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日本教科书中的'军国美谈文学'研究1894:1945 | 作者 | 周萍萍 |
| 定价 | 58.00元 | 出版社 | 学苑出版社 |
| ISBN | 9787507754209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页码 | 251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日本教科书中的“军国美谈文学”研究(1894-1945)》的主要特点在于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注重原始史料的解读与分析。作者详细查阅了日本近代时期的国定教科书中出现的“军国美谈人物”的传记、新闻报道及相关的著作和论文,揭示了收录在教科书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军国美谈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及其影响。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后陷入了“崇军尚武”的疯狂中,来自战争中的“军国美谈”故事通过各种途径迅速传遍日本全国,并进入到国定国语和修身教科书。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绪论 节 “军国美谈”的概念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军国美谈”的先行研究 第三节 方法与结构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军国美谈文学”的历史流变与文本载体分析 节 明治以前的“军记物语”文学 第二节 “军国美谈”的主要“文学”形式 第三节 “军国美谈文学”的军国主义本质及收入教科书问题 第三章 以甲午战争为背景。进入教科书的“军国美谈” 节 《勇气》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第二节 《水兵之母》的原型揭秘 第三节 《能久亲王》的“真实面目” 第四章 以日俄战争为背景。进入教科书的“军国美谈” 节 《一太郎屋间》故事的真与假 第二节 《水师营的会见》和《清廉》中虚构的“乃木希典神话” 第三节 《广濑中佐》和《橘中佐》的“军神形象”的背后 第五章 以全面侵华战争为背景,进入教科书的“军国美谈” 节 《爆弹三勇士》的真相何在 第二节 动物“美谈”的利用——《军犬利根》和《小小传令使》 第六章 以太平洋战争为背景,进入教科书的“军国美谈” 节 教科书中《特别攻击队》的“九军神”与一名俘虏的故事 第二节 “军”的塑造 第三节 “九军神”与一个俘虏 第四节 空中的“军神”——加藤建夫的“反面影响” 第七章 战后日本右翼对“军国美谈文学”的所谓“研究” 节 战后日本右翼学者对教科书中“军国美谈文学”的辩护与“研究” 第二节 战后日本“军国美谈文学”的变种与复活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日本教科书中的“军国美谈文学”研究(1894-1945)》: 早在17世纪初,日本大阪市出现了早的报纸雏形——“瓦版”。瓦版出自民间,是一种以黏土烧制成版后印刷的读物,类似于报纸,属于非法出版物,可能是由一些香火道人或游方术士之类的人所为。瓦版是不定期出版发行的单页印刷品,特点是图文并茂,主要刊载地震、火灾、仇杀等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以街头叫卖方式发行,很像发传单的形式,所以又被称为“读卖瓦版”。日本现今三大报纸之一的“读卖新闻”,据说其名的由来就与“瓦版”的叫卖方式有关。据日本有关学者的考证,现存日本早的瓦版是一份记载了1615年“大阪安部合战之图”的瓦版。该份瓦版主要是图,配有简略的文字说明,较为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江户幕府的创始人德川家康终打败丰臣秀赖的大阪夏季攻防的战斗场面。①17世纪80至90年代,瓦版得到进一步发展,德川幕府所在的江户城开始出现这一类印刷品。进入18世纪80年代后,瓦版在江户极为盛行。瓦版在日本民间延续了300多年,直到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后近代报纸的出现,它才退出历史舞台。②1862年,《官版·巴达维亚新闻》公开发行,这是日本早公开发行的官方报纸。它的前身是《荷兰传闻书》。《荷兰传闻书》是在日本锁国时期,长崎出岛荷兰商馆将收集来日通商的各国商船所带来的消息整理而成的一份“报告书”,每年上呈幕府一次,由幕府官办的翻译机构“洋书调所”译成日文,以便幕府掌握有关世界各国的情况。它原本属于日本德川幕府的绝密文件,但在锁国政策失败后,迫于压力,幕府放宽了《荷兰传闻书》的阅览范围,同时,荷兰当局也担心《荷兰传闻书》会影响国际关系,不再向幕府提供《荷兰传闻书》,改成机关报Javasche Courent(周刊),直接向荷兰东印度总督府呈送。但是,当时的幕府还是必须依赖这一渠道获得情报,于是责令洋书调所将J avasche Courent译成日文,并在发行时冠以“官版”字样,更名为《官版·巴达维亚新闻》。《官版·巴达维亚新闻》由日本早的洋书商人万屋兵四郎发行,先后共发行了23卷。后来,在《官版·巴达维亚新闻》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官版·海外新闻》和《官版·海外新闻别集》,前者发行了9卷,后者发行了上、中、下3卷。这时期的官版报纸一般采取木版手工印刷,有的甚至采用手抄形式,装订形同线装书,分卷出版,出版周期均为不定期,发行量极少。① “明治维新”后,近代日本的报业进发展时期。1871年,《横滨每日新闻》的创刊标志着日本近代报纸登上了历史舞台。②此后,日本报业在激荡的政治变迁中不断地向前发展,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以<东京日日新闻》(《每日新闻》的前身)、<东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五家全国性的大报为龙头的报业格局。③其中,《东京日日新闻》、《东京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以历史悠久、发行量大、发行范围广等优势,在日本新闻舆论界握有强大的话语权,在舆论导向的、政治环境的营造等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④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认识到“必须卓有成效地利用报刊新闻的宣传鼓动机能”⑤,“在全体国民面前造成一种改造的大势”⑥,从而将报界纳入到国家控制管理下,成为完全依附于日本军国主义的“恶魔的吹鼓手和辩护士”⑦。“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报纸因其强大的宣传和教化功能而被纳入到日本国家战时体制之中,加紧进行报纸整顿合并和机构改革,很快实现了由准战时到战时的过渡,成为国民精神总动员的工具,终走上了化的道路。为了顺应战时形势,配合日本军部的侵略行为,从1938年至1941年12月,报界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合并。1934年日本共有报刊11690家,到1940年末减至8124家,至1941年4月则仅剩5190家。⑧而且,与此同时,各报社在编辑部内设立了编辑指导会议和报道审查课,加强编辑权限,监督报道的新闻内容,以免出现与军国利益不符的报道言论,使报道内容完全军国主义化了。 …… |
| 序言 | |
读到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的是,在任何一个旨在动员全民参与战争的社会中,对“美”和“崇高”的定义权是何等重要。这本书聚焦于教科书这一“第一文本”,这无疑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种细腻的、非宏大叙事的分析,去考察那些构成“美谈”的具体元素——比如对天皇的绝对忠诚、对战友的无私奉献、对死亡的泰然接受——这些情感是如何被分解成易于理解和模仿的文学模块,植入到儿童的心智中。我更关心的是,这种美学建构对日本社会内部的道德结构产生了何种深远影响?是否也压制了其他不同的、非军事化的价值观念?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解读和运用这些“美谈”的侧面记录,那将使整部作品更具现场感和说服力,不再停留在对文本的平面解读上。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非常引人注目,它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1894年到1945年,以及一个敏感的主题——日本教科书中的“军国美谈文学”。作为一个对近代史和教育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感到非常好奇。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日本是如何通过教科书这个最基础的教育载体,构建和传播一种以军国主义为核心的叙事美学。这种研究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更是对社会意识形态构建过程的细致考察。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否能提供丰富的史料和具体的文本案例,用以佐证“美谈”是如何被精心编织,如何将战争和牺牲浪漫化,从而实现对国民思想的潜移默化。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揭示了文化宣传机器在塑造民族精神中的巨大能量,以及这种精神是如何最终导向历史悲剧的。我希望看到作者能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剥开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叙事外衣,还原出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评分初次接触到这本书的标题,我就被其强烈的历史感和批判性所吸引。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的集体心理和行为模式,探究其教育体系的底层逻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军国美谈文学”这个提法本身就极具张力,它暗示了一种将暴力、牺牲和爱国主义包装成动人故事的艺术。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种跨学科的视角,不仅仅是文学批评,或许还涉及到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甚至是符号学。作者是否能够梳理出这些“美谈”在不同时间段(比如甲午战争后、日俄战争后、以及全面侵华战争期间)的具体演变和侧重点差异?这种细致的梳理,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日本社会在不同历史节点的意识形态需求。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生动的、过去鲜为人知的教科书节选或教学案例,让读者得以亲身感受那种被精心灌输的“美”与“崇高”,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沉重。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承诺了一次对历史深层的挖掘,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去审视宣传机器的运作机制。我个人对“文学”如何服务于政治权力有很深的探究欲望。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它应该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哪些故事是“美谈”,更重要的是阐释了这些故事如何被“制度化”并成为一代又一代日本学童的集体记忆。例如,作者是否探讨了这些叙事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回响,以及它们如何与官方历史叙事形成互文关系?我期待看到一个清晰的脉络,展示这种美学如何从精英阶层的 ideation 转化为普及大众的“常识”。如果作者能够对比分析战前、战中、战后的不同版本教科书,展示意识形态的细微挪移和策略调整,那将是极具学术价值的。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把解剖集体心智的锋利手术刀。
评分作为一名关注国家叙事建构的读者,我对这本书的兴趣点在于其对“美化”过程的解构能力。历史常常被后人简单概括为“邪恶”或“正义”,但真正令人恐惧的是,当邪恶的行径被包裹在极度“美化”的语言和故事之中时,它所爆发出的巨大感染力。“军国美谈”正是这种包装的典型案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来揭示这种美学是如何规避或消解战争的真实痛苦和道德困境的。作者是否深入探讨了“自我牺牲”这种叙事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的具体含义,以及它如何成为一种强制性的道德标尺?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谴责,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考古,展示在那个特定历史阶段,一个国家是如何系统性地、以“文学”的名义,为即将到来的毁灭性冲突铺设了最华丽也最危险的红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