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保险市场热点问题评析(2006-2007)
:29.00元
售价:19.7元,便宜9.3元,折扣67
作者:孙祁祥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4-01
ISBN:97873011170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汇集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致力于保险、社会保障与风险管理研究的教师、博士后和博士生从2006年2月到2007年1月每周一篇发表在《中国保险报》“北大保险评论”专栏上的文章。这些文章主要是评论中国保险市场环境的新变化和新问题,保险市场的新趋势和新动态等热点、重点话题,挖掘保险业的现存问题,研究新环境下保险业的新契机和发展战略。各文章的作者以学者的身份、中立的态度评析中国保险市场的热点时事,其意见对保险业界、学界、监管界及其他关心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人士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理论综合篇
企业、社会责任及其他
保险创新为什么这么难?
2006年中国保险业回眸
亲有待,子欲养,何以力不从?——对人口再生产和社会养老问题的反思
“辨证”看待和解决中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平衡木上的艺术:社保改革的关键
“鸟笼理论”与“诱致”保险
医卫服务的提供、生产与宿迁医改
是风险都可以承保么?
也谈中国保险业的新机遇
从《工作报告》看保险和社会保障(上)
从《工作报告》看保险和社会保障(下)
悲悯情感与社会保障 朱南军
企业经营篇
中国人寿A股IPO何以如此受青睐?李心愉
太阳光vs激光——关于“多元化”与“专业化”的思考
我国汽车保险的On-line时代还有多远?
“装错盘子的牛排”与“服务的真谛”
感知风险与保险公司品牌建设
保险营销员:“营销”什么及怎样“营销”
促进保险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银保双方应建立互惠关系
化解购房者的后顾之忧——论产权保险及其功用
对我国保险代理人的几点思考 王晓全
雾里看花——浅论“重疾险”风波
内外兼修控风险——保险业初级阶段的风险与管理
从联想电脑看奥运保险:蛋糕究竟是什么?
市场环境篇
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保险业,是忧,是喜?
社会阶层结构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风险转嫁意识”与“风险辨别意识”
普及国民保险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
穿越银保关系的迷雾(上)
穿越银保关系的迷雾(下)
行业发展篇
让人欢喜让人忧:再谈高管责任险
重庆大旱:农业保险何时才能无憾?
以战略联盟发展企业年金业务
谁来为商家“保险”
交强险带给了我们什么?
保险“国十条”:“新瓶”装“好酒”
保险创新的历史性机遇
农业保险:问题在哪里?
“五一”黄金周后的冷思考
巨灾风险成本如何分配
政策监管篇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论保险欺及其防范
发展、风险及监管挑战
投资“枷锁”层层打开的背后
发展现实考验监管艺术 锁凌燕
行业自律与有效监管(上)
行业自律与有效监管(下)
孙祁祥,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兼任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成员、常务理事,中国保险学会常务理事,美国国际保险学会学术主持
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非常“接地气”,尽管涉及的是专业性较强的保险领域,但作者在行文中却极大地考虑到了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很多时候,作者会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比如在讲解风险分散原理时,用“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来类比,让人一目了然。又或者在分析某个案例时,会穿插一些小故事或者场景描述,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原本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金融专业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尤其是一些对于新手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入门视角。同时,作者在批判性思考方面也做得相当出色,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观念或者做法,作者并不盲从,而是敢于提出质疑,并给出自己的理由。这种敢于发声、独立思考的精神,在学术著作中尤为可贵,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更多的思考和共鸣。
评分初读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视角的新颖性和问题选择的精准性。作者似乎对中国保险市场的脉搏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捕捉到那些正在涌现或者已经显现的、具有代表性的“热点”。从书中对不同保险业务模式的探讨,到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深入分析,再到对监管政策演变的解读,无不体现出作者对行业前沿动态的把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互联网保险发展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不仅分析了互联网技术如何颠覆传统保险销售和服务,还探讨了由此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以及监管机构如何应对。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当前保险行业转型升级的趋势非常有帮助。另外,书中对风险定价、精算技术在复杂环境下的应用,以及产品创新与合规之间的平衡等方面的论述,也给我带来了不少启发。作者在分析问题时,往往能够跳出单一的层面,从宏观经济、法律法规、消费者行为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使得分析更加全面和深入。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保险市场运作的复杂性。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保险市场“横截面”的独特视角。2006-2007年,是中国保险市场经历重要变革的时期,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作者选择这个时间段进行评析,无疑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实意义。书中对当时一些新兴的保险产品,例如健康险、养老险的普及情况,以及它们在填补社会保障体系空白方面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同时,作者也关注到了一些潜在的风险,比如市场过度竞争、产品同质化、以及消费者维权难等问题。在讨论这些问题时,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性,而是努力从多个角度去挖掘问题的根源,并尝试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书中对于监管政策的解读,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政策的导向往往能够深刻影响行业的发展路径。总的来说,这本书为研究和了解中国保险市场在那个时期的发展状况,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研究资料和参考依据。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性是一大亮点。从开篇的宏观背景铺垫,到中间的具体案例分析,再到最后的政策建议,整个结构安排得严丝合缝。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始终围绕着核心问题展开,每一个章节、每一段论述都服务于整体的论证目标。我感觉作者在写作前一定做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否则很难如此清晰地梳理出中国保险市场在特定时期内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书中对不同观点和学说的引述也十分谨慎,注重理论的严谨性,但又不会过度沉迷于学术术语的堆砌。当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时,作者会清晰地标注来源,体现了学术诚信。在分析问题时,作者也展现出一种系统性的思维,能够将孤立的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严谨的逻辑和系统性的思考,使得这本书的论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并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形成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相当朴素,硬壳封面,设计风格比较传统,字体清晰,纸张厚实,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翻开扉页,书名和作者信息一目了然,然后就是目录,目录的排版也非常规整,章节标题清晰,让人对书的整体脉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学术化,但并非晦涩难懂,而是力求严谨和逻辑性强。作者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常常会先给出背景和现状,然后深入剖析原因,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论证过程层层递进,逻辑链条紧密。这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分析框架,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跟随作者的思路,理解每一个观点的形成过程。虽然书名提及的是“热点问题”,但从内容呈现来看,作者并非简单罗列,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挖掘,力求抓住问题的本质。在探讨一些具体案例时,作者的描述也比较详实,引用了一些数据和事实,为论证增加了说服力。整体而言,这本书在内容结构和表述方式上,都透露出一种扎实的学术功底,读起来有一种循序渐进、条理清晰的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