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自然权利和新共和主义
定价:48.00元
作者:(美)扎科特 ,王岽兴
出版社:吉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8076279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这部历史重构的典范之作将极大地改变我们对美国早期政治思想谱系的理解。任何论述18世纪盎格鲁-美利坚政治传统的学者,都无法回避扎科特通过艰苦的文献工作而建立起来的独创重释所带来的挑战。该书既宏阔义严谨,是一个罕见的学术成就,将迫使我们所有人另起炉灶重作研究。
——Thomas L.Pangle,Willialn alld Mar Quarterly
这是一部充满着严谨学识的、极为博学的著作。……通过阐明洛克学说和共和理念得以融合的过程,扎科特有力而洋实地闸述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起源。
——Ricllard Vernier,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足以同时唤起政治学家、史学家和哲学家兴趣的杰出著作。在书中,对作为美国建国理据的政治哲学,迈克尔·扎科特提出了新的观点。他全面研究了辉格党或反对派传统在英格兰的发展情况,论证了事实上存在着三种反对派传统:新教徒的、格劳秀斯的和洛克的传统。在英战前,找到“一个真正的新教政治”的努力激发出了种反对派,他们的努力在王位空缺期行将结束之际被认为是失败之举。复辟期间出现的辉格党找到了一种为政治提供理论基础的方式,脱离了先前阶段的宗派神学冲突。辉格党特别受到荷兰的自然法哲学家格劳秀斯的影响。然而,正如扎科特所指出的,到十八世纪中叶,洛克已经取代格劳秀斯成为辉格党的哲学家。扎科特的分析以对约翰·特伦查德和托马斯·戈登(两人合用“加图”为笔名)的敏锐考察而结尾。据他辩称,加图将洛克的政治哲学与先前的辉格党政治学结合起来,从而成为一个全新有力的合成体——正是这种“新共和主义”成为美利坚共和国的创始人离开欧洲大陆的哲学依据。
目录
作者介绍
迈克尔·扎科特(Michael P. Zuckert) 列奥?斯特劳斯学派重要成员。1974年取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政治学系教授、主任。研究领域包括政治哲学、美国宪法与理论、美国政治思想等。另著有《自然权利的共和国》(The Natur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在阅读和沉思之间来回切换,这大概是对一部优秀哲学著作最高的赞誉了。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合上就万事大吉的读物,相反,它在你合上书本后,会在脑海中持续发酵。尤其是在讨论到集体意志与个体自由边界的那几个章节,作者提出的某些悖论性观点,实在令人难以释怀。他并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一劳永逸的答案,而是将问题更深层次地暴露出来,迫使读者正视那些社会构建中不可避免的内在张力。这种“不提供廉价安慰”的诚实态度,是极其宝贵的。我甚至开始留意生活中的一些社会现象,尝试用书中提供的分析工具去套用和审视,发现许多原本模糊的社会冲突,在新的视角下似乎有了更清晰的轮廓。这本书更像是一套思维的训练手册,而不是一个封闭的结论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硬壳包裹着略带粗粝质感的纸张,触感上就给人一种沉稳、可靠的感觉。扉页上的排版非常考究,字体选择上似乎兼顾了古典的庄重与现代的清晰度,阅读体验的起点就非常高。封面上的图案,若隐若现地描绘着某种古老的符号与现代建筑的交错,这种视觉上的张力,让人不禁联想到内容中对历史脉络与当下政治哲学的梳理。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但仅凭这种物质层面的呈现,我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在对待“知识”这件事上的严肃态度。它不像那些追求快速消费的流行读物,而是更像是一件需要时间去品味的艺术品,每一次翻动,都能感受到纸张与手指摩擦时发出的细微声响,这本身就是一种沉浸式的邀请,预示着即将展开的将是一场对理性与秩序的深入探索,而不是轻飘飘的泛论。我期待着文字能像这封面设计一样,在传统与革新之间找到一个既和谐又充满张力的平衡点。
评分从语言风格来看,作者的笔触是极其克制和审慎的,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煽动性的词汇或华丽的辞藻来取悦读者,一切都服务于精确传达其思想的需要。这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智力上的挑战,而不是情感上的共鸣。然而,恰恰是这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叙事,反而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它迫使读者完全依赖于逻辑本身的力量去被说服。在某些关于制度设计的讨论中,我能感受到一种深植于作者内心深处的理想主义情怀,但这种情怀被包裹在无比坚实的逻辑外壳之下,使其避免了任何空想的嫌疑。这种将崇高的理想主义,通过最严苛的理性工具去雕琢和呈现的方式,非常打动我。它让我相信,真正的深刻变革,必然源于这种不动声色的、对真理的执着探求。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我案头常备的一本需要反复参阅的案头书。
评分初读几页,我立刻被作者那如同手术刀般精准的论证风格所震撼。他似乎对概念的界定有着近乎偏执的执着,每一个核心术语的引入都伴随着详尽的历史溯源和逻辑推演,丝毫没有给模糊地带留下喘息的空间。这种写作手法,对于习惯了散文化叙事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段适应期,因为你无法在其中找到太多轻松的议论或个人轶事来调剂,整篇文字就像是一架精密运行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天衣无缝,驱动着最终的结论。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一些被泛化使用的政治术语进行“去魅化”的过程,他试图剥去那些华丽外衣,直抵其内核的伦理基础。读到此处,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某些政治概念的理解是否过于草率和流于表面。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跳着读”的书,任何一个段落的缺失都可能导致对后续论证链条的断裂,需要全神贯注地跟随作者的思维轨迹。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宏大视野和精妙的微观聚焦能力。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哲学观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从开篇奠定形而上的基石,到中间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实践的案例剖析,再到最后对未来社会治理模式的理论构想,这种“由虚到实,再由实返虚”的架构,有效地避免了理论的空洞化和实践的碎片化。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总是能够巧妙地从一个看似具体的历史细节中,抽取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然后将这些原则系统性地嵌入到他构建的理论大厦中。这种穿梭于微观与宏观之间的自如,让整本书读起来有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仿佛作者不仅仅是在分析问题,更是在重构我们理解社会运作的底层逻辑框架。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无疑是其思想力量的有力支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