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运动员的时钟--生物学和时间因素如何影响运动表现/首都体育学院国外运动训练科学译丛 | 作者 | Thomas.W.Rowland,钟秉枢,吴剑 |
| 定价 | 35.00元 | 出版社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417741 | 出版日期 | 2015-11-01 |
| 字数 | 页码 | 159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运动员的时钟 生物学和时间因素如何影响运动表现》从中枢神经系统的潜意识如何对复杂有序的肌肉活动和节奏进行控制,以获得好表现;生物钟的昼夜节律如何影响运动功能,运动员对时间的感知能力是否与普通人有所差别,青少年运动技能的发展,以及衰老与运动表现的关系等内容出发,从全新的角度介绍了时间对运动表现的影响。作者用幽默的语言,渊博的知识,提出了许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运动员的时钟 生物学和时间因素如何影响运动表现》从运动员怎样了解并利用时间才能改善运动表现的角度出发,将带您穿越时间对运动表现影响的旅程。希望通过阅读此书,改变您对时间的看法,并为运动员获得*佳运动表现的具体策略提供指导。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这里由谁负责:设置比赛速度 1 佳节奏策略 2 选择节奏:距离和速度 3 选择节奏:选择速度模式 4 其他运动的节奏 5 研究告诉我们什么 6 选择节奏:按他们做的去做 注释 本章要点 第二章 跟着同一个鼓手前进:耐力项目的节奏 1 持续的节拍:运动控制器 2 CPG:中枢模式发生器 3 人类,作为一种有氧耐力动物 注释 本章要点 第三章 短程高速赛车、虎甲虫、飞人博尔特:时间和速度 1 人类机器 2 短跑成绩的决定因素:步长还是步频 3 赛道之外CPG的影响 注释 本章要点 第四章 昼与夜:昼夜节律与运动成绩 1 昼夜节律 2 昼夜节律与运动员 3 生理学和新陈代谢上的变化 4 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5 运动表现的内在昼夜节律 6 对运动员的应用 注释 本章要点 第五章 集中注意力掌控时机:让你的眼睛紧紧盯住球 1 音乐家的时间感知 2 拦截运动时机掌控的挑战 3 运动员:拦截运动时机掌控的专家 4 运动员不符合规律吗?关于时机掌控限制的测试 5 关于如何通过训练提高的研究 6 笛卡尔遇见提姆·诺克斯:自我决定是否真的存在? 7 运动员能让时间变慢吗? 注释 本章要点 第六章 越来越好:儿童时期运动技能的发展——与鲍勃·马利纳的谈话 1 一个相关的话题 2 出生日期的影响 3 有限的理论研究 4 练习的作用 5 成功能持续吗? 6 天赋的早期识别 7 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法 注释 本章要点 第七章 过后:衰老和运动表现 1 衰老的种类 2 身体活动和寿命 3 为什么我们会变老? 4 衰老中的体力活动和身体成分 5 研究衰老对运动能力影响的困难之处 6 衰老时钟、运动能力和竞技表现 注释 本章要点 尾声 作者简介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整体基调是极具启发性的,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效率”和“休息”的传统观念。在过去,我们倾向于认为训练强度和时长是决定表现的唯二要素,而这本书则将时间因素提升到了一个与基因、营养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时间错配”的讨论,比如过度训练可能并非源于运动量太大,而是因为训练时间点与身体的自然恢复周期相冲突所致。这种视角上的转换是巨大的,它让“休息”不再是训练的对立面,而是训练本身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身体在特定时间点上进行优化升级的必要“设置时间”。全书的语言组织虽然学术性强,但始终保持着一种对生命复杂性的敬畏,没有试图将人体简单化、机械化。读完后,我对于运动员的训练管理,乃至个人的日常精力分配,都有了更加精细和富有同理心的理解。这本书无疑是体育科学领域中关于“时间维度”这一核心议题的权威性著作,它为所有严肃对待运动表现的人提供了一扇通往更高层次理解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见便给人一种沉稳而专业的印象,封面配色以冷峻的蓝灰为主调,搭配简洁有力的字体,让人立刻意识到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体育普及读物,而是深入探讨核心科学问题的专业著作。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考究,字迹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需要反复查阅的复杂图表和公式,也处理得井井有条,阅读起来着实是一种享受。我特别留意了章节之间的过渡,它们衔接得非常自然,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引导学生,从宏观的生理节律讲到微观的细胞计时机制,逻辑链条严密得几乎无懈可击。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尽管对某些涉及高级生化过程的描述需要放慢速度,但作者的叙述口吻始终保持着一种学术的严谨性与对读者的尊重,没有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更多的是通过精妙的比喻和详实的案例来阐释复杂的生物学原理。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以及对知识体系整体架构的清晰规划,使得即便是跨学科背景的读者也能逐步构建起对“时间”这一维度在运动生理学中重要性的深刻理解。整体而言,这是一本可以被反复研读、值得在案头常备的参考资料,它的物理呈现质量,与其蕴含的学术价值是完全匹配的。
评分从一个长期关注体育训练科学的局外人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成功地在严肃的科学探讨和引人入胜的故事陈述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没有陷入纯粹的理论泥潭,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世界级运动员的真实案例和历史性的研究突破。比如,它对某些传奇运动员突破极限的成绩进行“时间轴”分析,回溯到他们日常的睡眠、饮食乃至赛前热身的时间安排,使得枯燥的数据变得鲜活起来。这种“以人为本”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专业门槛,让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状态。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于“时间”这个抽象概念的界定非常细致,从宏观的赛季安排(年周期),到中期的训练负荷调整(周周期),再到微观到每一次心跳和肌肉收缩的瞬时反应(秒级乃至毫秒级),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时间维度网络。阅读体验流畅而充满发现的乐趣,它让人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科学专著,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关于人类潜能极限的哲学思辨。
评分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严谨性值得点赞,它展示了顶尖运动科学研究是如何建立和验证的。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引用文献时的详尽和审慎态度,每一个关键论断背后似乎都有扎实的实验数据支撑,这给了读者极大的信心。它清晰地展示了时间生物学如何从早期的粗略观察,发展到如今利用基因表达谱和可穿戴设备进行实时监测的尖端领域。特别是关于“训练适应性的时间窗口”这一讨论,书中不仅指出了何时训练效果最好,还深入探讨了为何是那个时间点效果最好,这涉及到细胞层面的修复与合成效率。对于那些希望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场地指导的教练员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框架,教导他们如何批判性地评估新的训练方法是否真正考虑了时间因素。它不提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而是倡导基于个体生理节律的“精准训练”理念,这种务实而又前沿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训练科学蓝图。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感到由衷的赞叹,它不仅仅满足了我对于“运动员如何在特定时间段表现最佳”的好奇心,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人体内部“生物时钟”复杂运作机制的全新认知。书中对于昼夜节律如何调控激素分泌、肌肉恢复速度乃至神经反应阈值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分析了跨时区训练和比赛对精英运动员的影响,不是简单地归咎于“时差”这个模糊的概念,而是细致地拆解了褪黑素分泌紊乱、皮质醇水平波动如何直接导致力量输出下降和判断失误。这种微观视角的深入挖掘,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体能训练的粗放理解。作者似乎拥有将高深的生物化学知识“翻译”成可操作的训练策略的能力,书中提供的那些基于个体生物钟差异来设计训练负荷和营养补充的最佳窗口期的建议,实用性极强,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理论探讨,更是立即可用于实践的宝贵财富。它教会我,优秀的运动表现,绝非单纯的努力堆砌,而是对人体内在时间规律的精确掌握与巧妙利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