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纳斯湖——一位山野守望者的自然笔记 9787100139410

喀纳斯湖——一位山野守望者的自然笔记 97871001394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康剑 著
图书标签:
  • 喀纳斯湖
  • 自然
  • 生态
  • 游记
  • 散文
  • 新疆
  • 风景
  • 旅行
  • 摄影
  • 环境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9410
商品编码:2962440669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喀纳斯湖——一位山野守望者的自然笔记

定价:68.00元

售价:49.6元,便宜18.4元,折扣72

作者:康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1001394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作者曾获第三届西部文学奖散文奖,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钟山》《上海文学》《作品》《湖南文学》《西部》《人民日报》《文汇报》《新疆日报》等报刊。《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散文家刘亮程、李娟、鲍尔吉·原野均对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评价。

2.作者用如诗的语言带你领略喀纳斯绝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俗人情,字里行间满是作者对那片美丽又神秘的土地无限的热爱。《一棵花楸》《深山五日》《鸟瞰》《曲开老人》《喇嘛庙》,一篇篇文章为我们揭开喀纳斯的神秘面纱。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描写喀纳斯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纪实性散文集。作者用朴实自然的文字表达了对喀纳斯、对自然、对山水的敬意和深情厚爱。全书收录20余篇风景类、人文类散文作品,每篇文章都配有精美的图片。读者既可通过它的图文并茂欣赏自然之美、边地之美,又可在作者对喀纳斯深远、幽静的讲述中思考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话题,感喟生命。

目录


目 录

山水经

春天游走在草原上

松树花开

花草记

阿西麦里

仰望友谊峰

一棵花楸

深山五日

湖岸上的树

骑行山野

鸟瞰

双湖初雪

冰湖

聆听喀纳斯

禾木星空

独秀峰

曲开老人

喇嘛庙

木桥记忆

放过虫草吧

作者介绍


康剑,护林人,1964年5月生于江苏睢宁县,6岁随父母移居新疆布尔津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长期行走在喀纳斯湖周边的深山老林里,对这方山水有着深厚的感情,强烈的眷恋。作品《禾木纪事》获第三届西部文学奖散文奖。

文摘


序言



喀纳斯湖——一位山野守望者的自然笔记 内容梗概 这本书并非是关于“喀纳斯湖”这个地理名称的百科全书式介绍,也不是旅游攻略的集合。它更像是一部以一位长期生活在喀纳斯湖畔的山野守望者视角,通过其细腻的观察、深刻的感悟,记录下这片土地上一年四季、日升月落、草木枯荣、动物迁徙的生命脉络。作者并非专业的自然科学家,而是一位用生命去感知、用灵魂去对话的守望者。他的笔触饱含深情,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这片原始净土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在与自然长久相处中,逐渐沉淀下来的哲学思考。 主题延展 本书的核心主题围绕着“守望”展开。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物理守护,更是对一种生命哲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的守护。守望者在喀纳斯湖畔的孤独与寂寥中,找到了内心深处的平静与力量。他观察到的不仅仅是狼群的捕猎、狐狸的狡黠、鸟儿的歌唱,更是这些生命在严酷环境中顽强生存的韧性,以及它们之间微妙而复杂的联系。这种联系,在守望者的眼中,是自然界最动人的交响曲。 结构分析 虽然无法得知本书的具体章节划分,但可以推测其结构很可能是以时间为线索,或是以不同的自然元素(如湖泊、森林、山脉、动物、季节变化)为载体,来展开作者的观察与记录。 时间线索: 如果以时间为主线,那么本书可能会从春日融雪、万物复苏开始,描绘湖水从冰封到碧波荡漾的过程,讲述动物从冬眠中苏醒、开始繁衍的景象。接着是夏日葱茏,森林里生机勃勃,各种生命在阳光下恣意生长。秋日金黄,草木染上斑斓的色彩,动物们为过冬做着最后的准备。最后是冬季的寂静,大雪覆盖,万物休眠,守望者在寒冷中体悟生命的沉寂与孕育。这种结构会给人一种循序渐进、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元素载体: 如果以自然元素为载体,那么本书可能会有专门的篇章描绘喀纳斯湖本身的变幻莫测,它时而是平静如镜,倒映着雪山蓝天;时而是波涛汹涌,展现出原始的野性。也可能有章节聚焦于湖畔的森林,讲述古老的松柏如何见证岁月的流转,以及森林中各种菌类、苔藓的微观世界。动物章节则会细致描绘不同物种的生活习性,它们的捕食与被捕食,它们的嬉戏与求生。 无论哪种结构,作者的笔触都会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生命力与诗意的世界。他不会用生硬的科学术语去解释自然现象,而是用充满情感的语言,将自己的感受与观察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自然随笔”。 细节描写(推测) 书中可能包含大量细腻的细节描写,例如: 声音的捕捉: 守望者可能会记录下风吹过松涛的声音,湖水拍打岸边的声音,远处狼嚎的回响,以及野鸟清脆的鸣叫。这些声音不仅仅是听觉的刺激,更是构建出喀纳斯湖寂静与生动并存的独特氛围。 色彩的描绘: 从春日嫩绿的芽苞,到夏日浓郁的墨绿,再到秋日层林尽染的橙红金黄,以及冬季纯粹的雪白,喀纳斯湖的色彩变化是作者描绘的重点。他可能会用诗意的语言,捕捉光影在不同物体上的投射,形成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气味的感知: 泥土的芬芳,松脂的清香,雨后空气中湿润的味道,以及动物身上散发出的独特气息,这些气味会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唤醒读者多层次的感官体验。 形态的刻画: 无论是高耸入云的雪峰,蜿蜒盘旋的河流,还是形态各异的动植物,守望者都会用充满观察力的眼睛去捕捉它们的姿态。他可能会描绘一棵古树饱经风霜的年轮,一只岩羊矫健的身影,或者一朵小野花在石缝中顽强绽放的倔强。 哲学思考 这位山野守望者在与自然的长期对话中,必然会产生深刻的哲学思考。本书可能探讨的主题包括: 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现代文明的喧嚣中,人类逐渐疏远了自然。守望者用他的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同于征服与占有的亲近与敬畏。他可能反思人类活动的痕迹,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与这片土地和谐共处。 生命的意义: 在喀纳斯湖这片纯粹的土地上,生命的循环无时无刻不在上演。守望者可能通过观察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以及生生不息的繁衍景象,对生命的本质、存在的价值产生更深的理解。 孤独与自由: 守望者的生活必然伴随着孤独,但他从中获得的却是心灵的自由。他可能会分享如何在孤独中寻找慰藉,如何在寂静中听见内心的声音,以及如何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 时间的流逝与永恒: 喀纳斯湖的自然景象,经历了亿万年的变迁。守望者在其中感受到时间的宏大与渺小,在短暂的生命中体悟到自然的永恒。 阅读价值 本书的阅读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心灵的净化: 在快节奏、充满压力的现代生活中,阅读本书如同一次心灵的洗礼。守望者的文字能够带领读者暂时逃离尘嚣,在宁静的自然图景中找到片刻的安宁。 自然知识的启迪: 尽管非科普读物,但通过守望者细致的观察,读者也能了解到喀纳斯湖独特的自然生态,以及其中各种生命的习性。 人文关怀的体现: 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他在孤独中对自我和自然的探索,都展现了一种深厚的人文关怀。 生活态度的启发: 守望者的生活方式,虽然极端,但却能启发读者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更本真的价值,如何与周围的环境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潜在读者 这本书适合所有对自然怀有好奇心和热爱的人。包括: 热爱自然、徒步、摄影的读者: 他们能从书中获得灵感,更深入地理解自然之美。 寻求内心平静、缓解压力的读者: 书中描绘的静谧环境和深刻思考,能带来心灵的慰藉。 对人文、哲学、生命探索感兴趣的读者: 守望者的思考能引发他们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深入探讨。 对中国西部风光、地理人文有兴趣的读者: 尽管不侧重地理介绍,但书中所描绘的喀纳斯湖风情,能勾起他们的探索欲。 总而言之,《喀纳斯湖——一位山野守望者的自然笔记》是一部充满诗意、哲思与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不以猎奇或信息量取胜,而是以一个真诚的灵魂,在原始的自然环境中,与生命进行最深沉的对话,并将其转化为文字,与读者分享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本书,就像推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和广阔自然的窗户,在那里,你会听到来自山野的低语,感受到生命的脉搏,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守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处理“孤独”的方式。作者无疑是长期处于一种被现代社会视为“孤立”的状态,但他的文字里,完全没有那种被遗弃的哀怨或无病呻吟。相反,他将这种独处升华为一种与自然进行最高效沟通的必要条件。山野的寂静,在他笔下不是空虚,而是充满了无数细微声音的回响——流水击石的韵律、鸟类的应答、松针落地无声的质感。通过这种方式,他成功地将“独处”转化为一种精神上的丰饶。读着读着,你会觉得,作者从未真正孤单,因为他拥有了一个无比辽阔、充满生机的世界作为陪伴。这种将个体置于宏大背景下,同时又不失其独特视角的叙事技巧,高明之处在于,它让读者在为作者的这份“清贫”生活感到一丝敬佩的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热闹”是否真的带来了满足。

评分

这本关于自然观察的札记,简直是为每一个渴望逃离都市喧嚣的心灵准备的解药。我向来对那种慢下来、去细致捕捉生命瞬间的文字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这种期待。作者的笔触,没有那种宏大叙事的架子,而是像一个老朋友,拉着你的衣角,轻声细语地讲述他如何在山野间度过的每一个清晨与黄昏。我尤其欣赏他对环境变迁的敏感度,那种不动声色的记录,比任何激烈的控诉都更有力量。比如他描述一次暴雨过后,苔藓如何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生机,那种对生命韧性的赞叹,读来令人心头一震。文字中透露出的那种对土地深深的敬畏与爱恋,是现代生活中极其稀缺的品质。它不只是记录了自然现象,更像是在描绘一种与自然共存的哲学,让人读完后,会不自觉地放慢自己的呼吸节奏,开始留意窗外那棵树的叶子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充满科学术语的工具书,那或许会失望;但如果你想找回与大地连接的感觉,这本书绝对是绝佳的选择。

评分

坦白讲,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非常“硬核”的自然地理读物,但拿到手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夹杂着深刻哲思的个人成长史。作者记录的并非仅仅是动植物名录,而是他与环境互动后产生的内心震颤和认知升级。每一次对自然规律的洞察,都对应着他人生观的某一个侧面的调整或修正。这种将“外部世界”的观察与“内部世界”的思考紧密结合的处理方式,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立体。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等待”的章节,描述了他在一个特定地点,面对天气变化,那种近乎禅定的耐心。这种耐心,在如今这个追求即时反馈的社会中,几乎已经绝迹了。这本书提醒我,有些真理的显现,需要时间的酿造,需要你先放下急躁,才能真正地“看见”。它提供了一种与时间相处的全新范式。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带着一种浑然天成的诗意和疏离感,读起来颇有一种“清冷的美”。它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极其克制和精准的语言,构建出一个个冷峻而又生动的自然场景。例如,描绘冬日山峦的寂静时,那种“万物皆隐,唯风声如刀”的意境,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北国山野的肃杀与壮美。这种美学倾向,非常对我的胃口,它不讨好读者,只是忠实地呈现它所见、所感。我甚至觉得,作者本身也成为了这片山野的一部分,他的感官被大自然重新校准过,不再受城市噪音的干扰。这种内敛的力量,反而比那些热情洋溢的赞美更能打动人。它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粗砺中透露着一种坚韧的生命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与内心的某种原始冲动进行对话。

评分

读完这本笔记,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活成了一种让人羡慕的“在场”状态。他似乎拥有了一种近乎古老的专注力,能够穿透日常的表象,直达事物的核心。这绝非易事,要知道,如今我们的大脑大多被各种碎片信息切割得七零八落。然而,在他的叙述里,时间仿佛被拉伸了,一朵野花的开放、一只昆虫的蜕变,都被赋予了史诗般的重量。特别是他记录那些不易察觉的微小生态互动时,那种精细入微的观察,简直让人怀疑他是否与那些生物建立了某种无声的默契。我甚至能想象出他蹲伏在灌木丛中,屏住呼吸,等待最佳观察角度的画面。这种深入骨髓的沉浸感,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游记范畴,更像是一部献给“慢哲学”的颂歌。它教会我,真正的丰富,往往藏在最平凡的角落,只要你愿意给予足够的时间和尊重去发现。这种对“细微”的极致书写,使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回味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