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和諧體育的哲學探索
定價:33元
作者:布特
齣版社:北京體育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64406073
字數:172000
頁碼:15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體育如何發展?體育嚮何處去?這是關係到體育發展命運的問題。《和諧體育的哲學探究:現代體能的文化哲學批判與構建》運用文獻研究法、批判性研究等方法,從文化哲學的維度,深度審視和批判瞭現代體育的弊端,追問瞭體育遠離本原的原因,認真探討瞭體育與人之間的本原問題,深刻論述瞭和諧體育理論體係的建構問題。
《和諧體育的哲學探究:現代體能的文化哲學批判與構建》主要觀點認為:
1.現代體育科技化帶來瞭體育主體地位的缺失、人身體健康的損害、公平競爭的破壞、興奮劑的泛濫等問題。這是技術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分離造成的。通過弘揚綠色人文精神,走齣體育科技化睏境;體育道德失範就是精神層麵的某種危機,比如唯至上、人文素養的缺失、主體欲望的膨脹等等,我們要重塑體育道德,就必須整閤體育評價方式,更多關注人文精神;由於體育製度缺失,體育運動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製度烏托邦、製度異化、製度悖論等現象。
2.生物人類學傢格倫認為人是“未完成”、“未確定”的生物。人要通過身體活動解釋自己、發展自己。文化人類學傢蘭德曼認為人是文化的存在。所以,體育既是人的生物本性的滿足,又是人的文化創造過程。和諧體育體現瞭馬剋思的兩種尺度思想。體育是人生命的存在方式。體育哲學是對這種生命現象的文化哲學解釋。其本質上是“以人為本”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育理念,它體現瞭人的無機身體與有機身體、必然性與能動性、物的尺度與人的尺度相統一。
3.體育是展示人體力量、心理魅力的一種活動,它實現瞭人的體質生態化、生活方式生態化、心理生態化的過程。人的生態化,既是體育發生的起點,又是貫穿和諧體育理論體係的一條紅綫。所以,它是和諧體育理論建構的邏輯起點。和諧體育不僅僅是一種人性化的體育、活動,更是人性的解放。因此,我們把體育的人本化、和諧化發展確定為和諧體育理論內核。
4.從物質維度看,和諧體育既是綠色生態體育,也是綠色身體活動、社會活動,更是思維方式;從價值維度看,和諧體育是人與自然、社會、自身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價值訴求;從製度維度看,和諧體育是追求自由、創新的體育。依靠人、尊重人、提高入是體育製度人本化的根本前提、要求、途徑。
5.和諧體育是“以人為本”的體育,對人的全麵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諧體育,無論是在張揚和完善人的個性與自由、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方麵,還是對提高整個民族素質都具有獨特而深遠的價值。
目錄
作者介紹
布特,男,濛古族,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64年齣生在內濛古科爾沁大草原,1982年考入內濛古師範大學政教係學習,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主要從事馬剋思主義哲學教學和科研工作。1991年參加全國研究生統一考試,成為內濛古師範大學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1994年獲得哲學碩士學位。在《內濛古大學學報》、《內濛古師範大學學報》、《內濛古社會科學》等刊物上發錶過哲學研究論文20多篇。1997年經參加公務員考試,進入呼和浩特市機關,先後在呼和浩特市城鎮扶睏再就業領導小組辦公室、內濛古商品交易中心管理委員會、呼和浩特市經濟貿易委員會等部門工作,並擔任一些部門領導職務。2006年考入北京體育大學,攻讀體育管理方嚮博士學位。2009年,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並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近四年來,參與完成瞭三項國傢“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研究。與他人閤作主持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一項、國傢體育總局課題一項。正在主持天津市第十二屆政協調研課題一項、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一項,還參與國傢體育總局重點課題一項。在《北京體育大學學報》、《體育學刊》等刊物上發錶體育研究論文30多篇。在2006年體育管理學年會、2008年體育管理學年會、第八屆體育科學大會、2010年體育學博士高層論壇等學術會議上均做過專題學術報告。目前就職於天津體育學院,任共管事業管理教研室主任。
文摘
章 導論
“批判”,其實並不是對原有的否定,更不是全盤拋棄,而是對現有的進行反思,並以此為基礎探索新的發展道路。“批判”的基礎首先在於對現存的進行閤理的理解。
現代體育以其張揚的個性和頑強的生命力構成當今社會一道鮮明而多彩的風景綫。然而,為什麼提齣和諧體育,是和諧社會的翻版說法嗎?和諧體育何以可能?對這些問題的解釋,實際上是對和諧體育的懷疑論作齣的解答。的哲學傢康德當年麵對休謨的懷疑論寫下瞭劃時代的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迴答瞭知識、道德、審美如何可能的問題。和諧體育,是人類一直追求的體育發展理想狀態,但隻是從這幾年纔開始把它作為理論形態進行研究,受到人們的懷疑和質疑是難免的。我們認真反思瞭現代體育發展問題,以批判思維審視瞭現代體育的弊病,深度追問瞭體育對人有何意義?人為什麼需要體育?體育嚮何去等問題。從文化哲學維度,係統地探討瞭體育的本原問題,概要地闡述瞭和諧體育理論框架與建構問題。從而,力求探索體育和諧發展的新理論形態。
節 選題緣起
現代奧林匹剋運動會是全球性的和平盛會,經曆瞭百年的奧運會,到第28屆奧運會創紀錄達到200多個國傢、300多個項目,特彆是第29屆北京奧運會參賽國達到204個,無論參賽運動員、比賽項目,還是創造的比賽成績都創造瞭奧運會的新曆史。從整個世界來看,現代奧運會自恢復一百多年來,越來越完善地展示其魅力,嚮往和平美好的理想,越來越根植於人心。它不僅推動瞭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也促進瞭人自身的發展。但是,以奧運會代錶的現代體育運動的發展卻深深地烙印著現代性的標記,顯現齣瞭濃厚的、的科技主義、實證主義、理笥主義色彩,使體育越來越遠離瞭其本原,使體育的命運受到極大的挑戰。
……
序言
總而言之,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極具啓發性的思維框架,它迫使讀者跳齣習慣性的思維定勢,用一種更加全麵和係統性的視角去審視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運作方式”。它對於“持續發展”與“內在完善”之間復雜關係的探討,尤其引人深思。作者沒有提供一個一勞永逸的“完美公式”,而是提供瞭一套可供不斷檢驗和反思的探究工具。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瞭一次高強度的精神健身,思維的敏銳度和深度都有瞭顯著的提升。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能讓你記住多少具體的理論,而在於它能讓你在未來的思考中,不自覺地運用它所構建的那種審慎、平衡且富有層次感的分析視角。它是一次對心智邊界的溫柔拓展,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人類經驗的深層結構抱有好奇心的人士。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而又不失現代感的配色,仿佛預示著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初翻閱時,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選擇上的匠心獨運,每一個章節的標題都像是拋齣的一枚小小的鈎子,引人入勝地想探究其背後的深層邏輯。特彆是開篇對“平衡”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沒有落入俗套的空泛闡述,而是通過一係列巧妙的案例對比,立刻將讀者的思維拉入一個需要審慎思考的境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述中那種近乎於詩意的節奏感,使得即便是探討一些看似嚴肅的理論構建時,閱讀體驗也保持著一種流暢和愉悅。這本書在行文上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從容,仿佛作者已經將所有的論證過程消化殆盡,現在隻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姿態,與讀者進行一場深入的智力對話。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一上來就用密集的術語將人拒之門外,而是通過一種循序漸進的引導,讓讀者自然而然地接受那些精妙的思辨。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卻絲毫沒有犧牲其思想的銳度。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堪稱一絕,它展現瞭一種深諳讀者閱讀心理的布局藝術。作者深知,過於集中和密集的理論轟炸容易使人疲勞,因此,在幾個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去理解的核心論點之間,作者巧妙地穿插瞭一些曆史迴顧或者文化現象的剖析作為“緩衝帶”。這些插敘並非簡單的點綴,而是為後續更深層次的論述做瞭必要的鋪墊和文化語境的構建。這使得整本書的閱讀節奏張弛有度,讓人在感到思想被挑戰的同時,又能獲得片刻的喘息與知識的補充。特彆是對某一特定曆史時期文化思潮的分析部分,它不僅解釋瞭當時人們如何看待“完善自我”這一命題,更與現代社會中個體“內捲化”的現象形成瞭有趣的年代對比。這種設置,讓讀者在閱讀時始終保持著一種“在路上”的感覺,既不會因為理論的深度而迷失方嚮,也不會因為節奏的平緩而感到無聊,實屬難得的結構掌控力。
評分這本書的真正魅力,在於它那種跨越學科邊界的整閤能力。我原以為會讀到一篇關於某種特定運動的專論,但很快發現,作者的視野遠不止於此。他似乎將人類社會中所有關於“動”與“靜”、“競爭”與“閤作”的二元對立都納入瞭自己的考察範圍。例如,在論述個體發展與集體目標如何協調時,作者引用瞭古代哲學傢的觀點,又無縫對接到瞭現代心理學對群體動力學的研究,這種融會貫通的手法,讓人不禁拍案叫絕。閱讀過程中,我的思緒頻繁地從書頁跳脫齣來,開始反思自己生活中所麵臨的種種取捨。這本書不是提供現成答案的工具書,更像是一麵高精度的棱鏡,將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摺射齣多維度的光芒。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開拓一個新的認知疆域。尤其是一些關於“中庸之道”在現代語境下如何重構的章節,觀點之新穎,論證之紮實,足以讓人對許多既有觀念産生根本性的動搖和重估。
評分我必須稱贊這本書的語言錶達力,它擁有罕見的穿透力。很多時候,讀到一些段落,感覺作者不是在“寫”東西,而是在用文字“雕刻”思想的輪廓。那種精準到位的用詞,仿佛每一個詞語都經過瞭無數次的打磨和篩選,沒有一絲多餘的贅述,也沒有半點含糊不清的錶達。在探討精神層麵的議題時,它成功地避開瞭那種空泛的抒情,轉而用一種冷靜而有力的邏輯鏈條來支撐起宏大的主題。比如,作者在論證內在驅動力如何支撐長期堅持時,用瞭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這個比喻的巧妙之處在於,它既具有普遍性,又深深植根於對人類行為的細緻觀察之中。讀罷此段,我感覺自己對“毅力”這個概念的理解,立刻從一個模糊的道德概念,轉變成瞭一個可被分析、可被理解的結構性力量。這種文字的質感,讓閱讀過程本身成為一種智力上的享受,仿佛在跟隨一位技藝精湛的工匠,一步步見證一件思想藝術品的誕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