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改革开放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定价:30.00元
售价:11.1元,便宜18.9元,折扣37
作者:于洪生,缪开金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010087375
字数:220000
页码:23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是一所*干部教育院校,是由中央组织部管理的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地处上海市浦东新区。2003年开始创建,2005年3月正式开学,上海市委、市对于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学院按照*提出的“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的基地、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本领的熔炉以及开展国际培训交流合作的窗口”、“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办学要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依托长三角地区丰富的革命传统资源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资源,把党性修养与能力培养、理论培训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紧扣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干部工作的实际需要,着力推进自主选学制、课程更新制、案例教学制、社会师资制建设,着力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培训新路,从而在*干部教育培训格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得到广大干部的好评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目录
关于改革开放30年根本历史经验的几点思考 郑必坚
改革开放的历程与思考 章百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探索 程恩富
在新的历史起点和理论高度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奚洁人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李忠杰
中国经济60年道路模式与发展 汪同三
的历史地位和理论贡献 李君如
勇于改革创新坚持求真务实 江金权
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思考与启示 钱乘旦
作者介绍
“改革开放30年的根本历史经验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 ——郑必坚 于2008年9月8日在“中浦讲坛”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要的决策是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意味着我国的改革必然从经济领域着手、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逻辑构建和章节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巧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叙事结构。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复杂的主题,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切入,逐步聚焦到微观的政策细节,再上升到理论体系的提炼与完善,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毫无滞涩之感。我特别欣赏它在梳理历史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清晰的层次感,每当我觉得某个理论分支似乎有些晦涩难懂时,紧接着的下一段内容往往就能用一个生动的实践案例将其彻底阐明,这种“理论—实践—理论深化”的闭环设计,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尤其是在处理那些相互交织、容易混淆的历史事件和理论演变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图表和对比分析,使得原本盘根错节的关系变得井井有条,让人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依然能抓住主线,体现出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恰到好处的留白,透着一股学者的严谨与对历史的敬畏感。我最初被它吸引,是因为封面设计上那种略带年代感的字体选择,仿佛一下子把我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翻开扉页,那种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过于疲惫。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合理,字里行间留出的空白恰到好处,使得那些复杂的理论阐述和艰深的案例分析,在视觉上得到了很好的缓冲和梳理。整体来看,从触感到视觉,这本书在出版工艺上体现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这对于一本探讨重大历史进程和理论构建的著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门面功夫。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易翻阅的快餐读物,而是一部需要静心品味的学术力作,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分量与内涵。这种对细节的把控,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层次。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那种朴实而又深刻的笔触深深打动。它没有采用那种空泛的、过于宏大的口号式语言,而是专注于挖掘那些在实践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与教训。书中的许多论述,都建立在对具体历史场景的细致描摹之上,仿佛能让人亲眼目睹那些决策者们在关键时刻是如何权衡利弊、作出取舍的。这种“从泥土中长出的理论”的质感,使得书中的观点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说服力,而非是高高在上的理论推演。它不仅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这意味着什么”,这种追问本质的精神,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记录。对于任何希望理解中国当代发展模式内在逻辑的人来说,这种基于实践的论证方式是无可替代的财富。
评分我必须提及作者在引用和交叉参照其他学术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学术素养。这本书的注释和参考文献部分,本身就是一本小型导读。它并非简单地堆砌文献,而是巧妙地将不同学派、不同时期的观点穿插进论述的主体结构中,形成一种多维度的对话感。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核心论点时,不会感到孤立,而是能清晰地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学界内部不断被审视、修正和强化的。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吸收和整合这些多元声音的同时,始终保持了自己清晰而独立的学术立场,既不盲从权威,也不轻易否定前人成果,这体现了一种成熟的、经得起推敲的学术态度。这种在复杂学术光谱中精准定位和阐释的能力,是其最值得称道之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探讨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和“未来走向”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审慎的乐观主义。它没有把既有的成就描绘成一个完美无缺的终点,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仍在持续迭代和自我修正的过程。在结尾部分,作者对于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理论体系如何应对新时代问题的探讨,显得尤为真诚和富有远见。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出了更具启发性的思考方向,引导读者跳出既有的框架去构想更远的未来。这种既立足当下历史的高度,又仰望未来发展方向的叙事策略,使得整本书的格局豁然开朗,让人在合上书卷后,仍久久不能平静,并激发了对后续发展继续关注的强烈愿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