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影摄影:理论与实践
定价:108.0元
作者: 布莱恩布朗,丁亚琼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10084737
字数:42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了解摄影知识的教材,美国多所电影摄影系专用教科书。采用大开本、全彩印刷,大量剧照、图片、表格,详细而生动的展示摄影师需要了解的方方面面。是一本摄影入门者和专业学习者的经典。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电影摄影方面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实例的讲解,还有实例背后原理的详实说明。让摄影者明白规则是什么、什么时候可以适当的打破它。通过大量的实例、插图、图表揭示了一个电影制作的真实世界。因其专业性和性,被业内人士誉为“摄影”。
★为摄影师和导演进行影像制作
★全彩、大开本,大量剧照及图表,生动展示摄影所需的方方面面技巧。
★内容丰富而全面,被业内人士誉为“电影摄影”。
★摄影入门和专业学习者的经典必读。
摄影艺术一词由希腊语“编写动作”衍生而来,代表了电影创作的本质。无论你使用胶片、录像带、数码或高清拍摄,这一点都是相通的。它是摄影师和导演的工作指南,两者都有相同的基本任务:用摄像机讲故事。本书将讨论导演们的摄影知识,以及摄影师们必需的导演知识,为电影艺术的各个方面以及各种拍摄方式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指南。
本书将从基础概念、摄影手法和技术问题入手,以大量图片和全彩印刷的形式,剖析电影摄制中的技术要求是如何转换为影片视觉表情的。本书旨在加强导演和摄影师之间的交流——这是任何一部影片和感人故事的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用《电影摄影:理论与实践》中的技巧和知识,你将学会如何驾驭视觉媒介的力量。
目录
作者介绍
布莱恩·布朗(Blain Brown)是一位摄影师,兼作家和导演。他住在洛杉矶,曾经当过摄影指导、导演、制片人、剧作家、剧情片剪辑,还拍过广告、纪录片和音乐录音带。他使用过35mm和16mm的所有胶片格式,还有数字录像和高清24P录像。
文摘
摄影师需要具有很多做导演的基础知识,必须非常熟悉导演的术语和概念。而导演对于电影摄影了解越多,他或她才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工具,并更好地让一位DP (摄影指导)发挥他的知识和才能。任何一位成功的导演都会告诉你,导演且真正的秘诀,在于能够发现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才能并加以充分的利用。
摄影指导肩负着很多技术性的职责,而导演要负责剧本和演员的有关事宜,但在这两个之间,他们都需要参与一项基本任务——用摄影机讲故事——这令两者的合作变得至关重要。就此而言,本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讨论“导演需要知道的摄影知识”和“摄影师需要了解的导演技巧”,这是为了增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为他们创造共同语言并进行合作。
本书的首要任务是介绍专业级应用的电影摄影/制作技术,无论是用胶片、录像、数码、高清或是其他影像格式。无论你使用的是什么媒介,故事叙述和摄影都是一样的。除了两个部分涉及动感影像曝光和暗房这种特殊领域之外,本书所提供的知识可以运用在任何形式的摄影中——胶片摄影、录像摄影或是数码摄影。
前三章将介绍影像叙事中必要的基础概念,一位胶片摄影师或录像摄影师必须要明白,你不仅仅是一个拍摄“好镜头”的技师。不同的导演也许对摄影指导选择或设计镜头的要求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摄影指导必须掌握影像叙事的手法。
电影是一种语言,蕴含着特殊的词汇和次语言,包括镜头、构图、视觉设计、灯光、图像控制、连续性、动作和视角。学习这些语言和词汇是穷尽一生且无止境的迷人研究。就像所有的语言一样,你能够运用它撰写内容丰富而明晰的散文,或谱写一篇视觉诗歌。
当然,在你使用各种工具充分运用电影这门语言时,会有一些严格的技术要求。摄影指导的工作就是满足这些要求,以保证拍摄工作顺利进行。这些要求在本书中都会讲到,因为他们不仅是摄影指导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很多也是视觉表达中的硬性要求。这就是为什么导演必须对技术问题有起码的了解;另一个原因是,缺乏经验的导演会因为提出了不合时宜的要求、预算、设备和人力资源而陷入窘境。
这并不是说导演应该得过且过或者将就拍摄达不到其预想的影片,而是说导演应该对技术方面了解更多,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导演要和他的摄影指导一起合作并思考,哪种解决方法更加适合拍摄现场的情况。
不要不拘一格
一句老话说的好——“打破规则前应该先弄懂规则”,在电影拍摄中更是如此。
新人总是喜欢尝试“的方法”。有时候(非常罕见)他拍出的成品才气纵横,甚至很超前。然而,在电影拍摄中,重拍的成本极其昂贵,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所有电影拍摄的基本原则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他们是经过一百多年实践和实验所得出的结果。你能打破这些规则吗?当然!的电影制作人乐此不疲。当你不仅仅懂得了这些规则,更加理解了其存在的原因时,打破规则就能成为你创造感染力的工具。我们的重点是,不仅仅解释规则,还要解释这些规则存在的原因。
本书讨论的范围
摄影师要做好自己的工作,需要掌握哪些电影制片知识?几乎所有!
摄影师的知识储备包括镜头、曝光、构图、连续性、剪辑需求、灯光、道具、色彩、摄影语言,甚至故事结构的基本元素。我们的工作是用镜头讲述故事,你对于这种艺术形式的基本元素了解得越多,就能越好地协助导演达到目标。摄影指导不需要事无巨细地解决技术问题,比如剪辑、剧本或是关键道具,但他必须对此有坚实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各种工具的潜力——如何利用他们为故事做贡献,以达到导演想要的效果。
这一点之所以尤其重要,是因为导演的工作会更多地与编剧、演员和那些对影片摄制和影像叙事不那么了解的人打交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摄影指导,既要统领全局,又要与导演合作无间,而不是强行将自己对电影的构想替换导演的构想,这才是真正可贵的品质。出于同样的原因,作为导演也应努力做到充分利用团队的创造性,让每个人都发挥出出色的表现。
本书将讨论叙事要点、连续性、剪辑需求,以及光学、特效、曝光、构图、滤镜、色彩控制和摄影师工作中会遇到的所有其他问题——所有的问题都会从他们作为叙事工具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讨论。灯光技巧也包含在此书中,但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并更深入的讨论灯光技巧,请看我的另外一本书《影视照明技术》(Motion Picture and Video Lighting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决心将电影这一媒介的潜力发挥到,利用所有艺术形式作为工具来打造你的故事,那么录像或高清电影的灯光技巧是与胶片电影没有本质差别的。
职位与术语
摄影师指的是拍摄胶片或录像影片的人。摄影指导是指负责各种项目的摄影师。摄影者/摄影人可以代指以上任何一种。虽然现在大量的影片都使用高清录像制作,高清录像肯定将是未来的潮流,但更大众的说法仍旧是拍片和制片。
……
序言
我一直对电影的视觉语言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能够直击人心的画面,总会让我思考背后的技术和艺术是如何实现的。这本书的到来,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技术手册,而是充满了作者对电影的热情和深刻洞察。在讲解“色彩心理学在电影中的应用”时,书中用了一整章的篇幅来剖析不同色彩对观众情绪的潜在影响,并列举了《布达佩斯大饭店》中莫扎特黄与紫色的对比如何营造出一种复古、奇幻的氛围,以及《搏击俱乐部》中冷色调如何渲染压抑与疏离感。作者甚至深入探讨了色彩的饱和度、明度以及互补色搭配在叙事中的深层含义,这让我对电影的色彩运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好看”的层面,而是开始理解色彩背后所承载的强烈情感和象征意义。此外,关于“电影的叙事性镜头语言”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书中详细介绍了特写镜头如何放大角色的情绪,全景镜头如何交代环境信息,以及交叉剪辑和闪回等蒙太奇手法如何构建时间线和人物内心世界。作者在分析《教父》系列中经典场景时,着重讲解了如何在有限的镜头内传递丰富的信息,例如马龙·白兰度在办公室里用橘子作为道具,暗示死亡的到来,这种“说故事”的技巧,远比直接的对话更加有力。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广度兼备,让我从一个被动的观影者,逐渐变成一个能够解码影像语言的思考者。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灯光”这一元素的深入挖掘。我一直认为灯光是电影摄影的灵魂,而这本书则将这种“灵魂”的塑造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拆解。从基础的“三点布光法”的原理与应用,到各种“创意布光”的技巧,书中都提供了详尽的讲解和丰富的视觉案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如何利用阴影制造氛围”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阴影视为“暗部”,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积极的构图元素,用以增强画面的神秘感、戏剧性,甚至是营造人物内心的冲突。他引用了《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小丑出场时的那种高对比度、大量阴影的布光方式,来分析如何通过光影的对比,烘托角色的邪魅和不可预测性。这让我意识到,光影不仅仅是让画面可见,更是赋予画面生命力和情感深度的关键。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灯具(如柔光灯、硬光灯、LED灯等)的特性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最佳使用方式,并且还对色温、曝光补偿等技术参数进行了清晰的阐释。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大量的电影片段分析,展示了如何根据影片的类型、故事背景以及人物的情感需求,来设计和运用灯光。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对“看”光和“用”光,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地方,在于它对“镜头语言的叙事性”的深刻剖析,尤其是对“特写镜头”和“景别运用”的讲解。我一直觉得,摄影机离人物越近,观众就越能感受到角色的情绪,但这本书将这种直观的感受,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特写镜头用于表达情感”这样的结论,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程度的特写,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境下所能达到的微妙效果。例如,他通过分析《罗马假日》中奥黛丽·赫本在吃冰淇淋时的那个眼神特写,来阐释一个极小的面部表情,如何能够传达出角色的纯真、喜悦与一丝丝的忧郁。书中还详细探讨了如何通过“景别变化”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以及如何在宏大场景与人物细节之间进行切换,以达到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作者在分析《辛德勒的名单》时,特别强调了黑白影像与不同景别组合,如何能够强化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悲剧性,那种“景深”的运用,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情感层面的。他甚至还提到了“反拍镜头”的运用,以及它如何能够营造出一种对话的连贯性和观众的代入感。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收电影画面,而是能够主动地去解读镜头背后的含义,去理解导演和摄影师是如何通过每一个镜头,来构建他们的电影世界。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它的厚重感,封面设计简洁而有力,没有花哨的图案,直奔主题,这让我在购买时就对它充满了期待。翻开目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详尽的章节划分,从光学原理到镜头选择,从光线控制到色彩理论,再到具体的拍摄技巧和后期处理,几乎涵盖了电影摄影的每一个重要环节。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光圈与景深”的那几章,书中的讲解深入浅出,不仅解释了枯燥的物理原理,更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让我理解了不同光圈设置对画面情感表达的微妙影响。例如,作者在描述如何利用浅景深来突出人物主体,营造亲密感或孤立感时,引用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海葬场景的例子,详细剖析了当时的光线走向、镜头焦段以及景深控制如何共同作用,创造出那种令人窒息的孤独与壮阔。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既想了解技术细节,又渴望掌握艺术表现力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同时,书中关于“构图与运动镜头”的章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不仅讲解了黄金分割、对称构图等经典法则,更强调了如何在运动镜头中保持画面的稳定性和叙事性,例如推轨镜头如何引导观众视线,摇镜头如何展现环境全貌,以及斯坦尼康在创造流畅、沉浸式体验中的作用。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电影摄影不仅仅是按下快门,更是一门关于如何“看”和如何“引导观众看”的艺术。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摄影机调度与运动”这个部分所提供的视角。以往我阅读的关于摄影的资料,大多集中在静止画面的构图和光影处理上,而这本书则非常大胆地将摄影机的运动本身视为一种重要的叙事工具。作者并没有回避技术性的细节,比如如何平稳地进行轨道拍摄,如何利用升降台来制造独特的视觉效果,但他更侧重于探讨这些运动的“目的性”。书中通过分析《盗梦空间》中陀螺在不同场景下的摄影机运动,解释了在不同环境中,如何通过摄影机的晃动、旋转甚至失重感来呼应角色内心的状态和梦境的逻辑。这种对摄影机运动与叙事情绪的紧密结合的阐释,让我对“运动镜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之前一直觉得,摄影机的运动只是为了让画面“动起来”,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每一次推、拉、摇、移,都可能是在无声地讲述故事,引导观众的情绪,甚至是揭示角色的内心动机。例如,一段缓慢的跟拍镜头,可以营造出一种压迫感或追踪感;而一段快速的摇镜头,则可以制造混乱或紧急的氛围。书中的案例分析,包括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海上场景摄影机运动的细致描绘,让我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次镜头的变幻,都是为了服务于故事的推进和情感的渲染。这种将技术动作与艺术表达融为一体的讲解,对于我这样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拍摄技巧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