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良法善治
定价:38.00元
售价:28.5元,便宜9.5元,折扣75
作者:秦强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115517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本通
读通读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
本遵循、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
多角度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体现。本书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任务目标要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领导力量、根本遵循、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研究,对广大党员干部和读者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要义,增强法治中国建设的信念信心、提高全党全社会的法治素养具有较强的帮助作用。
目录
导论 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征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发展进程 / 001
二、以来党中央关于法治建设的重大部署 / 003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发展 / 005
上 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遵循
章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节 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 011
第二节 全面依法治国根本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 012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节 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014
第二节 加快推进法治建设 / 017
第三节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 019
第四节 推进全民尊法守法用法信法 / 021
第三章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事业
节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 025
第二节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本内涵 / 029
第三节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 034
第四章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法治建设的基本任务
节 法治建设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 039
第二节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法治建设的基本任务 / 044
第三节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要坚持法治思维 / 049
第五章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法治建设的客观要求
节 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 / 060
第二节 推进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职责使命 / 063
第三节 切实履行推进创新社会治理的职责使命 / 068
第六章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
节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价值内涵 / 075
第二节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要求 / 078
第三节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要做到四个“决不允许” / 082
中 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内涵
第七章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法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节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 090
第二节 宪法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 / 093
第三节 2018 年宪法修改的背景、过程和内容 / 097
第八章 推进科学立法是法治建设的前提基础
节 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 103
第二节 科学立法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 / 108
第三节 科学立法的实现路径和当代图景 / 111
第九章 推进依法行政是法治建设的核心环节
节 建设法治 / 116
第二节 推进依法行政 / 119
第三节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 122
第十章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法治建设的关键举措
节 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 128
第二节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 132
第三节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 / 140
第十一章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节 党内法规是管党治党的根本遵循 / 144
第二节 全面从严治党与依规治党相结合 / 146
第三节 党章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 150
下 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要求
第十二章 法治建设必须以科学的辩证思维为指导
节 辩证思维指导下党对法治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体现 / 155
第二节 辩证思维的内涵、特点和意义 / 157
第三节 运用辩证思维正确处理法治建设中的一些重要关系 / 162
第十三章 法治建设必须始终贯彻群众路线
节 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 174
第二节 法治建设忽视群众观点的突出表现 / 177
第三节 法治建设践行群众观点的基本要求 / 181
第十四章 法治建设必须体现改革创新精神
节 创新精神与法治建设 / 185
第二节 创新精神对法治建设的有效推进 / 188
第三节 创新思维在法治建设中的运用 / 195
第十五章 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节 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 199
第二节 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 202
第三节 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 205
后 记 / 209
主编 秦强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教研部副主任,法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两项。出版《宪法与民法关系论》《廉政中国与法治中国协同推进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的廉政建设与法治建设》《监督权力——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文化传承与制度创新》等著作多部,在《人民日报》等报纸、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余篇。
副主编 林森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高级合伙人,公司控制权法律事务部副主任。主要业务领域为合同、公司等商事纠纷争端解决及经济犯罪辩护。
周望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兼任中国立法学研究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立法与法治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出版专著《社会治理创新的地方经验研究》《刺猬的正义》(译著),发表论文20余篇。
翻阅此书的章节布局,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一个从精神层面到制度层面的完整闭环。这让我联想到,一个高效的社会系统,不仅需要清晰的规则(法),更需要有一群真正相信这些规则、并愿意为之奉献的人(使命)。因此,这本书在探讨“良法善治”时,会不会也深入触及到如何培育和激励这批“人”的问题?比如,如何建立一套能够识别、培养和留住那些既有专业能力又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治理人才的机制。这种对“人”的关注,往往是区分一般性论述与深刻洞察的关键所在。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领导力、职业伦理和团队建设的见解,并将其与“不忘初心”的主题紧密结合起来,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远超越单纯的政策解读,而成为一本关于“如何成就卓越治理者”的案头必备之书。我期待它能提供清晰的路径,指导我们将崇高的理想,落实到每一位执笔者和管理者身上,使“善治”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让人感到一股庄重而又充满力量的感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八个字,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哪个领域,都是指引方向、凝聚人心的灯塔。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厚重的封面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坚守最初的理想信念,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指南。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结合了历史经验与时代挑战的深刻论述,比如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技术变革时,那些“初心”是如何被考验、又如何被坚守下来的。这本书的内容,想必会涵盖从宏观的理论构建到微观的实践案例,为我们提供一套完整的思维框架,去审视和校准我们前进的航向。它不应该仅仅是口号的堆砌,而应当是富有洞察力的思想结晶,能够激发读者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都能找到那份最初的驱动力,确保每一步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让理想之光照亮前行的每一步。这种对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拿到书本后,我立即翻阅了目录,其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非常流畅,从宏大的理论基础,逐步过渡到具体的实践层面,显示出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匠心独运。尤其是当提到如何将“不忘初心”的精神内核注入到“善治”的具体操作流程中时,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共鸣。这不仅仅是两个独立概念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深刻的融合——即所有的良好治理都必须以最初的、服务人民的承诺为最终依归。我期待这本书能详细阐述,在日常的政策制定和法律实施中,如何设置有效的反馈机制和监督体系,确保权力不被滥用,政策不偏离其设立的初衷。这种结合了理想主义的激情与现实主义的严谨的探讨,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我希望它能为那些身处管理和决策岗位的人,提供一份既有高度又接地气的参考,让“善治”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而是可以被量化、被执行的日常工作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散发出一种沉稳、内敛的气质,这种感觉似乎预示着其中蕴含的知识体系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我个人对探讨“良法善治”的论述尤为感兴趣。在法治日益成为社会基石的今天,如何将高屋建瓴的政策理念,有效地转化为贴合实际、运行顺畅的治理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读到关于制度设计、法律执行的精妙之处,或许会有一些关于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如何构建透明高效的行政体系的独到见解。它不应该只停留在纸面上的完美构想,而更应是关于如何在充满变数的现实世界中,通过精密的法律和有效的治理手段,去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福祉。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国内外治理案例的比较分析,那就更好了,能让我们从不同的实践中汲取智慧,避免陷入理论的空泛,真正领悟到“善治”背后的复杂性和艺术性。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显得非常凝练和富有逻辑性,每一句话似乎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没有一句是多余的。我非常关注其中关于时代精神与传统智慧的结合的部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新的治理模式都离不开对过往经验的继承与扬弃。那么,在今天这个快速迭代的数字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从悠久的文化和制度遗产中汲取养分,同时又警惕那些可能阻碍现代化的陈旧观念?这本书若能在这个张力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将是极具启发性的。我设想,它或许会深入探讨如何在保持核心价值稳定的同时,对治理工具和方法进行大胆的创新,比如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治理的透明度和响应速度,同时确保技术的使用不损害个人权利和社会的整体公平。这种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深度反思,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全球化挑战的现代治理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