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 雲南捲
定價:90.00元
作者:陳尚平
齣版社:海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0277184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5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我國是一個地震頻繁、地震災害重大的國傢,而雲南省由於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及歐亞地震帶的結閤部位,又處於印度洋闆塊與歐亞闆塊碰撞帶東側,曆來都是發生破壞性地震較多、地震災害特彆頻繁和嚴重的地區。在與地震災害的長期抗爭過程中,形成瞭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成果,將這些如實記錄於檔案和書刊之中,可對該地區乃至全國的防震減災工作可起到藉鑒和促進的作用。 本書在原資料的基礎上,有重點有目的地進一步深入挖掘尚未展現的曆史文獻,包括當時各級和地方對於地震災害的反應,書中選編瞭20世紀前半葉(1900—1950年)發生在雲南省的19次6級及6級以上地震的一些史料,並對每次地震事件中地震的基本參數、破壞性情況、一些具代錶性的文獻材料要點的摘錄、有關文獻及災害實況的照片、圖件等。 相信本書可為我國的防震減災工作提供曆史的藉鑒。
目錄
1901年2月15日雲南鄧川61/2級地震
1909年5月11日雲南彌勒61/2級地震
1913年12月21日雲南峨山7級地震
1917年7月31日雲南大關吉裏鋪71/4級地震
1923年7月1日雲南普洱61/2級地震
1925年3月16日雲南大理鳳儀間7級地震
1925年10月15日雲南麗江北6級地震
1927年3月15日雲南尋甸6級地震
1930年4月29日雲南騰衝北61/2級地震
1930年5月15日雲南巧傢新塘6級地震
1930年9月22日雲南騰衝北61/2級地震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莫過於它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雲南在1900年至1950年間經曆的幾次大地震的場景,原汁原味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沉浸在其中,仿佛置身於那些災難現場。最令我難忘的是,書裏收錄瞭一組拍攝於1935年德宏地區地震後的照片。照片中的景象觸目驚心,房屋大多變成瞭廢墟,地麵開裂,土地塌陷,一幅末日景象。更讓我感到一絲暖意的是,在這些悲傷的畫麵中,我還能看到一些在災難中頑強生存下來的人們,他們聚集在一起,試圖清理殘骸,相互扶持。書中還引用瞭一些當時報紙對災情的報道,雖然言語樸實,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是一種沉痛的關懷和對生命的敬畏。這些圖文並茂的史料,不僅讓我們認識到地震的破壞力,更讓我們看到瞭在災難麵前,人性中最堅韌、最溫暖的一麵。
評分剛翻開這本《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 雲南捲》,撲麵而來的是一股穿越時空的厚重感。書頁間散落著泛黃的報紙剪報、手寫體的調查記錄,還有一些模糊卻極具衝擊力的老照片,仿佛將我瞬間拉迴瞭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1934年盈江大地震的幾個片段。一本地方報紙的報道,字裏行間透露著災難的殘酷和當地民眾的驚恐,雖是簡短的文字,卻勾勒齣一幅幅畫麵:房屋瞬間倒塌,人們在廢墟中呼喊、尋找親人,整個村莊籠罩在絕望之中。更有趣的是,其中還夾雜著一些民間傳說的記錄,當地人將這次地震歸因於某種不祥的預兆,雖然科學上無法解釋,卻真實反映瞭當時人們麵對自然災害時的無奈和對未知力量的敬畏。這些史料的收集和整理,絕非易事,背後蘊含著研究者巨大的心血,他們仿佛是在為我們挖掘曆史的碎片,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真實的模樣,感受那份刻骨銘心的痛楚與堅韌。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獨特的敘事方式,它不像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而是通過大量的原始史料,以一種近乎“現場感”的方式呈現瞭雲南在20世紀上半葉所經曆的地震災害。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1925年大理地震的那些圖文並茂的記錄。我看到瞭一幅攝於震後的照片,照片中大理古城的標誌性建築損毀嚴重,殘垣斷壁間,依稀可見昔日的輝煌。更讓我動容的是,一些當地士紳在災後發起的募捐和重建的公告,字跡娟秀,言辭懇切,字裏行間透著一股不屈的精神。他們試圖在災難麵前凝聚力量,重建傢園,這種麵對苦難的勇氣和韌性,即便是在今天,也足以讓人肅然起敬。書中還收錄瞭一些外國傳教士的觀察記錄,他們的視角更為客觀,描述瞭地震對社會結構和民眾生活的影響,提供瞭一個不同於本土視角的解讀。這些多元的史料共同構建瞭一幅生動而復雜的地質災難畫捲,讓我對雲南這片土地上的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深入閱讀《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 雲南捲》,我越發感受到,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地震的記錄,更是一部關於時代的縮影。在那個劇烈變革的年代,自然災害的發生,往往與社會動蕩、政治變革相互交織,形成瞭更為復雜的影響。我印象深刻的一段內容,是關於1933年迪慶地震的報道。當時,正值國內局勢動蕩,地方政府的應對能力顯得尤為不足。史料中,我們能看到一些當時政府發布的賑災公告,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一種捉襟見肘的窘境。同時,也有一些進步人士和民間團體自發組織救援的記錄,他們的行動雖然有限,卻在黑暗中閃爍著人性的光輝。這些記錄讓我看到瞭在重重危機之下,普通民眾的堅韌求生,以及一些有識之士的責任擔當。這本書將微觀的地震災難與宏觀的時代背景緊密結閤,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審視那個時代的雲南,體會其復雜而深刻的變革曆程。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翻開書頁,那些古老的文字和模糊的照片,仿佛帶著一股曆史的滄桑感撲麵而來。我尤其被書中關於1900年左右雲南邊境地區一次罕見地震的記錄所打動。那些零散的、來自當時地方官員的奏報,以及一些模糊不清的口述記錄,雖然文字不多,卻清晰地勾勒齣瞭一場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文中提到,地震發生後,許多村莊瞬間消失,人員傷亡慘重,交通斷絕,外界幾乎無法得知具體情況。一些幸存者艱難地跋涉求生,他們的經曆充滿瞭艱辛和絕望。更有意思的是,其中還引用瞭一些當時流傳的歌謠,以一種樸素的方式記錄瞭地震的恐怖和人們的哀傷。這些看似瑣碎的史料,卻真實地反映瞭在那個通訊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如何麵對和記錄重大災難,以及災難對邊遠地區社會經濟造成的深遠影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