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
定价: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张维为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2081045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 中国震撼》姐妹篇,邓翻译、外交学者 张维为教授手记百国经验,用中国话语解读世界中的中国。★ 谈中国崛起,有国际比较才有说服力。 ★ 30年,106个国家和地区,从欧洲到美国,从东亚到拉美——用亲眼见过的东西,思考中国发展模式。 ★ 作者亲自配图十余幅,还原作者走访现场,亲历百国现实。 ★ 本书荣获: 2012年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有影响力十大新书” 《光明日报》2012年度光明书榜十大图书 河北省阅读办公布2012年第十二批推荐书目 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办2012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书(文化类)
《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30年来,张维为教授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1980年代次出国感受到的震惊,到今天在海外随处可见的“中国热”;从作为人的翻译陪同国事访问,到成为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者参加国际交流,作者力求从一个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来观察世界、思考中国,特别是探讨与中国崛起有关的热点问题,再尖锐的问题,也不回避。
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变革时代,而中国是这场历史性变革的中心。不管你是否使用“中国崛起”这四个字,国际社会已普遍接受了这个中国的崛起这个无处不在的事实。
中国崛起触动了世界。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发展,对于国际问题的认知,应该在汲取世界智慧的同时,也用自己的价值观加以检验,用自己的话语加以论述,客观自信地评述自己的国家和外部的世界。
序言
引言
章环球视野下的中国崛起
一、次出国的震惊
二、在海外感受中国崛起
三、中国崛起的意义
四、印度:能赶上中国吗?
五、别了,南斯拉夫
六、东欧:家家都有难念的经
七、从欧洲到美国
第二章不坏的模式?
一、中国的另外四种选择
二、从丘吉尔的名言说起
三、东亚模式之争
四、中国模式:你的独特之处
五、中国:政治软实力的崛起
第三章西方“民主”遇上中国“实事求是”
一、慕尼黑的一场辩论
二、从贝·布托遇刺到肯尼亚骚乱
三、好民主才是好东西
四、政治改革:走自己的路
第四章应该失语的不是我们
一、谁创造了人类普世价值?
二、应该失语的不是我们
三、也谈人权
四、公民社会之我见
五、让理性的声音占上风
第五章中国:不要自己打败自己
一、贫富差距:一些国际比较
二、缩小贫富差距的难与易
三、建立良性循环机制
四、腐败问题:国际视角的观察
五、经济发展、民主制度与败
六、生态文明:中国的机遇
七、与世界比较,中国打几分?
第六章软实力,更触动世界
一、实事求是
二、和谐中道
三、消除贫困应该成为普世价值
四、是必要的善
五、拿来主义,非送来主义
六、民主与还是良政与劣政?
七、崛起的中国精神
八、面向未来的中国模式
原版后记
张维为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曾在上海当过三年工人。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日内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博士。曾任牛津大学访问学者、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和多所大学的兼任教授。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100多个国家。
著有《邓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经济改革》 (英文)、《改造中国:经济改革及其政治影响》(英文)、《重塑两岸关系的思考》、《中国触动》、《中国震撼》等著作,以中英文发表过大量关于中国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发展模式、比较政治、外交政策以及两岸关系的文章,其中《中国震撼》一书曾获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等许多奖项,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我对这种具有宏观视野的著作总是抱有一种审慎的期待,因为“思考”是主观的,而“观察”则是需要经验支撑的。这本书若想真正站得住脚,就必须在严谨的论证和大胆的洞察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或描绘现象,而是能提出具有启发性的、甚至略带争议性的新见解,能够推动我们对“中国”在世界坐标系中的位置进行重新校准。这种校准,需要勇气去质疑那些被广泛接受的陈旧叙事,并用新鲜的、经过多方验证的材料来支撑起新的论断。如果读完之后,我能对自己过去的一些固有认知产生动摇,甚至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框架去审视身边的变化,那么这本书就算得上是一次成功的思想启蒙之旅了。它应该能成为我们理解自身与外部世界复杂互动的基石。
评分从书名透露出的“百国视野”来看,这本书的体量和研究的广度必然是惊人的。我猜测作者在资料搜集和跨文化沟通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一个真正的全球视野,意味着必须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偏见和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性。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不同政治体制下信息获取的差异性的,以及在面对意识形态冲突时,如何保持一个相对中立和客观的分析立场。一个真正成熟的观察者,其价值不在于他赞同或反对哪一方的观点,而在于他能否清晰地阐释出不同行为体做出决策的逻辑基础和深层动因。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结构化的工具箱,帮助我们像侦探一样去解构全球事件背后的多重驱动力,那么它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更在于它能提升普通读者的认知能力,帮助我们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需要认真对待的感觉。字体选择上,主标题和副标题的排版也很有讲究,既保留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现代设计的流畅感。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内页的印刷质量,字迹清晰锐利,纸张的白度适中,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太累。翻阅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些章节的开头会配有精心挑选的、与主题相关的黑白照片或者手绘插图,这些视觉元素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作者试图探讨的宏大议题,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更为深邃的思考氛围。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在打造一本有分量的书籍时所付出的匠心。虽然内容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但仅凭这种扎实的物理呈现,就已经让我对它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充满了期待,感觉这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快餐读物,而更像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和反复研读的案头书。
评分我最近读了不少关于全球化与区域发展交叉领域的著作,坦白说,很多书在宏观叙事上都显得有些疲软,要么过于偏重某一个地域的微观案例,无法形成有效的理论概括;要么就是概念堆砌,缺乏实际的观察支撑。然而,从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来看,它似乎试图搭建一个更为广阔的、多维度的观察框架。我注意到它似乎将目光投向了一些传统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连接点”,比如不同文化区域间看似不相关的政策变动如何相互影响,或者在技术迭代的浪潮下,不同社会形态下的集体心理是如何被重塑的。这种跨越地理和学科壁垒的尝试,本身就极具挑战性,也预示着作者可能提供了一种超越既有二元对立思维的分析视角。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勇于在复杂性中寻找秩序的努力,它要求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要有敏锐的、能够捕捉时代脉搏的洞察力,这让人不禁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碎片化的全球信息有效地编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自洽的论证体系的。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触动”这个词,暗示的不是表面的接触,而是深入骨髓的变革和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摆脱那种高高在上的精英式批判,而是真正深入到社会肌理之中,去捕捉那些正在悄然发生、却足以颠覆既有认知的微小涟漪。我希望作者能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或对一手资料的深度挖掘,为我们描绘出现代世界运转的真实图景,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符号层面。比如,在探讨文化交流时,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具体人群在面对新思想冲击时的挣扎、适应与融合过程,而非仅仅是哲学层面的讨论。这种对“活生生”经验的关注,往往是区分优秀社会科学著作和平庸之作的关键所在。如果能成功地将理论的深度与现实的温度结合起来,这本书无疑将成为理解当代复杂世界的有力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