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琼编著的《从零起步学音乐欣赏(附光盘)》试图从音乐各类体裁入手来帮助大家认识音乐作品。 书中尽量简化地为大家介绍了一些相关并且**的音乐常识,希望这些常识会对音乐爱好者们欣赏音乐有所帮助。 音乐欣赏离不开想象与联想的能力,因此,平时积累各个学科的知识也是必不可缺的事情。在人类音乐世界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众多的音乐大师,由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这些音乐作品题裁多样、形式多样、风格多样。
吴琼,青年钢琴家。现任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钢琴艺术指导教研室讲师。 吴琼出生在音乐之家,4岁起在母亲的指导下接受钢琴启蒙教育。1994年起先后师承钢琴演奏家、钢琴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姚世真教授和钢琴演奏家、钢琴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谢华珍教授。 200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随后升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继续攻读钢琴演奏专业的硕士学位.2009年以优异成绩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08年任“***鄂尔多斯杯钢琴小提琴比赛”官方钢琴艺术指导。 2011年任“***钢琴小提琴比赛”官方钢琴艺术指导。 2012年任“梅纽因**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官方钢琴艺术指导。 2012年任“第十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官方钢琴艺术指导。 2013年任中央音乐学院“卡丹萨杯”全国钢琴比赛评委。 2013年任“第二届杨通六**小提琴邀请赛”官方钢琴艺术指导。 2010年吴琼作为第二作者,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专著《钢琴艺术大百科》。
写在前面
第一章 音乐
第二章 音乐欣赏
第三章 歌曲
一、叙事歌曲
1.瞿希贤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2.“歌曲**”舒伯特与《魔王》
二、颂歌
王世光与《长江之歌》
三、抒情歌曲
1.赵元任与《教我如何不想她》
2.施光南与《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第四章 进行曲
一、苏萨的《星条旗进行曲》
二、匈牙利的《拉科齐进行曲》
三、瓦格纳与《婚礼进行曲》
第五章 圆舞曲
一、韦伯的《邀舞》
二、钢琴诗人——肖邦
三、肖邦的《华丽大圆舞曲》
四、约翰·施特劳斯与《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
第六章 特性乐曲
一、小夜曲
1.交响乐之父——海顿
2.海顿的《小夜曲》
二、夜曲
肖邦的《夜曲》0p.9~2
三、无词歌
1.幸福的音乐家——门德尔松
2.门德尔松的《纺织歌》Op.67~4
3.门德尔松的《春之歌》0p.62~6
四、摇篮曲与船歌
1.德国古典乐派*后的作曲家——勃拉姆斯
2.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3.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6
第七章 序曲
一、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
二、格林卡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三、法国作曲家——比才
四、比才的《卡门》序曲
第八章 协奏曲
一、中国作曲家何占豪、陈钢
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三、悲怆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
四、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Op.23
第九章 组曲
一、挪威民族乐派奠基者——格里格
二、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和第二组曲
三、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
四、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
五、多才多艺的作曲家——圣一桑
六、圣一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
七、柴科夫斯基舞剧《天鹅湖》组曲
第十章 交响诗
一、钢琴**——李斯特
二、李斯特的交响诗——《前奏曲》
三、“星期日作曲家”——鲍罗汀
四、鲍罗汀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五、捷克音乐之父——斯美塔那
六、斯美塔那的交响诗《伏尔塔瓦河》
七、罗马幻想家——雷斯庇基
八、雷斯庇基的交响诗《罗马的节日》
第十一章 奏鸣曲
一、古典乐派的先驱——斯卡拉蒂·多梅尼科
二、斯卡拉蒂奏鸣曲
三、斯卡拉蒂《g小调奏鸣曲》K30
四、乐圣——贝多芬
五、贝多芬《f小调第23钢琴奏鸣曲》【热情】Op.57
六、大胆的革新者——舒曼
七、舒曼《升f小调**钢琴奏鸣曲》Op.11
第十二章 交响曲
一、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Op.68
二、音乐神童——莫扎特
三、莫扎特的《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K551
四、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五、交响诗人——柏辽兹
六、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
第十三章 音乐知识
一、现代音乐简介
1.表现主义音乐
2.新原始主义音乐
3.新古典主义音乐
4.偶然音乐
5.十二音体系
6.序列音乐
7.电子音乐
二、交响乐队常用乐器简介
1.弦乐器
2.木管乐器
3.铜管乐器
4.打击乐器
附录一 乐器中英对照表
附录二 常用音乐术语
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在概念阐释上的独到之处。很多入门书在讲到“和声”或者“变奏”这些术语时,往往会直接抛出一个定义,让人抓不到重点。但这本书不一样,它似乎总能找到一个与生活经验相连接的类比。比如解释“奏鸣曲式”时,它将其比喻成一场精彩的辩论赛,有正方、反方以及最后的总结陈词,这个比喻一下子就让复杂的结构变得形象可感。此外,书中对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描述得极其细腻,即使没有现场聆听,通过作者的文字描述,我也能大致想象出小提琴的哀婉和圆号的浑厚之间的区别。这本书非常注重培养读者的“主动聆听”能力,它会不断引导你去思考“作曲家为什么要在这里使用这个和弦?”而不是仅仅告诉你“这是三和弦”。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我在不知不觉中,从一个被动的听众,变成了一个有自己判断和感受的欣赏者。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因为市面上关于音乐欣赏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看得人昏昏欲睡,要么就是浅尝辄止,流于表面。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它在讲解具体的曲目时,总是会穿插一些“幕后花絮”或者“聆听小贴士”,比如如何分辨主旋律和对位声部,或者在听交响乐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哪个声部上,这些实操性的建议对我帮助太大了。我试着按照书里说的去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果然,原本觉得嘈杂混乱的乐章,突然间层次分明起来,我甚至能“看”到那种冲突与和解的戏剧张力。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深得我心,字里行间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毫无压力,即使是连着看上两三个小时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它真的做到了“深入浅出”,既有足够的深度让真正有追求的人不觉得幼稚,又有足够的广度让零基础的人能够轻松跟上节奏,成功避开了“故作高深”和“故作简单”的陷阱。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叙事节奏感。我通常对需要大量记忆知识点的书籍感到头疼,但这本书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个精彩的故事,而不是在啃一本教材。作者很擅长制造悬念和对比,比如在描述不同流派作曲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时,那种文学性的描摹,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音乐沙龙中。而且,它并没有把重点放在那些遥不可及的“大师”身上,而是花了很大篇幅去解读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旋律优美且易于接受的作品,这大大降低了欣赏音乐的心理门槛。我过去总觉得古典音乐是精英的专属,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音乐的美是普世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掌握了“解码”的钥匙。书中介绍的音乐史脉络非常清晰,让我得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而不是零散地知道一些曲名和人名。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让你真正爱上“听”音乐,而不是仅仅“听见”音乐的书,阅读体验非常愉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吸引人了!那种淡雅的蓝色调,配上几个音符的抽象图案,给人的感觉既专业又不失亲和力,不像有些音乐入门书那样死板。我本来对古典音乐的了解仅限于“听过几首名曲”,一拿起这本书,那种翻阅的触感就让人心情舒畅。章节的编排逻辑性很强,从最基础的乐理概念讲起,不是那种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来解释,比如讲到节奏时,它会联系到我们日常的走路、心跳,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特别是它对不同音乐时期风格的划分,清晰明了,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大致分辨出巴洛克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区别。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作曲家生平时,不光是罗列事实,还融入了他们创作背景下的社会风貌,这让音乐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品,而是活生生的历史片段。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请了一位既博学又风趣的音乐导师,耐心地引导你走进这个宏大而美妙的世界。对于想要系统梳理自己音乐知识体系的初学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个极佳的起点,让人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气质是沉稳而充满热情的,它既没有将音乐欣赏复杂化,也没有将其娱乐化,保持了一种非常难得的平衡。我最欣赏它在跨文化比较方面所做的努力,它不局限于西方古典音乐,偶尔也会穿插一些对其他音乐文化元素的简要介绍,拓宽了读者的视野。对于那些希望将音乐欣赏作为一种长期爱好而非短期热度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框架是极其稳固的。它不仅教会了你如何欣赏已有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种“带着耳朵去生活”的能力。每次读完一个小章节,我都会立刻去找对应的曲子来验证书中所讲的理论和感受,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动力。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不是塞给你一堆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自己去寻找和发现音乐中的乐趣与深度,从这个角度看,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售价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