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台湾“公民投票”考论
: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张莉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801955371
字数:
页码:24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这部论著以历史学的方法为本位,结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台湾各阶段“公投”方案进行不同学术层面的分析与比较,从而更加全面深刻地解读这些方案的“”内涵,论证其历史延续性和变异性,使台湾“公投”史的研究逾出陈述史学的框架,进入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路径,在研究理论与方法上别开新面,因而颇具理论创新的特色。
通观这部论著的总体思路,按照历史学的学理规范,以时序为基本线索,安排主体论述框架,形成清晰的纵向思路。各章体现了台湾“公投”史演变的主要阶段,再现了真实的历史过程。同时,对各章的节、目设计,则依据该章的具体内容,为突出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特色,做出了不同的层次安排,从而形成多元的横向思路。在章“绪论”中,对台湾“公投”进行解题,厘清“公投”和岛内现实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第二章,运用法学的理论,论证台湾“公投”的法理定位,揭示其缺少合理和正当的法理基础。之后,分阶段论述台湾“公投”的历史进程,共安排四章,成为全文的主体。而且论述重点放在对执政以后对“公投”的“立法”及实践的考察与评析,旨在突出现阶段朝野政党在“公投”上的政治豪赌和冒险,并专章分析了“公投”对岛内社会发展、民众福祉及两岸关系所造成的严重危害。这样,纵向论述线索相当明晰,横向论述层次各有变化和特点,既体现了台湾“公投”的阶段性演变历程,又对不同阶段的“公投”理念和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性的学理分析,体现了不同学科的论述逻辑,从而达到历史进程和论述逻辑的结合与统一。
章 绪论:民主的异化
推行“公民投票”的言论于1946年即在台湾出现,早期的“公投”思想由“”派人士所发起。成立后,“公投”成了推动“”及获得对台湾民众主导权的政治工具。近年来,推动“公投”的步伐日益加快,2003年11月27日,台湾“立法院”三读通过了所谓“公民投票法”,2004.年3月20日,台湾举行了与“总统”选举同步的次“全民公投”,参与投票的人数达到。740多万。至此,这个由“”人士所发起、由全力推动的“公民投票”正式登上了台湾政坛。
一、公民投票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公民投票制度源自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其前身是早在罗马举行的贫民以投票方式废除和制定法律。至公元12世纪及13世纪,瑞士各邦开始采用公民投票方式来行使民众对政治的直接参与权,并由此而扩散至欧洲大陆,甚至美洲和亚洲。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公民投票在许多国家已经被视为直接民主的具体体现,并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英文的公民投票plebiscite一词来自拉丁文plebiscitHm,其字面意义是公民表决,即指一国公民针对全国相关之政策事务或特定问题,举行全体公民直接投票,以赞成或反对来进行表态,从而决定之施政措施或限制之特定行为。公民投票之适用范围通常包括国家定位、宪政改革及重大公共政策的决定。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扎实”的,没有任何浮夸的辞藻来修饰其内容,完全是靠内容的重量和逻辑的严密性来支撑。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关键术语时的谨慎态度,他似乎总是在反复确认,确保读者理解的是经过审慎定义的、在特定语境下具有精确含义的概念。这对于理解复杂的政治学和社会学议题至关重要。我感觉作者在写作时,心中始终有一杆衡量的标尺,既不偏向理论的空泛,也不沉溺于事实的碎片化。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使得这本书既有学术研究的深度,又具备一定的可读性。对于那些寻求可靠、深入、不带明显预设立场的参考资料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仔细研读。它不是那种读完可以轻松搁置的书,它会留在你的书架上,并在你需要回溯思考时,提供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吸引人,封面的排版和色彩搭配透露着一种严肃又不失现代感的氛围。初次翻阅时,我立刻被它清晰的逻辑结构所吸引。作者在开篇部分对核心概念的界定非常到位,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主题。特别是对相关历史背景的梳理,详略得当,既没有陷入冗长的史料堆砌,又准确地勾勒出了事件发展的脉络。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对研究对象的理解是极其深刻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有坚实的基础支撑。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不同观点之间张力的细致剖析,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最终的盖棺定论,而是更倾向于展现复杂性,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方式,对于一个希望深入了解某一复杂议题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次思维的引导之旅,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和检验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坦率地说,一开始让我有些不适应,因为它非常注重细节的考证,有些段落的语言组织偏向于严谨的学术报告体,信息密度非常高。但坚持读下去后,我发现这种“不加修饰”的表达恰恰体现了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对事实的尊重。它不像通俗读物那样追求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是脚踏实地,将一系列事实、数据和分析紧密地编织在一起。我发现自己时不时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来更好地理解某些专业术语或引用的案例,但这反而加深了我对这个议题的认识广度。整本书的论证链条非常紧密,前后呼应得非常好,几乎找不到逻辑上的明显漏洞。对于那些对研究方法和实证分析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极好的范本。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如何以一种严谨、审慎的态度去对待复杂社会现象的分析工作。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避开了以往许多研究中常常陷入的某种固定的意识形态框架,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于社会学田野调查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角度。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和争议性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平衡。他没有采取那种一概而论、简单褒贬的态度,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实践层面,考察了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在这一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采取的策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些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参与者们所面临的真实困境与抉择。这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抽象的理论分析,变得鲜活和具体起来。我个人觉得,作者对“过程”的关注度,远超出了对“结果”的简单评判,这种对动态演变的把握能力,是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它让我们看到,任何重大的社会变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直线发展,而是充满了试错、调整与博弈的复杂过程。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侧重于某一特定的理论模型解读,但实际上,它提供了一个更为宏观的图景,将议题置于更广阔的政治哲学和社会变迁的背景下来审视。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比较案例,这些跨区域的参照,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土壤中,类似的概念是如何被诠释和实践的。文字的风格是沉稳有力的,读起来虽然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在构建论述时,非常擅长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手法,将看似遥远的概念拉近到读者的认知范围之内。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部知识的百科全书式导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工具箱,而非仅仅是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