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象棋布局战术技巧/象棋战术解析系列
定价:23.00元
作者:傅宝胜
出版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33772529
字数:
页码:1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象棋布局战术技巧/象棋战术解析系列》主要介绍笔者数次参加各类赛事(如全国象棋公共赛、省棋协杯赛、省老运会象棋赛、市全运会象棋赛、市老运会象棋赛等)的布局战术准备方案。包括先手布局战术准备和后手布局战术准备两大类。在比赛中屡试甚爽,尤其开局阶段省时、省心、得心应手。
笔者傅宝胜旨在抛砖引玉,期望读者以此为例,根据自身的棋风棋路的特点,量体裁衣,制定自己的赛前布局战术准备方案。如果《象棋布局战术技巧/象棋战术解析系列》的问世能给广大读者带来启发和帮助,我将十分欣慰。
目录
象棋布局战术技巧
第1节 快速出车战术
第2节 子力协调战术
第3节 抢占要道战术
第4节 左封右兑战术
第5节 敢于创新战术
第6节 解封破兑战术
第7节 布局欺着战术
一、顺炮类
二、中炮对屏风马类
三、中炮对列炮及后补列炮类
四、中炮对反宫马类
第8节 避开陷阱战术
一、顺炮类
二、中炮对屏风马类
三、中炮对列炮及后补列炮类
四、中炮对反宫马类
第9节 赛前准备战术
一、先手布局战术的准备
1.中炮对屏风马
2.顺炮横车对直车
3.中炮对左炮封车转半途列炮
4.中炮对反宫马
5.中炮对单提马横车
二、后手布局战术的准备
1.河头堡垒应中炮
2.左中炮应仙人指路
3.右中炮应士角炮
4.左中炮应飞相局
5.挺7卒应过宫炮
6.挺卒应起马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我刚啃完的棋艺指南,与我以往接触的那些侧重于开局定式的书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说其他书是在教你“学谱”,那么这本书更像是教你“做学问”。它从非常基础的棋理和符号学层面入手,探讨了棋盘上的空间、时间和物质(棋子)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到令人发指,他甚至会引用一些古典逻辑学的概念来解释为什么某个走法在理论上是“最优”的,即使在实战中可能因计算量过大而被舍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局面的熵增与熵减”的讨论,这在我看来是极其新颖的视角。他将混乱和不可预测性定义为“熵增”,并分析了哪些战术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局面的熵值,从而使自己的计划更容易实现。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一些术语,因为作者的用词非常专业且精准,不像有些普及读物那样含糊其辞。这本书的难点在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是一个刚入门的新手能立刻领悟的。但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渴望突破瓶颈,想探究棋局深层结构的老手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藏。它像一把精密的瑞士军刀,让你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招法,而是深入到规则和逻辑的底层代码进行优化。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象棋的艺术性远超乎我的想象。这本书的叙事线索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或者难度递进,而是围绕着几种核心的“意境”来展开的。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弃子的美学”,它探讨的不是弃子本身,而是弃子背后所蕴含的勇气、牺牲和对终极目标的执着。作者的文字极具感染力,他将每一次精彩的弃子描写得如同史诗般的英雄壮举,让人在棋盘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精妙,很多关键的局势图都配有作者手绘的简笔画注释,那种手工的质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仿佛作者就在身边耳提面命。与那些冰冷的数据和公式化的招法相比,这本书充满了温度和人文关怀。它让我意识到,顶尖的棋手不仅是计算机器,他们更是艺术家和诗人。他们用有限的棋子,表达着无限的情感和思想。对于那些渴望将象棋提升到更高精神层面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必读之作。它不直接教你如何赢,它教你如何用优雅和智慧去“玩”这个游戏,去享受博弈过程中思维交锋带来的纯粹快乐。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这本棋书,简直可以说是颠覆了我过去十年对中局缠斗的认知。以往我总觉得中局就是各种复杂的杀招和交换的算计,读了市面上大量号称“精深”的教材,无非是堆砌变化图。但这一本,它完全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刻板,它更像是一本私人的“作战日志”,记录了一个顶级棋手在不同对局中,是如何一步步构建和瓦解局面的。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生动,他会用大量的篇幅去描绘棋子落下的那一瞬间,他心中的犹豫、推演的过程,以及最终决定性一步背后的心理动机。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非对称优势”的讨论。很多时候,我们总想着平均用力,但这本书告诉我,真正的优势往往是局部的、暂时性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局部的优势转化为整体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书中的案例分析没有使用传统的编号格式,而是直接将局面的情绪和转折点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出来,读起来非常流畅,就像在听一位老前辈娓娓道来他的武林秘籍。它教会我,在僵局中,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耐心地“养势”,等待对手露出破绽,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在如今快节奏的棋坛中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仪式感,让人忍不住想要反复摩挲和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聚焦于象棋的特定阶段和应用层面的内容,但我要说的这本书,那完全是另一个维度的体验。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思维在复杂博弈中如何运作的哲学著作。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作者那种对“局”的深刻洞察力所震撼。他没有陷入公式化的招法堆砌,而是着重阐述了在信息不对称和时间压力下,棋手如何建立全局观,如何进行概率分析,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在劣势中寻找心理上的转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沉稳,夹杂着不少历史典故和哲学思辨,读起来让人感觉不是在学棋,而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形”与“神”的关系,作者用精妙的比喻将棋盘上的具体布局比作“形”,而将隐藏在背后的意图、后手计划和对手的思维模式称为“神”。阅读这本书,让我对“高手”的理解从单纯的计算深度,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洞察力和预判能力。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变幻莫测的现实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而是去捕捉那些决定性、却常常被忽略的微妙“气机”。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象棋本身,对于任何需要进行战略规划和风险评估的领域,都有极强的启发性。这本书,是真正的思想磨刀石。
评分坦白说,当我拿到这本棋书时,起初有些失望,因为它不像我想象中那样充满了让人热血沸腾的杀棋和令人拍案叫绝的妙手集合。它的风格异常的克制和内敛,更像是一本关于“预防医学”的指南,而不是“急诊手术手册”。全书重点放在了“如何避免陷入困境”以及“如何在劣势中争取平局的艺术”。作者对失败案例的分析尤其透彻,他不是简单地指出哪里错了,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错误的那一瞬间的思维惯性——比如,过度自信、对对手意图的低估,或是对“后手”威胁的反应迟钝。书中大量的篇幅是关于“防御体系的构建”,如何像砌砖一样,一步步搭建起一个无法被轻易攻破的防线,同时为自己保留反击的暗线。这种稳扎稳打的风格,初期读起来可能有些枯燥,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对棋局的耐心和韧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不再盲目追求那些华丽的进攻,而是开始关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便宜、小优势的积累。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它让我从一个“进攻型”的棋手,慢慢转变为了一个更全面、更懂得审时度势的“战略家”。它的价值在于其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非即时的炫技快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