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设计效果心理评价
定价:46.00元
作者:李彬彬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501945740
字数:500000
页码:3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设计效果心理评价的相关理论
1.1 后设计管理理论与设计效果心理评价
1.2 消费者价值理论与设计效果心理评价
1.3 设计风险决策管理漏斗理论与设计效果心理评价
1.4 设计效果心理评价的问卷集(1)
第二章 设计效果心理评价的方法
2.1 设计效果心理评价的一般方法
2.2 创新思维法和创造性思维研究
2.3 设计效果心理评价的定量研究
2.4 设计效果心理评价的问卷设计
2.5 设计效果心理评价的问卷集(2)
第三章 品牌设计效果心理评价
3.1 品牌设计效果的理论研究
3.2 本土品牌提升的心理评价实证研究
3.3 品牌设计效果心理评价问卷集(3)
第四章 产品设计效果的心理评价
4.1 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的新观念:人际化设计
4.2 新产品开发心理评价的相关理论
4.3 新产品设计前期效果心理评价的实证研究
4.4 新产品设计中期效果心理评价的实证研究
第五章 广告设计效果的心理评价
5.1 广告效果心理评价的理论研究
5.2 广告效果心理评价的概述
5.3 洗衣机电视广告效果心理评价实证研究
5.4 广告设计效果心理评价问卷集(4)
第六章 服装设计效果心理评价
6.1 服务设计评价的综述
6.2 服务设计效果心理评价案例介绍
6.3 服务设计效果心理评价问卷集(5)
第七章 企业设计效果的心理评价
7.1 企业设计的相关研究
7.2 企业设计的新概念——CIS,CSI,BPR
7.3 企业设计与消费者满意度的理论研究
7.4 企业设计效果心理评价的实证研究
第八章 设计效果心理评价问卷集(6)
8.1 日化产品设计的心理评价问卷
8.2 轻工产品设计的心理评价问卷
8.3 食品产品设计的心理评价问卷
8.4 家电产品设计的心理评价问卷
8.5 数码产品设计的心理评价问卷
8.6 环境设计的心理评价问卷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内容,从我看到的几个章节来看,仿佛是在一层层剥开我们对“美”的认知。它没有直接告诉你什么是好的设计,而是从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入手,去解释为什么某些设计会让我们产生愉悦感、信任感,或者反感、困惑。它引用了很多心理学的理论,比如格式塔原则、认知失调、色彩心理学等等,并且用一些大家都能理解的案例来佐证。比如,讲到图形的组织和连接时,它分析了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地将分散的点连接成一条线,或者将相似的形状归为一类,这背后其实是人类大脑追求简洁和秩序的本能。而且,它还探讨了文化背景、个人经验等因素是如何影响我们对设计的评价的,这就意味着,一个在某个文化背景下被认为是“完美”的设计,在另一个文化中可能就完全失效。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再到细微差别的分析,让我感觉非常受启发。它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呈现,更是一种与人内心深处进行沟通的语言。
评分读这本书,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之前许多模糊不清的设计直觉,现在都有了理论支撑。它让我明白,所谓的“好设计”并非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科学的、可解释的心理学规律之上的。它鼓励我跳出单纯的“美学”判断,去思考设计背后更深层次的意图和目标。书中对于“用户体验”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关注视觉上的吸引力,更强调设计的易用性、可理解性和情感连接。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设计决策,是不是忽略了这些关键的心理因素。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设计界的心理侦探小说”,它带领读者一步步解开设计的密码,理解人与设计之间的互动机制。对于任何想要提升设计效果、深入理解用户需求的设计师、产品经理,甚至是任何对设计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和强大的分析工具。它让我对设计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上去并没有特别吸引我。它不是那种闪闪发光、充满奇幻色彩的封面,也没有那种极简主义的冷峻感。但仔细看,它其实挺有味道的。背景是一种比较柔和的,有点做旧感的米白色,上面有一些模糊的,像是素描线条勾勒出来的形状,有点抽象,又有点像某种工具的轮廓。书名“设计效果心理评价”用了深棕色的宋体字,清晰地印在中间,虽然不张扬,但非常工整,给人一种扎实、稳重的感觉。下面还印着作者的名字,字体就更小一些,也是深色。整个封面的排版很平衡,没有哪里显得空或者拥挤。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大概会是比较严谨,偏向理论研究的,所以封面风格也选择了这种比较内敛、沉静的方式来呈现。不过,说实话,如果我是在书店里随便翻阅,可能真的会因为这个封面而错过它。它缺少了那种能够瞬间抓住眼球的视觉冲击力,也没有什么能够引发读者好奇心的“钩子”。或许,设计师是想通过这种低调的设计,来暗示其内在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吧。不过,对于大众读者来说,这样的设计可能需要一些门槛才能被理解和欣赏。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的纸质。我喜欢这种有点厚度,表面带点微微纹理的纸张,拿在手里有分量,不会觉得轻飘飘的。翻开第一页,它不是那种光滑得会反光的铜版纸,而是稍微哑光一些的,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我特别留意了书页的印刷质量,字迹清晰,油墨饱满,没有出现洇墨或者模糊不清的情况。页边距也处理得很好,留白恰到好处,既能防止手掌压到文字,又不会显得浪费纸张。整体的装帧给人的感觉很精致,看得出是用心制作的。我甚至还闻了一下,有一种淡淡的油墨香味,这种细节确实能提升阅读体验。当然,这些都是我个人的阅读习惯和偏好,有些人可能更喜欢轻薄的纸张或者现代感的设计。但对我来说,一本好书,除了内容,它的载体也同样重要。这本书的装帧传递出的信息,让我对它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觉得它会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
评分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案例分析方面所做的努力。它没有停留在理论的空中楼阁,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将心理学原理应用到实际的设计案例中。比如,书中分析了某个广告海报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它会拆解海报的构图、色彩搭配、文字信息,然后解释这些元素是如何触发了观者特定的心理反应。又比如,它探讨了某个网站的用户界面设计,是如何通过简洁的导航、清晰的层级结构,以及一些巧妙的反馈机制,来降低用户的认知负荷,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相对冷门的领域,比如用户在面对“选择困难”时,心理上会经历怎样的挣扎,以及设计师如何通过优化选项的数量和呈现方式来缓解这种负面情绪。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不仅看到了设计的“是什么”,更理解了设计的“为什么”,以及如何通过深度的用户洞察,来创造更有效的、更令人满意的设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