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高建进、林松涛编 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实习课教程》以中央音乐 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的教育教学理念为纲,以视唱、体 态律动、器乐演奏、即兴创作作为音乐课堂活动的主 要内容,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的音乐经验。
花儿朵朵向太阳
齐声歌唱
◇音乐颂
冬天已经过去
冬去春来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一)
*望洞庭(二)
☆春江花月夜
*忆江南
无锡景·忆江南
☆无锡景
☆江南好
◇太湖美
清明
*古诗句(一)
*谚语
*木谚语
古训
*对花
☆对花
植树造林
◇我们大家跳起来
◇围着五月树的轮舞
◇狗狗的烦恼
☆一分钟圆舞曲
忘掉你的烦恼
红蜻蜓
依尔加兹山
田野里面有一棵白桦
☆1812序曲
亚克西
黑头发梳成银线
*四时田园杂兴
*乡村四月
☆采茶舞曲
采茶灯
*渔歌子
*古诗句(二)
*歇后语
让世界充满爱
这本书的整体排版和设计风格透露出一种严肃而专业的学院气质,这符合它作为高等院校教材的定位。但坦白讲,作为一名正在经历实习压力的学生,我更希望看到一些能让人感到“亲切”和“鼓舞人心”的内容。书中对音乐教育的未来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展望,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音乐学习场景,这一点非常振奋人心。然而,我个人认为,在介绍完所有宏伟的目标之后,如果能加入一些前辈教师的“心路历程”或“小窍门”——那些关于如何克服第一次公开课的紧张感、如何与指导老师有效沟通、如何在面对不理解的家长时进行解释等等——这些“软技能”的分享,对于提升实习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其价值可能不亚于任何一套复杂的教学法。这本书在“术”的层面非常精湛,但在“道”的层面,尤其是在关乎师生关系的“人”的层面,可以有更温和的介入和引导。
评分从一个侧重于“技能掌握”的角度来看待这本教材,我发现它在技能传授的“可操作性”上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比如,书中反复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激发创造性表达”,这些理念非常高大上,但在具体到“如何在一堂40分钟的课里,让一个注意力只有15分钟的四年级孩子真正体验到审美乐趣”时,书中的描述往往停留在概念层面。我更期待看到一些“手把手”的示范,例如,对于某一首特定歌曲,如何设计一组提问,能有效引导学生从“哼唱”升级到“理解情感内涵”。它的结构更偏向于“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些事”,而不是“具体操作步骤是怎样的”。这使得它更像一本学术专著的辅助读物,而非一本可以直接拿到讲台上使用的教学行动指南。对于初级实习生而言,可能需要搭配其他侧重具体教法和技巧的工具书一同使用,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评分这本书的附册部分,也就是实习编,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不再是枯燥的教案模板,而是更像是一份“教学设计思维导图”。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项目式学习”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实例。作者展示了如何将一首简单的民间童谣,通过整合戏剧、美术和简单的乐器制作,拓展成一个为期一周的项目。这种跨学科的整合思路,正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所大力提倡的。然而,在实际翻阅过程中,我发现这些设计虽然精彩,但对实习教师的个人综合能力要求极高。你不仅需要是音乐专家,还需要是临时的“艺术总监”。对于时间紧张、准备时间有限的实习生来说,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既保证教学目标达成,又能有效实施这种复杂的项目设计,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蓝图,但现实的教学环境往往需要更务实、更模块化的工具箱。
评分这部教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在理论深度上显然是为那些已经有一定音乐基础,甚至是对音乐教育学有初步了解的师范生准备的。它没有花太多篇幅去讲解基础乐理或者五线谱的入门知识,而是直奔主题,探讨如何在小学阶段构建一个“新体系”。我特别欣赏它在“新体系”这个概念上的构建,感觉作者在试图跳出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转而强调实践中的互动与生成。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细致,但有时会让我感觉有点过于理想化,比如在资源匮乏的乡村小学,那些提及的先进多媒体教学方法可能难以完全落地。对于一个渴望在实际教学中找到立足点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开阔的视野,它迫使你去思考“为什么教”比“怎么教”更为重要。我希望它能提供更多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班级规模的B计划或C计划的应对策略,毕竟现实中的课堂总是充满变数的。但就其理论前瞻性和对未来音乐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重量级的参考书,适合在实习前用来打通思想上的任督二脉。
评分我阅读这本书的感受,更像是在参加一场高强度的、结构严谨的学术研讨会,而不是一本轻松的“操作手册”。它的章节逻辑推进非常清晰,从宏观的教育理念过渡到微观的课堂实践环节,每一步都有扎实的理论支撑。特别是在关于“评价体系改革”的那一章节,作者提出的多元化评估标准,远超出了我们过去习惯的“听写和视唱等级”的束缚。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过去对小学音乐学习效果的衡量是否太过狭隘。不过,对于初次面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教学实习的同学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可能反而成了“门槛”。它假设读者已经掌握了如何管理一个吵闹的四年级班级,却很少提供关于如何应对突发状况的“急救包”。可以说,这本书更像是为那些已经有志于在音乐教育研究领域深耕的未来教师准备的指南,它提供的是方向盘和导航图,但你得自己学会发动引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