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藏着的关中 | 作者 | 胡武功 |
| 定价 | 198.00元 | 出版社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0433806 | 出版日期 | 2014-04-01 |
| 字数 | 页码 | 515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藏着的关中》是一部集四十多年拍摄的影像资料和15万字作者亲身体会的较为系统介绍关中自然地理、历史遗存、百姓生活、地域文化的图文书。作者以民间视点,用纪实手法生动地记录了近半个世纪在关中大地亲历的千种风情、百种变化。 |
| 作者简介 | |
| 胡武功,1969年正式从事摄影工作,四十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摄影的改革与进步。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批判极左摄影思潮,积极推行纪实摄影运动。主张用摄影关注现实,记录历史,揭示人性。在摄影实践上立足本土,在摄影评论上独树一帜,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纪实摄影代表性人物。 现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
| 目录 | |
| 自述 渭河 秦岭 帝陵 城市 民居 习俗 宗教 信天主教的农民 社火 秦腔 城墙下的古戏班 拴马桩 民工 麦客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藏着的关中》是一本图文本。书中的照片早的摄于1971年,晚的摄于2002年,时间跨度为31年。在这31年中,作者胡武功把镜头对准了数千年来关中人断续重生的文化血脉,对准了他们的悲喜哀愁以及对命运的承受与无奈。其中,作者看重的要数《麦客》与《民工》这样的章节。从改革之初,他就开始关注麦客以及后来的进城民工,通过对他们的实拍,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他们对关中、对西安城的不寻常意义。 |
| 文摘 | |
| 渭河是黄河大的支流,关中是渭河的冲积平原。渭河流经西安附近时容纳了泾、灞、泸、沣、滴、涝、涌等七水。因此,历史上号称八水绕长安。八水似乎就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传说远古时代,女娲在这里补天并缔造了人。考古发现,100万年以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灞水之滨。六七千年前,半坡人在浐河岸边开始了新生活,留下闪烁着智慧人光芒的新石器、新住居、新文化。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早记载炎帝、黄帝的文字史料是《国语·晋语》,书中说:“昔少典娶于有蠕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根据史学家考证,姬水和姜水都在渭河流域。姜水在宝鸡,姬水则是关中中部的漆水河,两河都是渭河的支流。渭河成全了两位部落首领,后来两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胜,实现了人文初祖的宏图大略,两部落也逐渐融合为华夏大家庭。华夏族到汉朝称汉人,到唐朝称唐人。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统称为炎黄子孙。后来西周人得势,在镐水两岸建都,发布周礼以治天下。再后来星转斗移,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和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模式,到汉时又以“尊儒”为旗帜,“霸王道杂之”,成为后世统治的永则范式。而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汉人及其汉字、汉文化等也都因大汉帝国而得其名。 秦阿房宫、汉未央宫都建在渭河边上,秦汉两朝并修渭河大桥把咸阳与长安紧密联系起来……关中人把高而平的地称作原。由于地壳运动,“八水”冲积,西安附近形成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的原。 当我们走到渭河与灞河之间的龙首原时,可看见昔日汉王朝的城郭;当我们来到灞河与浐河之间的白鹿原时,可想起项羽军驻灞上摆起鸿门宴的英雄气概;当我们登上浐河与涌河之间的乐游原时,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唐朝诗人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千古绝唱。当然,还有相传出产过6斤重谷穗的神禾原,西汉名将周亚夫驻军的细柳原和出土过世上早的纸张实物标本的铜人原。总之,在渭河冲积成的关中平原的每一寸土地上,我们都能体会到浓郁的民族历史文化的气息。 我出生在灞水之首,成长在泸河之滨,少年时代的情景常常因见到这些河水而回流在眼前。那是一个灿烂的黄昏,在浐河边一片林木丛生的坡地上,有一群披头散发、腰裹麻片的男女手握石器树拓荒;背面的山涧,有人手执树权与石块,围猎一只野山羊;而在弯曲的河边,一少女双膝下跪正在汲水,用的是一只尖底陶瓶,上边印有鱼纹人面图案。这不是我的幻觉,这是当年新建的半坡博物馆中的一幅油画。我的节历史课就是在这个博物馆上的,这幅画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从此,我喜欢约小伙伴在河边玩耍。在这昔日的皇家京畿的草丛石滩上,随手可捡得已成碎块的瓦当。我与伙伴常常用瓦当打水漂,看谁的瓦当在水上漂的次数多、抛得远。即便是在闹大饥荒的20世纪60年代初,我仍然喜欢去河滩抓青蛙、偷红薯。我学着半坡人的样子,头戴柳条圈,穿着补丁短裤,光着上身和脚丫,用自制的小铁又偷猎在水边喘气的青蛙。夕阳西下,趁农民收工回家,钻进他们的红薯地,偷挖已长胖起来的薯茎。 然后点起篝火,烧烤我们的猎物。那时我不愿上学,坐在教室里实在挨不住饥饿的折磨。逃学来到河边,虽然更饥饿,但总会有一顿自制的晚餐,可以缓解一下咕咕饥肠的呜叫。我还喜欢农民在田间搭盖的茅草棚,当地人叫它“庵子”,它的外形非常像半坡人那半窖穴式的房子。我常常与伙伴趁无人时钻进去玩耍,那感觉仿佛走进原始人的居室。 我对渭河系统而理性的认识,始于1992年拍摄《八百里秦川》专题时。那时,我们“陕西摄影群体”中的六七位摄影家,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沿着渭河用照相机记录了两岸的人文地理、习俗风情。后来我又一次从渭河源头的鸟鼠山出发,对渭河作更加详细的考察。当我把自己热烈的情感投入渭河考察后,深切感到这条既是母亲河又是历史名河的丰腴和贫瘠、古老和沧桑。 渭河有200多万年的历史,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的品字泉,流经甘肃、陕西两省,全长800多公里。秦陇人称之为禹河,据说与大禹治水有关。 鸟鼠山名气很大,被中国许多史书频频提及,它与中华民族有着不解之缘。当然在关中还有一条河,叫泾河。泾河与渭河流量都很大。泾河流经黄土高原,带有大量泥沙,古时十分混浊。渭河由于上游植被较好,河水相对清亮,所以就有了“泾渭分明”的成语。 人类自古以来即择水而居,水是生命之源、财富之源、文明之源。正因如此,渭河平原才成为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统一的奠基地,以至于周、秦、汉、唐等10多个王朝在这里建都长达千年之久,从而确立了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世界地位。 …… |
| 序言 | |
《藏着的关中》这个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要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渴望。我并非历史专家,也非地理学者,但我对那些蕴藏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域总是充满了好奇。我预感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关中历史事件的简单叙述,而是会挖掘那些更具生命力、更贴近普通人生活的故事。我期待看到书中对关中地区独特的地貌、风物,以及孕育出这些风物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细致的描绘。例如,那些隐藏在黄土高原深处的村落,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有哪些古老的建筑风格?我希望书中能够解答这些疑问,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我甚至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关中地区独特的美食、民谣、戏曲的介绍,这些都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精髓所在,能够让我在阅读中,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关中的独特韵味。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推开它,去探索那些隐藏在“藏着的关中”里的,别样的精彩。
评分这次偶然翻到一本《藏着的关中》,书名就带着一股子神秘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本身就是个对历史和地域文化有点好奇心的人,尤其对那些藏在角落里、不为人熟知的故事特别感兴趣。《藏着的关中》这个名字,很容易让我联想到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古老传说、失传的手艺,或是那些曾经辉煌却如今已然没落的村落。我脑海里自动勾勒出一个画面:漫步在关中的乡野小径,听着风吹过麦浪的声音,偶尔遇到一位健谈的老人,他娓娓道来一段关于祖辈们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或许有荡气回肠的侠义,有默默无闻的奉献,也有家长里短的温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感受关中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只是那些被历史课本浓墨重彩描绘的大事记,而是那些更贴近生活、更具人情味的点点滴滴。我希望它能像一本老照片集,每一页都定格着一个鲜活的瞬间,让我看到关中人民的坚韧、智慧和乐观,看到他们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这本书,在我眼中,不应该只是堆砌史料的冰冷文字,更应该是流淌着生命气息的叙事,是唤醒记忆、触动心灵的窗口。
评分《藏着的关中》这个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探险的冲动。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那些教科书式的历史讲解,而是更像是在一个古老的宝藏地图上,寻找那些被标记为“未知”的地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潜入关中的历史深处,去发掘那些不常被提及的故事。或许是一些失落的古镇,它们曾经繁华,如今却只剩下断壁残垣,但它们的故事却依然等待被讲述。或许是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物,他们在历史的角落里默默奉献,却鲜有记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关中的山川河流之间,揭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秘密。我希望看到那些关于民间艺术、地方戏剧、传统手工艺的详细描绘,它们是关中文化最生动的载体。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关中人民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婚丧嫁娶等方面的独特记载,这些生活化的细节,往往最能触动人心,展现一个地方的真实面貌。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场挖掘真相、解开谜团的旅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藏着的关中”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喜。
评分拿起《藏着的关中》,我脑海中涌现的是一种怀旧的情绪,一种对过往时光的追寻。我猜想,这本书不会像那些冰冷的历史读物那样,只是罗列事实和数据,而是会用一种温暖的笔调,讲述关中这片土地上,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我期待它能描绘出那些在岁月变迁中,逐渐被遗忘的生活场景:或许是乡村的集市上,小贩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或许是秋收时节,田间地头,农人们劳作的身影;或许是冬日里,围坐在火炉旁,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分享着家常。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关中人民的淳朴、善良和坚韧,他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用自己的智慧,守护着祖辈传下来的文化。我甚至期待,书里能够有一些关于童年回忆的片段,那些关于捉迷藏、过家家,或是节日的习俗,都可能勾起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记忆。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回溯过往的列车,我希望能在这趟旅程中,找到那些被时光淘洗过的珍贵回忆,感受那份独属于关中的温暖与力量。
评分读《藏着的关中》,我预感自己会被一股浓厚的乡愁所裹挟,即便我并非土生土长的关中人,也仿佛能透过书页感受到那份来自黄土地的深沉情感。我曾读过一些关于陕西的文学作品,大多聚焦于宏大的历史叙事,或是浓墨重彩描绘秦始皇陵、兵马俑这样的标志性符号。但《藏着的关中》这个名字,却暗示着一种更内敛、更私人化的视角,仿佛要揭开的是那些不为人熟知的、隐藏在寻常巷陌中的故事。我猜想,它会讲述那些关于家族传承、乡邻情谊,甚至是地方方言、民间习俗的细微之处。我期待看到那些普通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着自己的根,维系着家族的血脉,用最朴素的方式,延续着关中的文化基因。或许,书里会描绘一个上了年纪的皮影艺人,在昏黄的灯光下,用他粗糙的双手,演绎着古老的传说;又或许,它会记录下一场盛大的庙会,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弥漫着久违的烟火气和人情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关中,一个充满温情与力量的关中,一个在历史的变迁中,依旧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家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