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室 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 9787300129129

明室 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 978730012912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兰·巴尔特 著
图书标签:
  • 罗兰·巴尔特
  • 摄影理论
  • 文化研究
  • 文学理论
  • 符号学
  • 明室
  • 文集
  • 法国文学
  • 图像学
  • 视觉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琅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29129
商品编码:2962483560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明室 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 作者 罗兰·巴尔特
定价 19.80元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0129129 出版日期 2011-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300Kg

   内容简介

《明室》一书是作者应《电影手册》杂志之邀写成的,在摄影评论界声誉卓著。巴尔特在书中选了十几幅过去的和当代的、的和无名的照片,穿插在文本之中,作为评说的对象。在书中,巴尔特不讨论摄影师与照片之间的关系,而以观看照片的人与照片之间的互动为考察的中心,构筑了自己关于摄影的理论框架。他把照片的意义分成两个部分:意趣(Studium)和刺点(Punctum)。前者是摄影师通过作品向观众所展示的可以理解和交流的文化空间;而后者则是照片中刺激和感动人的局部与细节,也即让人为之着迷和疯狂的地方。
巴尔特对摄影的思考经历了从符号学结构主义到现象学的转变。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已经不局限于摄影这个讨论对象,而是突破到更大的文化领域,尤其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上,发人深省。同时,《明室》与其说是一篇讨论摄影的论文,不如说是巴尔特自己的情感大写意,在该书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浓厚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明室》别具一格的地方。


   作者简介

   目录

上篇
 1 摄影的特性
 2 难以归类的摄影
 3以感动为出发点
 4  操作者、幽灵和观众
 5 被拍照的人
 6 观众:趣味参差不齐
 7 摄影像意外
 8 无拘无束的现象学
9 二元性
10 意趣和刺点
11 意趣
12 传递信息
13 绘画
14 出其不意
15 摄影的意义
16 令人向往
17 一元的照片
18 意趣与刺点共存
19 刺点:局部特征
20 并非刻意为之的特征
21 顿悟
22 事后和宁静
23 “盲画面”
24 推翻前言
下篇
 25 一天晚上
 26 历史像分界线
 27 辨认
28 温室庭园里的照片’
29 小女孩
 30 阿莉阿德尼
 31 家庭,母亲
 32 “这个存在过”
 33 曝光意念
 34 光线,色彩
 35 惊愕
 36 证实
 37 停滞
 38 平静的死亡
 39 时间有如刺点
 40 私生活/公众生活
 41 仔细观察
 42 相像
 43 家族
 44 明室
 45 神情
 46 眼神
 47 疯狂,怜悯
 48 被驯化了的摄影
译后记
附论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明室 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摄影技巧指南,也不是一部以图片为主的画册。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智性探索,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对摄影这一媒介本质的沉思与剖析。罗兰·巴特,这位以其精妙的符号学分析和对文化现象的深刻洞察而闻名的理论家,在这部著作中,将他一贯的锐利目光投向了摄影,试图揭示其独特的力量与运作机制。 这部文集并非对摄影艺术的简单赞美或批评,而是一种近乎哲学意义上的追问。巴特并非从摄影师的角度出发,去讨论如何构图、用光,或者设备的参数。相反,他以一个观者的身份,一个哲人的姿态,去审视那些凝固在照片中的瞬间,去探究它们如何触动我们的感官,又如何触及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与记忆。他试图理解,为何某些照片能够超越其单纯的记录功能,而获得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魅力,甚至带有某种“刺痛”人心的力量。 书名“明室”(Chambre Claire)本身就富有深意。它既可以理解为摄影显影过程中的“暗房”(Chambre Noire)的反意,暗示着一种清晰、明亮的揭示;也可以联想到一种心灵的、思想的“明室”,在那里,思想得以清晰地呈现与运作。巴特正是试图在这种“明室”之中,通过对无数摄影作品的细致审视,来阐释摄影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在《明室》中,巴特抛出了一个核心的概念:“刺”(Punctum)。这并非一个容易被理解的术语,它不是照片中普遍存在的“知面”(Studium)。“知面”代表了照片中显而易见的、普遍性的信息,是我们理性、文化、知识所能直接解读的部分,是照片所传达的常识性的意义。例如,一张家庭合影,其“知面”是家庭成员、场合、日期等信息。然而,“刺”则是一种更加个人化、偶然的、甚至是非理性的触动。它是照片中一个微小的细节,一个意想不到的元素,突然间穿透了“知面”的屏障,直抵观者的内心,激起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一种难以名状的骚动。 这种“刺”是不可预知的,它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它可能是一件衣服的某个褶皱,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被忽视的背景中的物件,甚至是一束不寻常的光线。关键在于,这个细节并非照片的“主题”或“中心”,而是以一种“局外人”的姿态闯入,却以一种“局内人”的力量搅动人心。它打破了我们对照片的既有认知,让我们看到照片背后隐藏的,更为真实、更为个人化的情感与生命力。巴特认为,正是这种“刺”的存在,赋予了摄影最独特的魅力,使其区别于其他任何媒介。 巴特对摄影的热情,并非源于对摄影技巧的迷恋,而是源于他对摄影作为一种“时间”和“死亡”的见证者的深刻体认。他反复强调,照片总是指向过去,指向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照片捕捉的是一个瞬间,而那个瞬间,在它被凝固的那一刻,就已经成为过去。因此,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一种“死亡”的气息,它记录了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一个曾经真实存在的瞬间,而今已经不复存在。这种对过去和死亡的凝视,让摄影具有了一种形而上的力量,它让我们直面生命的短暂与虚无,也让我们对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生命,产生一种更加深沉的眷恋。 巴特在书中大量引用了他母亲的照片,这些照片成为了他理解“刺”与“知面”最鲜活的例证。他通过分析这些私人照片,试图从最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出发,去构建他对摄影本质的普遍性理解。他观察他母亲照片中的每一个细节,从她的穿着、姿态,到她所处的环境,试图从中捕捉到那种能够触动他心灵深处的“刺”。这些照片,对他而言,既是承载着家族记忆的“知面”,也是通往他内心深处情感源泉的“刺”。 《明室》的语言风格同样引人注目。巴特运用了极其精炼、富有诗意的文字,将抽象的理论概念,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加以阐释。他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像一位语言的雕塑家,将文字打磨得棱角分明,又充满流动的美感。阅读他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享受,一种对思想的细致品味。他不断地在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之间游走,在哲学思辨与文学表达之间穿梭,最终构建出这部既有学术深度,又充满艺术魅力的文集。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明室》或许并非一本轻松易读的书。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愿意跟随巴特的思绪,一同踏上这场对摄影的探索之旅。它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看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曾经司空见惯的照片,去发现其中蕴藏的,超越表象的深刻含义。它教导我们,观看并非仅仅是眼睛的动作,更是一种心灵的活动,一种与过去、与生命、与死亡对话的过程。 这部文集,不仅仅是对摄影艺术的贡献,更是对我们理解媒介、理解观看、理解生命本身,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巴特通过对摄影的深度剖析,揭示了我们如何通过图像来认识世界,认识他人,也认识我们自己。他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充斥着大量图像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一种清晰的“明室”,一种能够让我们辨别真相、触及真实、体悟生命深度的观看能力。 《明室 摄影札记》以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摄影的全新维度。它不是教我们如何拍照,而是教我们如何“看”照片,如何通过照片去看待世界,去看待生命。它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一次心灵的洗礼,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经典之作。它提醒我们,在每一次按下快门,或是在每一次观看照片时,都可能隐藏着通往某种深刻体验的钥匙,而那把钥匙,可能就藏在那不经意间触动我们心灵的“刺”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感觉它沉甸甸的,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其中蕴含的思想重量。罗兰·巴特,这位在文学批评、符号学领域留下深刻足迹的思想巨匠,将他的目光投向了摄影。这本身就足够令人好奇,他会如何解读那些定格的瞬间?是通过符号学的视角,解构影像背后的意义网络?还是运用他的叙事学理论,分析照片中的故事性?“摄影札记”这个副标题,似乎暗示着一种随性的记录,一种在观察与思考中自然流淌的心得。我期待着,巴特如何将他对文本、符号、文化的研究方法,巧妙地运用到对摄影的理解上,从而为我们打开一扇全新的,认识摄影以及视觉文化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充满了诗意和引人遐想。“明室”二字,仿佛将人带入一个光影交织的空间,一个可以静思、可以观照的内心世界。而“摄影札记”则直接点明了本书的主题,它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指南,而更像是一场关于摄影的私人漫游,一次对视觉艺术的深度探索。罗兰·巴特,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厚重感和思想家的光环。他的文集,意味着我们可以窥探这位大师思想的另一面,他如何用敏锐的目光审视这门新兴的艺术,又如何将自身的哲学思考融入其中。ISBN号7300129129,像一个数字的密码,解锁的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洞见的精神宝库。

评分

这本《明室 摄影札记》在我书架上占了一个显眼的位置,它不同于那些哗众取宠的畅销书,也并非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它的魅力在于那种不动声色的深刻,那种于细微处见真章的洞察力。当我翻开它,仿佛置身于一个安静的画廊,巴特用他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引导我一同审视那些被凝固的时间。他不仅仅在讨论摄影技术,更是在探讨摄影与现实、与记忆、与生命之间的复杂联系。他对于“摄影点”的独特理解,对于“死亡”在每一张照片中潜藏的暗示,都让我沉思良久。这本书,是一种智性的陪伴,一种对视觉体验的再教育。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精美的装帧所吸引,素雅的封面和考究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翻开内页,罗兰·巴特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保证,你知道你即将进入的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王国。这本书并非那种会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快餐读物,而更像是一杯醇厚的咖啡,需要你慢慢品味,细细咀嚼。巴特对于摄影的解读,常常是出人意料的,他能从一张看似普通的照片中,挖掘出隐藏的深层含义,触及到人类存在的普遍困境。他关于“摄影点”和“延时”的讨论,更是让我对如何观看和理解影像,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而罗兰·巴特的《明室 摄影札记》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本。他以一种近乎哲学家的姿态,解剖摄影这门艺术。书名“明室”,本身就带有一种象征意义,它可能指代摄影的暗房,也可能象征着我们观看世界的“明亮之室”。巴特通过对无数摄影作品的细致分析,揭示了摄影中蕴含的种种“突因”(punctum),那些能够穿透表象,直击观者心灵的瞬间。这种对影像细节的关注,对情感共鸣的挖掘,让我对摄影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其内在的精神层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