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辽宁省首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省级规划教材:测控系统网络化技术及应用(第2版) | 作者 | 于洋 |
| 定价 | 32.00元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11469322 | 出版日期 | 2014-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2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在介绍测控系统的概念、测控系统网络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综合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等相关知识,重点介绍了工业测控系统中的网络化技术、网络化实现方法及工程实例。本书共分7章,包括绪论、网络与数据通信基础、测控系统中常用的网络通信技术、网络化先进控制系统、典型网络化工控产品应用技术、组态软件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网络化测控系统实例等。本书在介绍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实际工程上的应用,书中所举工程实例大多数来源于编者近年来承担的实际工程项目。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类和仪器仪表类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或教材,也可供广大从事自动控制、检测技术与仪器仪表、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前言章 绪论 1.1 测控系统的概念与类型 1.1.1 测控系统的概念 1.1.2 测控系统的类型 1.2 工业过程控制系统概述 1.2.1 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发展 1.2.2 工业过程控制系统实例 1.2.3 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 1.2.4 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 1.3 仪器仪表与自动测试系统 1.3.1 仪器仪表与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 1.3.2 智能仪器仪表 1.3.3 自动测试系统 1.4 测控系统网络化发展概述 1.4.1 测控系统的网络化发展趋势 1.4.2 测控系统网络技术的特点 1.4.3 网络化测控系统的体系结构 习题与思考题第2章 网络与数据通信基础 2.1 计算机网络基础 2.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发展 2.1.2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2.1.3 计算机网络中的传输介质 2.2 数据通信技术 2.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2.2 数据传输技术 2.2.3 信息交换技术 2.2.4 差错检测与控制 2.3 网络体系结构 2.3.1 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2.3.2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集 2.4 局域网技术 2.4.1 局域网概述 2.4.2 局域网访问控制方法 2.4.3 网络互联技术 2.5 无线网络技术 2.5.1 无线网络的优势与发展 2.5.2 无线网络中的主要技术 2.5.3 无线局域网 2.5.4 GSM与GPRS 2.6 短距离无线数据通信网技术 2.6.1 HomeRF技术简介 2.6.2 蓝牙(Bluetooth)技术简介 2.6.3 Wi-Fi技术 2.6.4 ZigBee技术 2.6.5 电子标签(RFID)技术 2.7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2.7.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2.7.2 WSN、Ad hoc和无线宽带网的不同 2.7.3 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与特征 2.7.4 传感器网络协议栈 2.7.5 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 2.8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2.8.1 物联网基础知识 2.8.2 物联网与计算机高新技术的结合 习题与思考题第3章 测控系统中常用的网络通信技术 3.1 测控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特点 3.1.1 实时性 3.1.2 可靠性 3.1.3 稳定性 3.2 测控系统中常用串行通信方法 3.2.1 RS-232接口 3.2.2 RS-422/RS-485接口 3.2.3 USB技术 3.2.4 串行通信应用举例 3.3 现场总线技术 3.3.1 现场总线的定义 3.3.2 现场总线与RS-232、RS-485的本质区别 3.3.3 基金会现场总线 3.3.4 ProfiBus总线 3.3.5 控制器局域网总线CAN 3.3.6 ControlNet总线 3.3.7 现场总线的应用 3.4 工业以太网 3.4.1 工业以太网的定义 3.4.2 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的整合 3.4.3 常见工业以太网设备 3.5 透明传输技术 3.5.1 透明传输基本概念与发展趋势 3.5.2 透明串口技术 3.5.3 以太网同计算机串口之间的透明传输技术 3.5.4 GPRS同计算机串口之间的透明传输技术 3.5.5 其他透明传输技术 习题与思考题第4章 网络化先进控制系统 4.1 集散控制系统(DCS) 4.1.1 DCS系统概述 4.1.2 现场控制站 4.1.3 操作员站及工程师站 4.1.4 DCS系统网络 4.2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 4.2.1 现场总线的概念 4.2.2 现场总线的结构和技术特点 4.2.3 现场总线的基本设备 4.2.4 现场总线的未来趋势 4.2.5 以现场总线为基础的控制系统 4.3 FCS与DCS的分析比较 习题与思考题第5章 典型网络化工控产品应用技术 5.1 嵌入式控制器B 5.1.1 BL2000概述 5.1.2 BL2000系统的特点 5.1.3 BL2000子系统 5.1.4 BL2000的性能指标 5.2 Dynamic C语言 5.2.1 Dynamic C语言概述 5.2.2 Dynamic C的设置 5.2.3 基于B/S的Dynamic C程序设计基本步骤 5.2.4 嵌入式基本输入输出程序的编写方法 5.2.5 编写简单的TCP/IP程序 5.2.6 嵌入式系统多任务的处理 5.2.7 编写简单的CGI程序 5.2.8 Dynamic C同网页之间的连接 5.3 BL2000以太网接口技术应用实例 5.3.1 头定义(宏定义) 5.3.2 函数与公共变量的定义 5.3.3 CGI映射函数 5.3.4 配置装入Flash中的文件和变量 5.3.5 主程序 5.4 牛顿-7000工控模块介绍 5.4.1 牛顿-7000模块简介 5.4.2 牛顿-7000系统网络结构 5.5 牛顿-7000系统主要组网技术 5.5.1 牛顿-7520和7510模块介绍 5.5.2 无线Modem模块介绍 5.5.3 牛顿-7000系统的RS-485网络 5.6 基于牛顿模块的电加热炉温度控制实例 5.6.1 牛顿-7021和7012模块介绍 5.6.2 电加热炉无线远程温度控制实例 习题与思考题第6章 组态软件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 6.1 组态软件的功能 6.2 特点及发展趋势 6.2.1 组态软件的特点 6.2.2 监控组态软件的发展趋势 6.2.3 目前流行的组态软件综述 6.3 组态王(KINGVIEW)软件概述 6.3.1 组态王软件的结构 6.3.2 组态王与下位机通信方法 6.4 组态王软件设计 6.4.1 组态王与模块通信方法 6.4.2 组态王的动画图形界面设计 6.4.3 组态王的报警、事件和趋势曲线 6.4.4 组态王的配方和报表系统 6.4.5 组态王的数据库连接 6.4.6 GPRS虚拟串口 6.5 基于组态王和牛顿模块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6.5.1 硬件连接配置 6.5.2 定义相关变量 6.5.3 显示界面设计 6.5.4 程序设计 习题与思考题第7章 网络化测控系统实例 7.1 应用系统工程开发步骤 7.1.1 系统研制流程 7.1.2 硬件设计规范 7.1.3 软件设计规范 7.2 实例1:基于RS-485网络抄表系统设计 7.2.1 项目的意义 7.2.2 项目需求分析 7.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7.2.4 系统硬件实现 7.2.5 系统软件实现 7.2.6 结论 7.3 实例2:基于以太网的远程抄表系统设计 7.3.1 项目的意义 7.3.2 项目需求分析 7.3.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7.3.4 系统硬件实现 7.3.5 系统软件实现 7.3.6 结论 7.4 实例3:基于无线数传的箱式变电站数据远程监测系统设计 7.4.1 项目的意义 7.4.2 项目需求分析 7.4.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7.4.4 系统硬件实现 7.4.5 系统软件实现 7.4.6 结论 7.5 实例4:基于GPRS的油井远程在线监控系统设计 7.5.1 项目的意义 7.5.2 项目需求分析 7.5.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7.5.4 系统软件实现 7.5.5 结论 7.6 实例5:基于PROFIBUS的自来水厂分布式监控系统设计 7.6.1 项目的意义 7.6.2 项目需求分析 7.6.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7.6.4 系统硬件实现 7.6.5 系统软件实现 7.6.6 结论 7.7 实例6: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环境监控管理系统设计 7.7.1 项目简介 7.7.2 项目需求分析 7.7.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7.7.4 系统软件实现 7.7.5 结论 习题与思考题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对于《测控系统》这本书,我更侧重于它能否为我提供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并帮助我构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我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阐述测控系统的整体架构,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同工作机制。从传感器、信号调理、模数转换,到数据处理、控制算法,再到执行机构的驱动和信息显示,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个完整而流畅的知识链条。对于一些关键的理论概念,比如反馈控制、状态估计、模糊逻辑控制等等,我希望教材能够给出深入浅出的讲解,并辅以数学模型和仿真示例。此外,对于系统的性能评估和优化,比如精度、稳定性、响应速度等,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相应的理论分析方法和工程实践技巧。如果这本书还能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系统设计和技术选型,那将是一本真正优秀的教材。
评分拿到《测控系统》这本书,我首先留意的是它的编排逻辑和知识点的递进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系统设计和优化。对于初学者而言,理解诸如测量原理、信号的量化与编码、以及基本的控制理论等基础知识至关重要。我期待书中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图示和清晰的流程图,来解释这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讲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时,我希望能够看到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对比分析,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此外,对于数据采集和处理的部分,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各种数据预处理技术,如滤波、去噪等,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如果书中还能涉及到一些常用的测控系统软件工具和开发平台,那就更完美了,这能极大地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为日后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测控系统》教材,初次翻阅,就被其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传递出专业、权威的学术气息。内容上,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如何系统地梳理和讲解测控系统的基本原理、构成要素以及关键技术。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教材,不仅要将理论知识阐述清楚,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足够多的案例和应用场景,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测控系统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认知。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测控系统,比如工业自动化中的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航空航天领域的精密测量与导航系统,以及医疗器械中的生理信号监测系统等等,并能深入剖析它们的设计思路、实现方法和面临的技术挑战。同时,对于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数据传输以及系统集成等核心环节,我也希望教材能给出详实而深入的讲解,让读者能够真正掌握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核心技能。
评分我是一位对测控系统应用情有独钟的读者,因此,我更加关注《测控系统》教材中关于实际工程应用的阐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涵盖各种典型测控系统的案例分析,例如在智能制造、环境保护、生物医学等领域,是如何应用测控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我希望能够看到详细的系统设计流程,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到硬件选型、软件开发,再到系统集成与调试。对于书中提出的技术方案,我希望能够有深入的剖析,了解其背后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优势。同时,我也希望教材能够讨论一些当前测控系统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比如物联网(IoT)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人工智能(AI)与测控技术的融合、以及面向工业4.0的智能测控系统等等,这有助于我把握行业脉搏,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指明方向。
评分作为一名希望深入理解测控系统硬件和软件协同工作的读者,《测控系统》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深度和广度来满足我的需求,是我最为关心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常用传感器的特性、选型原则以及接口技术,例如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采集方式,以及如何处理各种干扰。在微控制器和嵌入式系统的部分,我希望能看到关于数据处理算法的实现细节,以及如何进行实时的系统控制。对于通信协议和网络传输,我希望能够了解不同通信方式(如RS485、CAN、Ethernet等)的优缺点,以及如何在测控系统中实现可靠的数据交换。此外,如果书中还能对常用的上位机软件和下位机程序设计进行详细的讲解,并提供一些实际的代码示例,那么这本书将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能够帮助我真正掌握测控系统的软硬件开发技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