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党思想理论发展史(上下卷)—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庆祝建党90周年重点图书
定价:110.00元
作者:张启华,张树军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0100997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1.90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编
章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传播
二、早期中国党人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三、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与曲折
四、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五、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规律
一、中国党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认识
二、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规律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一、中国党的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分析观的形成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第四章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
一、“城市中心论”对中国党的影响
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确立
三、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
四、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思想
五、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战略思想
第五章 统一战线思想
一、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思想
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和政策策略
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思想和政策
第六章 武装斗争思想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二、中国党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三、人民军队的建设思想
四、人民战争的思想
五、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第七章 党的建设思想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的工程
二、党的思想建设
三、党的组织建设
四、党的作风建设
五、党的领导思想
第八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新民主主义政权思想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
四、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
第二编
第九章 建立新中国的理论准备
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思想
二、人民民主理论的提出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任务
四、五种经济成分理论
第十章 民主政治建设的政策理论
一、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五四宪法”的宪政思想
三、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思想
四、民族区域自治理论
五、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点
六、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初步调整
第十一章 经济建设的理论和方针政策
一、“四面八方”政策
二、从工业化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四、工业化的方针政策
五、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六、“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
第十二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理论
一、中央对新民主主义过渡问题的初思考
二、“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思想
三、中央和毛的新认识
四、农业合作化的理论和政策
五、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六、中国党人的理论创造
第十三章 破旧立新的文化思想
……
第三编
第四编
第五编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著作,初读之下,便觉其厚重与严谨扑面而来,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缓缓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我特意去翻阅了其他一些相关领域的经典,试图寻找一个参照系,却发现它们大多聚焦于某个特定时期或理论分支的深入剖析,而这部作品的广度与深度,着实令人赞叹。它没有急于给出某个结论性的判断,而是以一种近乎编年史的细致,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将那些看似零散的思潮、重要的文献和关键的历史事件,巧妙地编织在一起。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那些关于思想演进的论述,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一步都踏实有力,视野也随之开阔。特别是对于那些早期思想的源头追溯,作者的处理显得尤为审慎和尊重,没有用后世的眼光去简单评判,而是努力还原当时的语境与困境,这一点非常难得,也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学术价值。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叙事结构有较高要求的人,很多宏大叙事往往容易陷入空泛和口号化的陷阱,但这部作品在处理“宏大”与“微观”的平衡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有对国家层面指导思想的梳理,更有对底层逻辑和具体实践案例的关注。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一阶段思想在基层教育或文化领域如何被具体化、本土化改造的描述,视角转换得非常自然流畅。这种由顶层设计到毛细血管层面的渗透和反馈,让整个思想史的叙述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真正扎根于社会肌理的生命体。阅读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在面对新思想时的探索、接受、质疑与改造的复杂心路历程。这种多层次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使得“发展史”这三个字真正落到了实处,而非仅仅是成果的罗列。
评分说实话,当我打开这套书时,内心是抱着一种审慎甚至略带敬畏的态度。毕竟,要系统梳理一个大国百年间思想理论的流变,其难度不亚于在迷雾中辨识灯塔的航向。然而,作者群的笔触却展现出一种罕见的穿透力,他们似乎掌握了一种独特的“透视镜”,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哪些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哪些又是特定人物基于深刻洞察所提出的创新性见解。我注意到书中对于理论的阐述,并非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堆砌,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实践需求,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共振”描写得淋漓尽致。比如,在论及某一重大理论突破时,作者会细致地铺陈前因后果,甚至会引用当时学界和政界内部的争鸣记录,使得整个理论的诞生过程鲜活立体,充满了张力。读完某一章节,我常常会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辨大会,对“为什么是这个理论,而不是别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坦白讲,我并非专业研究党史的学者,但正是因为这部书的清晰结构和详实内容,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够相对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它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兼具了一定的可读性,没有过多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使面对复杂的哲学思辨,也能通过精妙的比喻或恰当的例证来加以阐释。特别是对于不同学派之间观点的交锋与融合,描述得条理分明,犹如一场精彩的棋局对弈,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下一步的走法。这种将深奥理论通俗化的能力,实属不易,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普通读者通往专业知识殿堂的桥梁。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细节的考据需求,又能为普通读者提供清晰、深刻历史认知的重量级参考书。
评分与其他一些侧重于意识形态宣传的读物相比,这部作品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内在的史学精神。它没有回避历史中的曲折与彷徨,反而将这些“弯路”或“阵痛”视为思想淬炼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发现,作者在描述一些争议性的理论转折点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与客观,他们更倾向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分析,是什么样的客观条件驱使了理论的迭代更新,而不是简单地将功过归咎于某几个人。这种尊重历史逻辑的叙事,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保持一种批判性的思考,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既定的结论。这种对“过程”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结果”的描摹,这对于理解任何一个复杂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成熟,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提供了一个审视历史的工具,而非仅仅是一份历史的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