震撼的故事。
评分坦白说,我对新闻摄影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表层的阶段,更多地是关注照片本身是否“好看”或者是否“抓眼球”。但《镜界》这个书名,就给人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味。“镜界”或许象征着摄影师眼中的世界,也或许暗示着新闻报道所能抵达的深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更系统、更成熟的新闻摄影观。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区分“记录”与“表演”,如何在拍摄过程中保持客观,又如何在必要时进行适度的“干预”?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情绪表达”的部分,如何在冰冷的客观事实中注入人文关怀,让画面不仅仅传递信息,更能触动人心。对于那些想要提升自己摄影洞察力,以及对新闻背后的故事充满好奇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极具价值的指南,它承诺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思维的升华。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纪实摄影怀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一本能够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深度的好书是可遇不可求的。在众多摄影类书籍中,《镜界:新闻摄影实践与研究》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其“实践与研究”并重的标题,更是其中所蕴含的对摄影本体的深刻反思。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新闻摄影的“实践”部分落地,是关于器材的选择?还是关于曝光、构图的通用法则?亦或是更细致到不同场景下的拍摄技巧?而“研究”部分,我猜想会涉及新闻摄影史上的经典案例分析,或者是关于摄影伦理、视觉语言的学术探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例如如何在不打扰被摄对象的情况下捕捉真实的情感,如何让照片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引发观者的思考。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书中的案例分析,去学习那些大师们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提炼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瞬间,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视觉文本。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变迁敏感的观察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时代脉搏的媒介。《镜界:新闻摄影实践与研究》这本书,从标题上看,就与我关注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新闻摄影,作为记录时代变迁的重要方式,其背后承载的不仅是画面,更是历史的重量和时代的印记。我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摄影师是如何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却又能深刻反映社会状况的瞬间。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图片,解析它们是如何诞生的,又是如何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的。同时,“研究”的部分也让我对作者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学习到一套科学的视角来解读新闻图片所传递的丰富信息。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把解锁历史与现实之间联系的钥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评分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研究”二字所打动。在如今充斥着海量图像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照片只是表象,而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意义、历史背景,以及摄影师的创作意图,往往被忽视。我希望《镜界》能够带我超越单纯的“看图”,去理解新闻摄影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是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作者阎亚平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充满了信心。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新闻摄影史发展的梳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摄影风格演变,以及其对社会思潮的影响。同时,我也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定义“新闻摄影”的边界,它是否仅仅局限于突发新闻的报道,还是也包含了更广泛的社会议题的关注?这本书的到来,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与新闻摄影智慧的对话,一次对图像力量的深度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