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为乐理系列2册套装,详情如下:
我给这套书打高分,还因为它成功地跨越了“学术”与“流行”之间的鸿沟,真正做到了理论为实践服务。很多纯粹的古典乐理书籍,虽然严谨,但当你试图将其应用到现代流行音乐中时,会发现有很多“不适用”的地方,比如爵士和弦的色彩或者现代流行歌曲中常见的模态交换技巧。而这套书的核心优势恰恰在于它紧密围绕“流行歌曲写作”这个主题展开的。它教你的不是巴赫时代的对位法,而是如何运用七和弦、九和弦来美化你的流行旋律;它教你的不是奏鸣曲式,而是主歌-副歌-桥段的常见叙事结构。书中对“如何处理旋律与和声的冲突”这一实战问题的探讨,对我启发极大。它不是教你死记硬背和弦名字,而是教你理解和弦背后的“情绪驱动力”。所以,如果你想学习乐理是为了更好地写出或理解那些你在电台里常听到的歌,而不是为了考级或者研究古典复调,那么这套书提供的知识体系无疑是最直接、最高效的路径。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买这套书,我主要是冲着那本“写歌秘籍”去的,因为我脑子里总有一些旋律的碎片,但总觉得缺少一个结构和逻辑把它串联起来,变成一首完整的歌。这本《乐理小白的写歌秘籍》真的帮我打通了任督二脉。它没有落入空泛地谈“灵感”的俗套,而是非常务实地讲解了流行歌曲的骨架——和声进行和段落设计。我以前写歌,和弦总是来来回回就那几个,听起来平淡无奇。但书里详细拆解了不同调式下的常用和弦色彩和它们之间的“情感倾向”,比如为什么大调的IV级和弦听起来会有一种“开阔感”,而副歌部分如何巧妙地运用属七和弦来制造紧张感和释放感。最赞的是,它里面提供了很多经典流行歌曲的和声走向案例分析,每一个分析都配有简洁的乐谱片段,让你能立刻对照着去听原曲,体会和声是如何推动情绪发展的。这套书的实用性太强了,它不是让你成为理论家,而是让你成为一个能用理论工具来优化创作的实践者,从“想写歌”到“知道怎么下笔”的转变,这本书功不可没。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半路出家,对音乐理论一窍不通的“小白”量身定制的!我原本以为学习乐理是一件枯燥到让人想打瞌睡的事情,尤其是在网上找那些零散的教学视频,一会儿这个概念没讲清楚,一会儿那个术语又没解释到位,搞得我云里雾里。但是拿到这本《乐理自学三月通》,阅读体验立刻就不一样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活化,一点都不故作高深,仿佛是身边一个耐心又懂行的朋友在手把手教你。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节奏和节拍的处理,不再是干巴巴的数字和线谱,而是用了很多日常生活中能听到的声音和画面来类比,比如走路的步频、心跳的规律,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我记得我之前对附点音符和休止符总是搞不清楚,看了书里关于“时间切割”的那个比喻后,瞬间茅塞顿开。而且,它还很贴心地设置了大量的自我检测小练习,让你在学完一个小知识点后马上就能巩固,确保你不是“看过了”而是“学会了”。对于那些想快速入门,建立扎实基础的音乐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引导性极强,完全没有让人产生畏难情绪,真是我找到的最好的乐理入门砖。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物料”和“设计感”的读者,对那种装帧粗糙、纸张泛黄的书籍实在提不起兴趣。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完全达到了我对专业学习资料的期待。纸张厚实,即便是长时间翻阅和在上面做笔记也不会透墨,排版清晰大气,大量使用的五线谱和和弦图表都非常规范,没有出现任何印刷错误或模糊不清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套理论学习书籍,它在视觉上做到了“不累眼”。大量的留白、清晰的字体区分(例如,用粗体和斜体来强调重点术语),都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我习惯在学习的时候边听边看,这套书的清晰度让我能够非常快速地在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符号之间建立准确的对应关系,这在学习复杂的三和弦转位或七和弦的扩展音时尤其重要。好的阅读体验是坚持学习的第一步,在这点上,这套书的表现是无可挑剔的。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尤其是它对音乐核心概念的递进层次把握得非常精准,让人感觉学习过程是一层层向上攀登,而不是原地打转。它首先从最基础的音高、音程开始,像搭积木一样,先把最小的单位稳固好。然后慢慢过渡到调式和大小调的构建,这个阶段,它非常强调“听觉感受”和“视觉谱面”的结合,比如讲解变化音程时,会让你对比听同样音高的半音和全音在不同调性中的感觉差异。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乐句划分和乐段结构时所采用的“建筑学”比喻,将音乐的结构比作房屋的框架和装饰。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歌听起来很“满”,而有些歌听起来却有“呼吸感”。很多其他教材只会罗列规则,但这两册书更像是提供了一套思考和分析音乐问题的“工具箱”。对于想深入研究和声或希望自己未来能进行编曲分析的人来说,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再回到宏观的梳理,是非常有价值的底层思维训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