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万千心理 生理心理学(第九版) |
| 作者 | (美)卡尔森(Carlson, N. R.) ;苏彦捷 |
| 定价 | 96.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518407873 |
| 出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人脑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器官,而神经科学是一个充满生机、硕果累累的研究领域。本书第九版整合了近年来神经科学和生理心理学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精神药理学、感知觉、睡眠、生殖行为、情绪、摄食行为、学习与记忆、语言、神经疾病以及精神障碍等方面的前沿知识。相对于其他生理心理学教材而言,本书介绍了更多的人类个案研究,并辅以丰富的图表,内容深入浅出、精彩纷呈。读者在跟着本书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将在潜移默化中把神经科学领域的抽象概念和理论在日常生活中融会贯通。 |
| 作者简介 | |
| 作 者 简 介 Neil Carlson博士 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现为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莫斯特分校荣誉退休教授。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脑与行为的关系,特别是边缘系统在学习中的作用以及物种典型行为方面的研究,具有丰富的科研和教学经验。除本书以外,他还著有《行为生理学》和《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畅销教材,其著作已被译为西、意、葡、德、中、日、韩、希伯来等多种语言。 译 者 简 介 苏彦捷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要讲授发展心理学、神经解剖、比较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等课程。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心理能力的演化和发展,特别是心理理论的发生和发展以及社会行为和智力的演化上。 |
| 目录 | |
| 第1章 行为神经科学的起源 引子|让的启示 理解人类意识:生理学途径 行为神经科学的本质 自然选择和演化 动物研究的伦理问题 神经科学事业 学习策略 本章结语|脑功能模型 关键概念 第2章 神经系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引子|没有反应的肌肉 神经系统的细胞 神经元内的信息传导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本章结语|重症肌无力 关键概念 第3章 神经系统结构 引子|左侧消失了 神经系统的基本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 本章结语|单侧空间忽视 关键概念 第4章 精神药理学 引子|一种被污染的药物 精神药理学原理 药物的作用点 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 本章结语|来自悲剧的提示 关键概念 第5章 研究方法与策略 引子|修复了心脏,损伤了大脑 实验毁损法 神经活动的记录和诱发 神经化学方法 遗传学方法 本章结语|脑电波观察 关键概念 第6章 视觉 引子|无法感知的视觉 视觉系统的刺激 视觉系统解剖 视网膜对视觉信息的编码 视觉信息的分析:纹状皮层的作用 视觉信息的分析:视觉联合皮层的作用 本章结语|个案研究 关键概念 第7章 听觉、躯体感觉和化学感觉 引子|都在她的脑袋里? 听觉 前庭系统 躯体感觉 味觉 嗅觉 本章结语|自然止痛 关键概念 第8章 睡眠与生理节律 引子|醒着的噩梦 睡眠的生理和行为描述 睡眠障碍 我们为什么需要睡眠 睡眠和觉醒的生理机制 生物钟 本章结语|梦的功能 关键概念 第9章 生殖行为 引子|从男孩到女孩 性的发育 的激素调控 的神经控制 亲子行为 本章结语|从男孩到女孩再到男孩 关键概念 第10章 情绪 引子|智力和情绪 情绪作为反应模式 情绪交流 情绪感受 本章结语|再看V先生 关键概念 第11章 摄食行为 引子|失去控制 生理调节机制 饮水 进食与新陈代谢 什么引发进餐 什么终止进餐 脑机制 肥胖 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 本章结语|贪得无厌的胃口 关键概念 第12章 学习与记忆 引子|被遗忘的昨天 学习的性质 突触可塑性: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 知觉学习 经典条件反射 工具性条件反射 关系习 本章结语|什么导致了虚构? 关键概念 第13章 人类的交流 引子|听不见单词 言语的产生和理解:脑机制 读写障碍 本章结语|言语声音与左半球 关键概念 第14章 神经系统失调 引子|起自脚部的疾病发作 肿瘤 癫痫发作 脑血管意外 创伤性脑损伤 发育失调 退行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所致的神经紊乱 本章结语|癫痫手术 关键概念 第15章 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与焦虑障碍 引子|焦虑症手术 精神分裂症 重度情感障碍 焦虑障碍 本章结语|前额叶切除术 关键概念 第16章 自闭症、注意缺陷或多动症、应激和物质滥用障碍 引子|突发的渴求 自闭症 注意缺陷或多动症 应激失调 物质滥用障碍 本章结语|经典的条件性渴求 关键概念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无论是叫生理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还是行为神经科学,乍听起来这一学科的确艰深晦涩、远离生活。然而翻开本书,你将惊喜地发现,这样一门硬科学竟然与生活如此贴近;虽然它包含的信息量巨大,但绝不晦涩难懂,反而好读好玩,叫人不忍释卷。合上本书,竟叫人不由地惊叹:“这才是心理学啊!” 经典 它是经典的生理心理学教材之一,已出版第九版(英文版),为外众多高校采用,深受师生好评。 专业精湛 翻译团队由生理心理学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他们分别在北京大学、中科院心理所等高校和科研单位长期从事该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内容新颖 本书整合了生理心理学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生理心理学的感知觉系统、睡眠、情绪及心理障碍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同时设有大量丰富的图表和实例,使生理心理学和生活紧密联系、通俗易懂。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简直是教科书中的一股清流!我一直以为生理心理学这类书会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让人望而生畏,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而且充满了人文关怀,感觉不像是在阅读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著作,更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聊天。他总是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把最复杂的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例如,在讲述大脑可塑性时,他用“大脑就像一块可以不断被雕琢的橡皮泥”来比喻,瞬间就抓住了核心。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比如为什么我们会失眠?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感到焦虑?这本书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我尤其赞赏它在讨论情绪和动机时,没有简单地归结于生理反应,而是将认知、环境和社会因素也考虑在内,展现了对人类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的思维方式也变得更加开放和辩证了。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解锁了人类行为的“密码本”。它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生理术语,而是以一种非常系统化、逻辑化的方式,将它们层层剥开,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决策和意识的部分印象深刻,它探讨了在我们做出一个看似简单的决定时,大脑内部到底发生了多么复杂的信号传递和整合过程。书中还分析了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病,从生理机制上解释了这些疾病的发生原因,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患者的行为和认知。这让我对这些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体会到了大脑健康的重要性。而且,这本书并非只是陈述事实,它还鼓励读者进行思考,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我们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大脑好像被“重塑”了,对“人”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科班出身,但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将那些原本枯燥晦涩的生理机制与我们日常的情绪、行为、认知联系起来。我最喜欢的是它对感觉和知觉部分的处理,比如书中对视觉系统的讲解,不仅仅是告诉我们眼睛是如何运作的,更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看到“错觉”,为什么在黑暗中会出现幻影,甚至还探讨了艺术创作中色彩和构图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实用,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还能在欣赏艺术时有更深层次的体会。而且,书中还引用了大量有趣的实验案例,有些实验设计得简直是鬼斧神工,让我不得不佩服科学家们的智慧。读这本书就像在参加一场精彩绝伦的科学探索之旅,每一次翻页都充满惊喜,让我对我们身体内部的奇妙运作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我们看似简单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眨眼、每一次思考,背后都蕴含着多么复杂的生理过程,真是太令人着迷了!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这本书,感觉它像是一幅精密的生理地图,为我绘制出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底层逻辑。书中对神经系统的讲解尤为细致,从最基础的神经元结构,到复杂的神经网络连接,再到各种神经递质的作用,我都觉得非常清晰明了。特别是关于大脑不同区域的功能划分,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来完成复杂的任务,书中都有详细的图示和文字说明,让我这个对解剖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大致理解。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情绪和压力部分的论述,书中详细解释了应激反应是如何发生的,以及长期压力对身体和心理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这让我更加重视生活中的压力管理,也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身体会发出警告信号。这本书不仅让我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惊叹!它几乎覆盖了生理心理学的所有重要分支,从神经科学的基础到更高级的认知功能,应有尽有。我特别关注了关于记忆和学习的部分,书中对不同类型的记忆(如工作记忆、长时记忆)的形成机制,以及神经递质在其中的作用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它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记不住”,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记忆力,这对我这个经常需要学习新知识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同时,书中对于睡眠和梦境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我们每天花费大量时间睡觉,是为了让大脑进行如此重要的“维护”和“整理”工作。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睡眠的重要性,不再将其视为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来理解我们的大脑和行为,它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