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科书中的"军国美谈文学"研究1894:1945 9787507754209

日本教科书中的"军国美谈文学"研究1894:1945 97875077542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萍萍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文学
  • 军国主义
  • 教科书
  • 文学研究
  • 近现代史
  • 文化史
  • 教育史
  • 战争文学
  • 历史教育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54209
商品编码:2965765660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日本教科书中的'军国美谈文学'研究1894:1945 作者 周萍萍
定价 58.00元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 9787507754209 出版日期 2018-01-01
字数 页码 251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日本教科书中的“军国美谈文学”研究(1894-1945)》的主要特点在于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注重原始史料的解读与分析。作者详细查阅了日本近代时期的国定教科书中出现的“军国美谈人物”的传记、新闻报道及相关的著作和论文,揭示了收录在教科书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军国美谈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及其影响。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后陷入了“崇军尚武”的疯狂中,来自战争中的“军国美谈”故事通过各种途径迅速传遍日本全国,并进入到国定国语和修身教科书。

   作者简介

   目录
章 绪论
节 “军国美谈”的概念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军国美谈”的先行研究
第三节 方法与结构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军国美谈文学”的历史流变与文本载体分析
节 明治以前的“军记物语”文学
第二节 “军国美谈”的主要“文学”形式
第三节 “军国美谈文学”的军国主义本质及收入教科书问题

第三章 以甲午战争为背景。进入教科书的“军国美谈”
节 《勇气》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第二节 《水兵之母》的原型揭秘
第三节 《能久亲王》的“真实面目”

第四章 以日俄战争为背景。进入教科书的“军国美谈”
节 《一太郎屋间》故事的真与假
第二节 《水师营的会见》和《清廉》中虚构的“乃木希典神话”
第三节 《广濑中佐》和《橘中佐》的“军神形象”的背后

第五章 以全面侵华战争为背景,进入教科书的“军国美谈”
节 《爆弹三勇士》的真相何在
第二节 动物“美谈”的利用——《军犬利根》和《小小传令使》

第六章 以太平洋战争为背景,进入教科书的“军国美谈”
节 教科书中《特别攻击队》的“九军神”与一名俘虏的故事
第二节 “军”的塑造
第三节 “九军神”与一个俘虏
第四节 空中的“军神”——加藤建夫的“反面影响”

第七章 战后日本右翼对“军国美谈文学”的所谓“研究”
节 战后日本右翼学者对教科书中“军国美谈文学”的辩护与“研究”
第二节 战后日本“军国美谈文学”的变种与复活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文摘
《日本教科书中的“军国美谈文学”研究(1894-1945)》:
  早在17世纪初,日本大阪市出现了早的报纸雏形——“瓦版”。瓦版出自民间,是一种以黏土烧制成版后印刷的读物,类似于报纸,属于非法出版物,可能是由一些香火道人或游方术士之类的人所为。瓦版是不定期出版发行的单页印刷品,特点是图文并茂,主要刊载地震、火灾、仇杀等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以街头叫卖方式发行,很像发传单的形式,所以又被称为“读卖瓦版”。日本现今三大报纸之一的“读卖新闻”,据说其名的由来就与“瓦版”的叫卖方式有关。据日本有关学者的考证,现存日本早的瓦版是一份记载了1615年“大阪安部合战之图”的瓦版。该份瓦版主要是图,配有简略的文字说明,较为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江户幕府的创始人德川家康终打败丰臣秀赖的大阪夏季攻防的战斗场面。①17世纪80至90年代,瓦版得到进一步发展,德川幕府所在的江户城开始出现这一类印刷品。进入18世纪80年代后,瓦版在江户极为盛行。瓦版在日本民间延续了300多年,直到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后近代报纸的出现,它才退出历史舞台。②1862年,《官版·巴达维亚新闻》公开发行,这是日本早公开发行的官方报纸。它的前身是《荷兰传闻书》。《荷兰传闻书》是在日本锁国时期,长崎出岛荷兰商馆将收集来日通商的各国商船所带来的消息整理而成的一份“报告书”,每年上呈幕府一次,由幕府官办的翻译机构“洋书调所”译成日文,以便幕府掌握有关世界各国的情况。它原本属于日本德川幕府的绝密文件,但在锁国政策失败后,迫于压力,幕府放宽了《荷兰传闻书》的阅览范围,同时,荷兰当局也担心《荷兰传闻书》会影响国际关系,不再向幕府提供《荷兰传闻书》,改成机关报Javasche Courent(周刊),直接向荷兰东印度总督府呈送。但是,当时的幕府还是必须依赖这一渠道获得情报,于是责令洋书调所将J avasche Courent译成日文,并在发行时冠以“官版”字样,更名为《官版·巴达维亚新闻》。《官版·巴达维亚新闻》由日本早的洋书商人万屋兵四郎发行,先后共发行了23卷。后来,在《官版·巴达维亚新闻》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官版·海外新闻》和《官版·海外新闻别集》,前者发行了9卷,后者发行了上、中、下3卷。这时期的官版报纸一般采取木版手工印刷,有的甚至采用手抄形式,装订形同线装书,分卷出版,出版周期均为不定期,发行量极少。①
  “明治维新”后,近代日本的报业进发展时期。1871年,《横滨每日新闻》的创刊标志着日本近代报纸登上了历史舞台。②此后,日本报业在激荡的政治变迁中不断地向前发展,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以<东京日日新闻》(《每日新闻》的前身)、<东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五家全国性的大报为龙头的报业格局。③其中,《东京日日新闻》、《东京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以历史悠久、发行量大、发行范围广等优势,在日本新闻舆论界握有强大的话语权,在舆论导向的、政治环境的营造等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④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认识到“必须卓有成效地利用报刊新闻的宣传鼓动机能”⑤,“在全体国民面前造成一种改造的大势”⑥,从而将报界纳入到国家控制管理下,成为完全依附于日本军国主义的“恶魔的吹鼓手和辩护士”⑦。“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报纸因其强大的宣传和教化功能而被纳入到日本国家战时体制之中,加紧进行报纸整顿合并和机构改革,很快实现了由准战时到战时的过渡,成为国民精神总动员的工具,终走上了化的道路。为了顺应战时形势,配合日本军部的侵略行为,从1938年至1941年12月,报界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合并。1934年日本共有报刊11690家,到1940年末减至8124家,至1941年4月则仅剩5190家。⑧而且,与此同时,各报社在编辑部内设立了编辑指导会议和报道审查课,加强编辑权限,监督报道的新闻内容,以免出现与军国利益不符的报道言论,使报道内容完全军国主义化了。
  ……

   序言




历史的重塑与民族情感的塑造:以近现代中国视角审视日本教科书中的“军国美谈文学”(1894-1945) 导论:历史叙事的张力与民族记忆的构建 历史并非冰冷的数据和客观事实的堆砌,而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由权力、意识形态和情感交织而成的叙事。尤其是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历史教育更是塑造集体记忆、凝聚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从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长达半个世纪的近代中国,与近邻日本经历了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在这段波诡云谲的岁月里,日本的军事扩张与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与此同时,在日本国内,一股以“军国美谈文学”为核心的思想潮流,正在教科书中悄然生长,并被广泛传播,其目的显而易见:在于塑造日本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民族精神,为国家的对外扩张提供思想土壤和道义支撑。 本书的研究,正是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1894年至1945年间,日本教科书中所呈现的“军国美谈文学”的构成、传播及其潜在影响。我们并非简单地对日本历史进行评判,而是试图通过审视其教育体系如何构建和传播特定的叙事,来理解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选择的道路,以及这种选择如何作用于其国民的思想意识。中国作为日本扩张的主要受害者,对这些“美谈”的审视,更添了一层历史的复杂性和现实的警醒意义。 第一章:时代洪流中的“美谈”萌芽(1894-1911) 1894年,甲午海战的惨败,犹如一道划破天际的惊雷,惊醒了沉睡的中国,也为日本带来了空前的民族自信和扩张野心。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明治维新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国家正朝着富国强兵的方向迈进。“军国美谈文学”也在此背景下,开始在日本的教育领域悄然显露。 这一时期的“美谈”,往往以强调武士道精神、忠君报国、牺牲奉献为主题。教科书中开始出现大量歌颂明治维新功臣、征日战争英雄的篇章。例如,讲述西乡隆盛“忠义”的故事,将其塑造成一个为了天皇和国家可以舍弃一切的典范;或是描绘新撰组等武士团体的英勇事迹,强调其对幕府的忠诚和对敌人毫不留情的杀戮。这些故事,虽然在表面上是历史的片段,但在教科书的编撰中,被有意识地筛选、改编和放大,剥离了其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取而代之的是简化、浪漫化的英雄主义叙事。 更重要的是,这些“美谈”开始与对天皇的绝对效忠联系在一起。天皇被描绘成国家民族的象征,臣民对天皇的忠诚被提升到至高无上的道德高度。“忠君”不再仅仅是一种政治效忠,更被赋予了神圣的宗教色彩。例如,通过讲述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中强调的“敬君”精神,将其与现代国家的忠诚理念相勾连。同时,日本神话传说中关于天皇神圣起源的叙事,也开始在教科书中占据一席之地,旨在潜移默化地强化天皇的权威和国民对皇室的敬畏。 这些早期“军国美谈”的传播,为后来的军国主义思潮奠定了基础。它们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想化处理,构建了一种基于忠诚、勇武和牺牲的民族价值观,为国家未来可能的军事行动提供了精神上的合法性。对于中国而言,这段时期是民族危机的开端,而日本的教科书则在为即将到来的侵略战争,悄然播撒着侵略性的思想种子。 第二章:国民精神的强化与帝国扩张的助推(1912-1930) 进入大正时代,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得了战胜国的地位,国力进一步增强,对外扩张的野心也日益膨胀。这一时期,“军国美谈文学”在日本教科书中得到了系统性的强化和发展,其目的更加明确地指向了国民精神的塑造,为日本的帝国主义扩张服务。 这一时期的“美谈”更加侧重于歌颂近代战争的“荣耀”与“正义”。例如,在讲述日俄战争时,教科书往往着重描绘日军在旅顺口攻坚战中的英勇无畏,以及对俄军的胜利,将其描绘成“弱者战胜强者”、“东方民族的崛起”的象征。而对战争造成的巨大伤亡和对俄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则被刻意忽略或淡化。陆军大臣乃木希典,这位在日俄战争中表现“勇猛”的将领,成为了这一时期教科书中最常出现的英雄人物之一。他的“忠勇”、“献身”精神被反复强调,成为年轻一代模仿的榜样。 同时,对“国体”的强调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国体”一词,在日本的语境下,并非单纯指政治制度,而是指以天皇为核心的、具有特殊历史和宗教意义的日本国家形态。教科书中大量渲染“国体”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强调日本是“神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民精神。这种叙事,旨在构建一种优越感和排他性,将其他民族视为劣等,为日本的侵略行为制造心理上的合理性。例如,通过解读《教育敕语》,强调国民对天皇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奉献,将其升华为一种超越个体利益的道德义务。 此外,对“大东亚共荣圈”的早期构想,也开始通过“美谈”的形式渗透到教科书中。虽然此时“大东亚共荣圈”的说法尚未明确,但教科书中的一些篇章已经开始强调日本作为“亚洲文明的灯塔”,有责任“引导”和“解放”亚洲其他国家。这种叙事,将日本的侵略行为包装成一种“大义”,试图收买人心,并为日后对中国、东南亚等地的侵略寻找借口。 对于中国而言,这一时期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北洋军阀的混战交织的时代。日本在这一时期对中国的侵略,从“二十一条”的出台,到在东北的势力渗透,都与教科书中传播的“军国美谈”息息相关。教科书中那些被理想化了的战争叙事,以及对“国体”的特殊强调,为日本的扩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第三章:战争机器的全面运作与“军国美谈”的极致升华(1931-1945)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意味着日本国内“军国美谈文学”进入了其发展的高峰期。在战争机器全面运作的背景下,教科书成为了推行军国主义思想、煽动对外侵略的直接工具。 这一时期的“美谈”,不再仅仅是歌颂历史英雄,而是直接服务于当前的战争宣传。教科书中的战争叙事,被极度夸张和扭曲。例如,对“满洲事变”的描写,将其描绘成日本军队“自卫反击”、“解放东北同胞”的正义之举。对中国军队的描绘,则充满了贬低和妖魔化,将其塑造成软弱、腐败、野蛮的形象,以激发日本国民对中国人民的仇恨。 “忠君报国”的精神被推向极致。教科书中充斥着大量关于为天皇捐躯、为国牺牲的“美谈”。“一亿玉碎”的口号,不再是虚幻的口号,而是被具象化为无数年轻士兵的英勇事迹。例如,讲述神风特攻队队员如何为了天皇和国家,驾驶飞机撞向敌舰的“壮烈”故事,试图通过这种极端化的叙事,制造一种集体自杀式的悲壮氛围,以此来鼓励国民在战争中毫不畏惧地献出生命。 “八纮一宇”的口号,作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最高纲领,也开始在教科书中得到体现。教科书开始强调日本民族的“使命”,即统一亚洲,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东亚新秩序”。这种宏大的叙事,将日本的侵略行为包装成一种“解放”和“建设”的使命,企图在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中制造认同感,同时也在日本国内制造一种“伟大使命”的使命感。 此外,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糟粕性解读,以及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刻画,也成为这一时期教科书的特点。例如,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内斗和腐败放大,以此来证明中国国民的“劣等性”,从而为日本的殖民统治寻找“合理性”。与此同时,对日本本土文化的赞美,特别是对武士道精神的不断重申,更是为了巩固日本国民的民族优越感。 对于中国而言,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卓绝的岁月。“军国美谈文学”在日本教科书中的泛滥,是对中国人民的直接侮辱和精神挑衅。这些被扭曲的历史叙事,不仅加剧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也警示着我们,一个民族的思想教育,其力量足以影响历史的走向。 结论: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警醒 1894年至1945年,日本教科书中的“军国美谈文学”,是一面映照出日本帝国主义扩张逻辑的镜子。它并非是简单的文学创作,而是与国家政治、军事战略紧密相连的思想工具。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浪漫化、理想化处理,通过对天皇的绝对神化,通过对民族优越感的刻意营造,日本的教育体系成功地将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国民,塑造成了服务于帝国扩张的工具。 从中国的视角审视这段历史,我们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历史叙事的重要性。当一个国家选择将战争的残酷转化为“美谈”,将侵略的行为包装成“使命”,其所带来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中国人民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正是因为我们坚守着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才最终赢得了胜利。 本书的研究,并非意在煽动仇恨,而是希望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挖掘,警示我们: 警惕历史叙事的操弄: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可能被用来传播特定的意识形态。我们必须对历史叙事保持审慎的态度,辨别其背后的意图。 反思民族精神的建构: 一个民族的精神,应当建立在理性、包容、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而非建立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对他者的优越感之上。 珍视和平,勿忘历史: 历史的教训是宝贵的财富。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珍惜和平,避免重蹈覆辙。 1894-1945年的日本教科书,是一段不容忽视的历史。通过对其“军国美谈文学”的研究,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脉络,也更加坚信,对历史的清醒认知,是我们走向未来的重要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的是,在任何一个旨在动员全民参与战争的社会中,对“美”和“崇高”的定义权是何等重要。这本书聚焦于教科书这一“第一文本”,这无疑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种细腻的、非宏大叙事的分析,去考察那些构成“美谈”的具体元素——比如对天皇的绝对忠诚、对战友的无私奉献、对死亡的泰然接受——这些情感是如何被分解成易于理解和模仿的文学模块,植入到儿童的心智中。我更关心的是,这种美学建构对日本社会内部的道德结构产生了何种深远影响?是否也压制了其他不同的、非军事化的价值观念?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解读和运用这些“美谈”的侧面记录,那将使整部作品更具现场感和说服力,不再停留在对文本的平面解读上。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非常引人注目,它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1894年到1945年,以及一个敏感的主题——日本教科书中的“军国美谈文学”。作为一个对近代史和教育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感到非常好奇。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日本是如何通过教科书这个最基础的教育载体,构建和传播一种以军国主义为核心的叙事美学。这种研究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更是对社会意识形态构建过程的细致考察。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否能提供丰富的史料和具体的文本案例,用以佐证“美谈”是如何被精心编织,如何将战争和牺牲浪漫化,从而实现对国民思想的潜移默化。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揭示了文化宣传机器在塑造民族精神中的巨大能量,以及这种精神是如何最终导向历史悲剧的。我希望看到作者能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剥开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叙事外衣,还原出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评分

初次接触到这本书的标题,我就被其强烈的历史感和批判性所吸引。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的集体心理和行为模式,探究其教育体系的底层逻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军国美谈文学”这个提法本身就极具张力,它暗示了一种将暴力、牺牲和爱国主义包装成动人故事的艺术。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种跨学科的视角,不仅仅是文学批评,或许还涉及到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甚至是符号学。作者是否能够梳理出这些“美谈”在不同时间段(比如甲午战争后、日俄战争后、以及全面侵华战争期间)的具体演变和侧重点差异?这种细致的梳理,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日本社会在不同历史节点的意识形态需求。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生动的、过去鲜为人知的教科书节选或教学案例,让读者得以亲身感受那种被精心灌输的“美”与“崇高”,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沉重。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承诺了一次对历史深层的挖掘,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去审视宣传机器的运作机制。我个人对“文学”如何服务于政治权力有很深的探究欲望。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它应该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哪些故事是“美谈”,更重要的是阐释了这些故事如何被“制度化”并成为一代又一代日本学童的集体记忆。例如,作者是否探讨了这些叙事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回响,以及它们如何与官方历史叙事形成互文关系?我期待看到一个清晰的脉络,展示这种美学如何从精英阶层的 ideation 转化为普及大众的“常识”。如果作者能够对比分析战前、战中、战后的不同版本教科书,展示意识形态的细微挪移和策略调整,那将是极具学术价值的。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把解剖集体心智的锋利手术刀。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国家叙事建构的读者,我对这本书的兴趣点在于其对“美化”过程的解构能力。历史常常被后人简单概括为“邪恶”或“正义”,但真正令人恐惧的是,当邪恶的行径被包裹在极度“美化”的语言和故事之中时,它所爆发出的巨大感染力。“军国美谈”正是这种包装的典型案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来揭示这种美学是如何规避或消解战争的真实痛苦和道德困境的。作者是否深入探讨了“自我牺牲”这种叙事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的具体含义,以及它如何成为一种强制性的道德标尺?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谴责,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考古,展示在那个特定历史阶段,一个国家是如何系统性地、以“文学”的名义,为即将到来的毁灭性冲突铺设了最华丽也最危险的红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