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医学伦理学(医师定期考核培训系列教材)
定价:35.00元
作者:编者:尹梅,肖锋刚
出版社:人民卫生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17209144
字数:389千字
页码:24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由尹梅、肖锋刚主编的《医学伦理学(医师定期考核培训系列教材)》在编写上具有如下特点:**,在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卜集我国传统教材与国外案例教材的优势于一身,力争做到系统知识学习与重点问题讨论的有效兼顾,这样就会*加突出地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性、针对性、实用性等教材编写要求,还会较好地解决以往教材说教性强、可读性差等老问题。第二,本教材的基本写作模式是:学习目标、重点知识、典型案例、基本伦理问题、一般理论阐释、补充案例、核心或热点伦理问题、深入理论探讨,做到“以案说理、以理决案、案理不离”,并能举一反三。
内容提要
目录
**讲 医学伦理学总论
一、医学伦理学概述
二、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历史
三、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讲 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和规范
一、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
二、医学伦理学基本规范
三、原则与规范的临床实践
第三讲 医患关系伦理问题
一、医患关系概述
二、医患的权利与义务
三、医患关系伦理准则
四、医患关系实践问题解析
第四讲 医疗团队中的伦理问题
一、医疗团队关系伦理的概述
二、人员间的关系伦理
三、科室间的关系伦理
四、医疗团队合作中的伦理问题解析
第五讲 临床诊疗伦理
一、临床诊疗中的伦理原则
二、门急诊诊疗伦理原则
三、临床诊疗中伦理问题解析
第六讲 手术中的伦理问题
一、围手术期的伦理问题
二、新型手术中的医学伦理问题
三、手术伦理案例解析
第七讲 特殊人群的伦理问题
一、儿童患者伦理
二、老年患者伦理
三、精神科的伦理问题
四、ICU患者伦理问题
五、辅助生殖技术伦理问题
第八讲 临终关怀与死亡伦理问题
一、死亡及其标准
二、安乐死伦理
三、濒死期伦理
四、临终关怀伦理
第九讲 医学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一、医学科研及其伦理问题
二、医学新技术中的若干伦理问题
三、伦理审查与伦理委员会
第十讲 医学伦理修养与决策
一、医学道德修养
二、医学道德的评价
三、医学伦理决策
附录 **外有关医学道德方面的若干资料
一、论大医精诚
二、论医家五戒十要
三、希波克拉底誓言
四、迈蒙尼提斯祷文
五、南丁格尔誓约
六、护士伦理学**法
七、纽伦堡法典(1946)
八、赫尔辛基宣言
九、悉尼宣言
十、东京宣言
十一、夏威夷宣言
十二、新世纪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
十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院工作人员守则和医德规范
十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过去对伦理学的理解停留在哲学思辨的层面,觉得离实际操作很远。直到我开始接触这套教材,才真正体会到“实践伦理学”的价值。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高度的实操性。每一章后面附带的“情景模拟与讨论”部分,简直是精髓所在。这些情景设计得极其逼真,往往涉及跨学科合作,比如涉及到社工、法律顾问介入的复杂情况。我特别喜欢它对“双重作用原则”在临床应用中的详细解析,这在处理一些疼痛控制或者姑息治疗方案时特别关键。这本书并没有将伦理困境简单地简化为“对”与“错”,而是展示了在多重价值冲突下,专业人士需要遵循的“最佳实践路径”。它在讲解时,注重逻辑链条的清晰性,使得一个复杂的伦理推理过程变得易于追踪和学习。这种“手把手”的引导,极大地提升了我在面对突发伦理挑战时的应变能力和信心。
评分作为一名已经在临床工作了几年的人,我更关注的是那些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但教科书里不太容易找到细节解答的场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例如,关于医患沟通的伦理要求,它专门划分了一块来讨论“坏消息的告知艺术”。它强调的不是告知本身,而是告知过程中如何维护患者的尊严和自主性,比如如何选择恰当的时机、环境,如何使用非语言线索来判断患者的接受程度。我过去常遇到的问题是,我们通常被训练如何快速、准确地传达诊断,但这本书却提醒我们,传达信息本身也是一个伦理行为。另外,它对“职业倦怠与伦理责任”之间的关系也有所涉及,这在以往的教材中是很少见的。它承认了医生的情感负荷,并将其置于职业伦理的框架内进行讨论,这让我感觉作者非常理解我们一线工作者的真实处境。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沉稳中带着人文关怀的,读起来让人感到被理解,而不是被说教。
评分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重塑”。它不是简单地更新知识点,而是帮助我重塑了对“医疗职业”的认知框架。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过去一些习以为常的做法,比如在查房时未经允许就讨论患者病情,或者过度依赖权威专家的意见而忽视了团队内部的伦理讨论,其实都存在商榷的空间。这本书对于“团队伦理决策”的论述尤其深刻,它强调了护士、初级医生、资深专家在伦理决策中都应享有平等的发声权,这颠覆了我过去习惯的等级森严的决策模式。此外,书中对“生物技术进步带来的伦理前沿问题”的探讨也保持了与时俱进的姿态,比如对基因编辑的谨慎态度和对数据隐私保护的强调,都显示了编者团队具有开阔的视野。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道德原则,有效地转化为日常临床工作中可执行、可检验的专业标准,是任何希望在医学领域长期执业的人都应该认真研读的一部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我是在备考医师定期考核的时候买的,当时感觉市面上的资料五花八门,信息太多太杂,搞得我心里很没底。拿到这本教材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装帧吸引了,设计得相当简洁专业,一看就是那种正经的、能让人沉下心来学习的类型。我记得我刚翻开目录的时候,心里就踏实了不少,它对几个核心的伦理学原则——比如自主性、行善、不伤害、公正性——的阐述非常系统,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理论堆砌,而是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案例分析。特别是关于知情同意和医疗保密这两个部分,它不仅解释了法律层面的要求,更深入探讨了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如何真正做到尊重患者的意愿,而不是敷衍了事。比如,对于“善意的隐瞒”这种灰色地带,书中给出的讨论角度很丰富,让我对如何平衡患者的知情权和可能带来的心理冲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套教材的编写风格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国内外权威机构的指南和准则,为我的复习提供了可靠的“锚点”,避免了我被一些网络上不准确的解读带偏。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个临床医生进行道德反思的“工具箱”,而不是一本简单的应试指南。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培训系列教材”这类书籍抱有比较低的期待,总觉得它们为了覆盖广度而牺牲了深度,很多内容都是冷冰冰的条文罗列。但是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处理“资源分配公平性”那几章的内容。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尤其是在面对罕见病治疗资源有限或者器官捐献等待名单的排序问题时,这是一个极其敏感且棘手的话题。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耐心地梳理了功利主义、道义论在这些场景下的应用和局限性,引导读者去构建自己的伦理推理框架。它不是教你“怎么做决定”,而是教你“如何思考这个决定背后的伦理依据”。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临终关怀中,家属的意愿与患者生前的预嘱发生冲突”的案例分析,分析得极为细致,从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进行了剖析,并且提出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采取的调解策略。这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让这本书不仅仅是考核的工具,更成为了我职业生涯中处理复杂伦理困境时可以随时翻阅的“智慧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