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世中国经典书画丛书-马骀画宝-兰竹鸟兽画谱9787539483658马骀

正版世中国经典书画丛书-马骀画宝-兰竹鸟兽画谱9787539483658马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骀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画
  • 兰竹
  • 鸟兽画
  • 马骀
  • 书画
  • 绘画
  • 艺术
  • 传统艺术
  • 经典
  • 名家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温文尔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483658
商品编码:2959600184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经典书画丛书-马骀画宝-兰竹鸟兽画谱

定价:28.00元

作者:马骀

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394836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马骀为习画者所作的教范画谱《马骀画宝》,初名《马骀自习画谱》,为石印本,1928年世界书局印影时更名,24卷,流传极广,且其后尚有多次影印再版。黄宾虹为该书作序,称“马君企周,画宗南北,艺擅文词,众善兼该,各各精妙”。康有为题词评价为“凤毛麟角”。本书据1928年世界书局《马骀画宝》影印,供美术爱好者研究、学习、临摹。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马骀(1886-1937),清未民初画家、美术理论家和教育家。字企周,又字子骧,别号环中子,又号邛池渔父。四川西昌人,寓居上海,曾任上海美专教授。于画无不能,尤工北派山水,布置严整,渲染深秀,惟作家气较重。马骀幼孤贫,勤敏嗜学,酷好绘画而聪慧过人。稍长,从名师周开鉴学画,为周的入室弟子。其后离乡漫游,足迹几遍全国,既而东渡日本,回国后寓居上海,受到书法南宗曾熙的青睐,将他正式收列门墙为弟子。马骀有幸得这样的大师真传,学益大进,诗书画并称“三绝”。

文摘








序言



《墨韵清风:中国传统花鸟画意境探微》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花鸟画,作为东方艺术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笔墨韵味、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更是画家内心世界、哲学思考与人文情怀的具象表达。本书《墨韵清风:中国传统花鸟画意境探微》旨在深入剖析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精髓,从多个维度解读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带领读者一同领略那“笔墨当随时代,书画各臻其妙”的艺术境界。 本书跳脱出单纯的技法讲解,而是聚焦于传统花鸟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深层文化土壤——意境的营造。我们相信,一幅优秀的花鸟画作品,其生命力在于其所传达的“气韵生动”和“意境深远”,而非仅仅是形似。“形似”易得,“神似”难求,而“意境”更是化无形为有形,将画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高度。 第一章:笔墨的诗意语言——形神兼备的描绘之道 本章我们将从“笔墨”这一花鸟画最基础的语言元素入手,探讨其在传统绘画中的独特地位与表现力。中国画的笔墨,绝非简单的线条和墨色堆砌,而是蕴含着书法艺术的精髓,讲究“骨法用笔,随类赋彩”。我们将会详细阐述: 用笔的十八法: 从提、按、顿、挫到中锋、侧锋,解析不同用笔方式如何赋予线条以生命力,例如,用劲健之笔描绘松竹,用婉转之笔勾勒花瓣,用枯润之笔表现枝干的沧桑。 用墨的浓淡枯湿: 墨的运用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我们将分析“墨分五彩”的奥秘,从焦、浓、重、淡、清,探讨如何利用墨色的变化来表现物体的质感、空间感和光影,例如,浓墨勾勒的鸟类羽毛,淡墨晕染的山石,枯笔皴擦的古木。 点染与设色的哲学: 除了墨,色彩在花鸟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章将深入探讨传统设色的理念,如“五色写之”,以及如何通过色彩的搭配来营造不同的氛围和情感,例如,青绿山水的苍翠欲滴,浅绛山水的淡雅素净,以及工笔重彩的富丽堂皇。 形似与神似的辩证关系: 中国画讲究“不似之似”,即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上,更注重传达物象的精神气质。我们将通过赏析历代名家作品,分析他们如何在形体描绘上达到高度的逼真,又如何在笔墨的运用中赋予物象以生命与灵性,使其“活”起来。 第二章:梅兰竹菊——君子四德的象征意象 梅、兰、竹、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们不仅仅是美丽的植物,更是人格品德的象征。本章将深入解读这四种植物在中国花鸟画中的象征意义及其艺术表现: 梅:傲骨凌寒,坚韧不拔。 我们将解析梅花不畏严寒、报春而开的品格,以及如何在画中通过笔墨表现其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意境。从宋代的“梅妻鹤子”到近现代的画家,梅花一直是寄托高洁情操的理想题材。 兰:幽谷生香,淡雅高洁。 兰花常被视为隐逸君子、高尚品德的象征。本章将探讨兰花“空谷传芳”的独特气质,以及画家如何通过简洁的笔墨、飘逸的线条来捕捉其君子之风。 竹:虚心有节,挺拔向上。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正直、虚心、有节,以及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我们将分析竹子在画中的构图特点,如“节节高”、“竹报平安”的寓意,以及如何通过墨竹的浓淡枯湿来表现其不同姿态。 菊:凌霜而放,隐逸高洁。 秋菊傲霜独立,象征着不屈服于环境、保持高尚情操的品格。本章将探讨菊花的多种形态及其在画中的表现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菊花来寄托画家超然物外、隐逸避世的情怀。 第三章:鸟兽的灵动生命——自然万象的微观描绘 除了花卉,鸟兽的描绘也是中国传统花鸟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灵动的姿态、生动的表情,为画面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本章将着重探讨鸟兽在中国花鸟画中的表现: 飞禽走兽的形态捕捉: 从羽翼的结构、爪的抓力到毛发的质感,画家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准的笔墨,捕捉不同鸟兽的独特形态和动态。我们将分析工笔与写意在描绘鸟兽时的不同侧重点。 生命意趣的表达: 鸟兽在中国画中不仅仅是景物,更是情感的载体。例如,栖息在枝头的雀鸟,传递着生活的安宁;展翅高飞的鹰,象征着远大的抱负;嬉戏的鱼儿,寓意着富足有余。本章将结合历代名作,解读画家如何赋予鸟兽以人格化的情感和寓意。 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优秀的鸟兽画,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体描绘,而是将动物置于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我们将分析画家如何通过对背景景物的描绘,如山石、花木、流水,来衬托和烘托鸟兽的生命力,形成生动和谐的整体画面。 寓意与象征的解读: 许多鸟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鹤象征长寿,鸳鸯象征爱情,凤凰象征祥瑞。本章将带领读者理解这些寓意,并探讨画家如何巧妙地将这些象征意义融入到画面之中,赋予作品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第四章:意境的营造——情景交融的东方美学 意境,是中国传统花鸟画艺术的最高追求。它是一种超越具体形象的、朦胧而又隽永的美感,是画面中“不可言说”的韵味。本章将深入探讨意境在中国花鸟画中的生成与表现: “气韵生动”的真谛: 引用谢赫“六法”中的首要原则“气韵生动”,阐释其在中国花鸟画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笔墨的运行、色彩的搭配、构图的安排,来赋予画面一种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的气息。 虚实相生的妙用: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即通过留白(虚)来衬托物象(实),从而拓展画面的空间感和想象力。我们将分析留白在花鸟画中的多种作用,如烘托氛围、暗示时间、营造意境,让观者在有限的画面中获得无限的联想。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花鸟画家常常借自然景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抱负。本章将通过大量实例,展示画家如何通过描绘特定的花鸟组合,来表达人生的哲理、生命的感悟,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例如,孤傲的梅花寄托着高洁的情操,缠绵的藤蔓象征着生命的顽强。 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 最终,意境的营造在于实现情与景的完美融合。我们将分析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从一枝一叶到一鸟一兽,如何在诗意的笔墨下,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空灵或激昂的情感体验,使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够体会到画家所要传达的那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第五章:传统与传承——历代名家与时代精神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发展脉络,通过梳理历代名家的艺术成就,展现传统花鸟画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吸收时代精神,不断创新发展。 古代名家的探索与成就: 从唐代的写实,到宋代的注重意趣,再到元、明、清的文人画兴起,我们将回顾中国花鸟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并选取代表性画家,如黄荃、徐熙、崔白、赵佶、宋徽宗、梁楷、钱选、吴镇、倪瓒、八大山人、石涛、金农、虚谷、吴昌硕、齐白石等,分析他们的艺术风格、创新之处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文人画的精神内核: 深入探讨文人画如何将绘画、诗歌、书法融为一体,强调笔墨情趣和个人风格,以及这种精神对后世花鸟画创作的影响。 近现代的传承与转型: 分析近现代花鸟画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西画的技法和观念,以及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保持和发展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当代花鸟画的思考与展望: 尽管本书主要聚焦于传统,但我们也会对当代花鸟画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的探讨,思考如何在坚守传统精神的同时,开拓新的艺术表现空间。 《墨韵清风:中国传统花鸟画意境探微》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独特魅力。本书不仅是艺术欣赏的指南,更是一次关于东方美学、文化精神和人生哲学的探索之旅。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更多的读者能够走进中国传统花鸟画的艺术世界,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墨韵与清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钟爱那些能够展现东方神韵的作品。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份期待。它所呈现的画作,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的体现。兰竹的清雅脱俗,象征着君子之风;鸟兽的活泼生动,寄托着对自然生命的赞美。这些元素在画家的笔下,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而富有诗意的世界。读着这本书,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内心深处的宁静与超脱。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价值,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的物质形态,它是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殿堂的窗口。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其精美的装帧所吸引。纸张的质感非常棒,厚实而带着淡淡的墨香,翻阅时有一种沉甸甸的仪式感。装帧设计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繁复,却能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书画本身的韵味。作为“正版世中国经典书画丛书”中的一员,这本书无疑继承了丛书一贯的高水准。它不仅仅是一本画谱,更像是一部浓缩的艺术史,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打开第一页,便能感受到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装帧的细节处理也十分到位,无论是书脊的缝合,还是扉页的设计,都体现了匠心独运。这样的书籍,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能拥有这样一本精美的画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大师级的艺术作品,感受中国书画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也十分值得称道。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画作,而是通过精心的组织,让读者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欣赏。每幅画作旁边都配有简洁而富有启发性的文字说明,虽然不多,但却能点拨关键,引导读者深入理解画作的意境和技巧。这种“少即是多”的编排理念,恰恰符合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的含蓄与意境。它鼓励读者主动去观察、去体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效。我可以反复揣摩画中的细节,对照着文字说明去理解画家的创作思路。有时,即使是不懂绘画技巧的我,也能从那些简短的文字中获得一些启发,对画面产生新的认识。这种设计,真正做到了将艺术的门槛降低,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领略中国书画的魅力。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升自己绘画水平的资源。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书中的画谱,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精妙的构图范例,可以作为我临摹学习的宝贵资料。我可以通过研究画家的用笔用墨,学习如何表现不同的质感和动态。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观察自然,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美。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画家的心法,只要用心去体会,便能从中获得很多灵感。我计划将其中的一些画作作为临摹对象,反复练习,希望能从中汲取养分,逐步提升自己的绘画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谱,更是一本启迪我艺术道路的指南,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更高的艺术追求。

评分

翻阅过程中,我被书中所呈现出的画作深深打动。每一幅作品都仿佛凝聚了画家的心血与智慧,笔触之间充满了生命力。即使我并非专业的书画鉴赏家,也能从中感受到一股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那些细腻的线条,浓淡相宜的墨色,以及富有表现力的构图,无不展现出高超的绘画技艺。我尤其喜欢其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无论是生机勃勃的兰草,还是挺拔劲健的竹子,亦或是形态各异的鸟兽,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们似乎在呼吸,在鸣唱,在奔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灵动气息的世界。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又融入了画家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情感寄托,使得画面既有客观的真实感,又不失艺术的想象力。对于想要了解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和审美情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范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