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首席官标杆:打造中国公司精英团队[按需印刷]|817222 |
| 图书定价: | 28元 |
| 图书作者: | 田茂永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06/1/1 0:00:00 |
| ISBN号: | 7111179250 |
| 开本: | 16 |
| 页数: | 157 |
| 版次: | 1-1 |
| 作者简介 |
| 田茂永,国内知名商业评论家,先后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企和上市公司的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等领域深耕十余年,对国内工商业运营管理、成长型企业战略、职业经理人以及公司政治等问题有深入研究。.北京大学企业绩效管理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历任国内最大的商业管理杂志《IT经理世界》研究部主任、新闻评论部主任,现任《首席财务官》杂志出版人兼社长,著有《从成长到优秀——走向世界级管理的5+1决策链》、《阿Q新传之职场百宝囊》等著作。... |
| 内容简介 |
| 分权之痛——体制困境下的本土CEO进化之路 授权之惑——本土COO何时走出“副手阴影”? 监权建道——本土CFO如何平衡管理层利益和股东利益? 晋权之术——本土CI0进入管理核心的必由之路 无权之艰——本土CTO还在萌芽中 危权之窘——本土CMO何时告别“后知后觉”?.. 强权之弱——本土CKO能否批量制造“诸葛亮”? 目前中国最流行的组织结构往往参照美国企业董事会体制下的CEO负责制。 然而,古老的东方智慧也可以给这种完全西方的“舶来品”一点有意义的本土化启示。 “为政如北辰”,CEO、COO、CFO、CTO、CIO、CMO、CKO恰好形成了一个七星团队,塑造出中国公司的精英阶层。... |
| 目录 |
自序 为政如北辰 第1章 打造七星团队./1 群星看点 分权之痛——体制困境下的本土CEO进化之路/4 群星看点 授权之惑——本土COO何时走出“副手阴影”/5 群星看点 监权之道——本土CFO如何平衡管理层利益和股东利益/6 群星看点 晋权之术——本土CIO进入管理核心的必由之路/7 群星看点 无权之艰——本土CTO还在萌芽中/8 群星看点 危权之窘——本土CMO何时告别”后知后觉”/9 群星看点 强权之弱——本土CKO能否批量制造“诸葛亮”/10 第2章 大象无形 中国CEO典范——唐骏/13 为全球和全国首富打工/13 野路子的商业奇才/14 微软十年/18 点石成金/21 唐骏如是说(二篇)/24 先做管理 后做领导/24 简单+勤奋:战略+执行力/26 唐骏简历/27 中国CEO典范之关键词:影响/27 群星看点 中外CEO的核心差距/31 小解CEO/33 第3章 行者无疆 中国COO典范——杨绵绵/35 我没有站在背后/35 二把手的价值/35 战略是执行出来的/36 执行并不简单/39 杨绵绵如是说/41 共生共赢——海尔在全球化时代的生存哲学/41 与用户共赢是根本/41 与客户共赢是手段/42 与对手共赢是趋势/42 杨绵绵简历/43 中国COO典范之关键词:执行/43 群星看点 中外COO的核心差距/45 小解COO/45 第4章 资本的守夜人 中国CFO典范——韩颖/47 像格林斯潘一样思考/47 一个成长型企业的财务重构/48 让中国认识CFO/51 风雨一肩挑/54 韩颖如是说/56 财务计划的组织、制定和评估/56 韩颖简历/60 中国CFO典范之关键词:诚信/61 焦点分析一流的CFO在做什么/62 群星看点 中外CFO的核心差距/64 小解CFO/65 第5章 信息就是企业 中国CIO典范——王泉庚/67 方法比事情本身更重要——CIO的新定义/67 沟通(Communication)第一/68 集成(Integration)第二/69 组织(Organization)第三/71 王泉庚如是说(二篇)/72 我的CIO实践/72 信息化战略助力企业转型/76 王泉庚简历/80 焦点分析从CIO看中国IT的价值/81 中国CIO典范之关键词:变革/82 群星看点 中外CIO的核心差距/84 小解CIO../88 第6章 技术改变命运中国CTO典范——李一男/91 让中国研发看到希望/91 天才与偏执的绝配/92 研发与市场的平衡/97 技术派的市场经/99 李一男如是说/102 港湾网络的技术方向/102 纵论市场、技术和管理/103 李一男简历/103 中国CTO典范之关键词:市场/104 群星看点 中外CTO的核心差距/106 小解CTO/106 第7章 舌辩天下 土洋两大CMO——俞尧昌Vs张醒生/109 本土营销人的奇迹/109 全国名气最大的副总/110 家电业营销高手/111 来自生命底部的反弹/113 格兰仕造就了他/115 俞尧昌如是说/117 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117 俞尧昌简历/119 公益营销第一人/119 塑造企业级公益活动的典范/120 中国第一个CMO/123 张醒生如是说/127 企业“社会公民”论/127 张醒生简历/129 中国CMO典范之关键词:曝光/130 群星看点 中外CMO的核心差距/132 小解CMO/133 第8章 知行合一 中国CKO典范——张后启/135 从咨询顾问到CKO——把共享进行到底/135 点化联想的知识共享/136 一个人的战争/139 张后启如是说/143 走近知识管理/143 张后启简历/146 中国CKO典范之关键词:共享/146 业界观点 首席知识官怎么当/148 群星看点 中外CKO的核心差距/151 小解CKO/152 第9章 太阳照常落下/153 流程接班激情/154 从集权到分权的必由之路/155 太阳最终要落下.../156 |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跟一位经验丰富到近乎有些刻薄的导师进行了一场密集的、不容打盹的对话。它不像有些畅销书那样,试图用华丽的辞藻来包装平庸的观点,而是直截了当,甚至有些尖锐地指出了当前许多公司在“精英培养”上犯下的致命错误。作者对于人才选拔标准的界定,可以说是“铁面无私”——他强调的不是学历或者以往的资历,而是那种在压力下展现出的“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组织目标超越个人利益的忠诚度”。这种对“真英雄”的刻画,是许多鼓吹“人人都是潜力股”的书籍所回避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于“精英人才流失”问题的分析,细致入微,它没有简单归咎于薪酬待遇,而是深入剖析了权力结构的不透明、晋升路径的模糊,甚至是对“功劳分配”的微妙偏差。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使得书中的所有建议都显得饱满而真实,充满了生活的质感,让人读起来既感到被鞭策,又有一种被理解的共鸣,因为它确实触及了高层管理者在维护团队稳定时最头疼的那些灰色地带。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册,光是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知识分量,封面设计得非常简洁大气,那种低调的专业感扑面而来,让人立刻意识到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商业鸡汤,而是真正下了功夫、有真材实料的内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对企业管理核心痛点的精准把握,他没有过多纠结于那些已经被说烂了的理论模型,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直接指向那些在实际航行中会让人触礁的暗礁。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在做笔记,不是因为生涩难懂,而是因为作者提供的每一个分析框架、每一个案例提炼都如同精准的手术刀,直插问题的本质。特别是关于团队架构和人才梯队建设的部分,作者提出的“责任矩阵重构法”我个人觉得非常具有实操价值,它不是空喊口号让你去“赋能”,而是给出了一套清晰的、可执行的流程,告诉你如何科学地界定权责边界,避免内部资源的互相消耗。对于那些正处于快速扩张期、内部管理开始出现摩擦的企业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定心丸”,它教会的不是如何快速成功,而是如何稳健地、可持续地构建一个有战斗力的核心中坚力量。那种务实到骨子里的风格,让人读完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踏实感,觉得手里的管理难题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参照的、可信赖的“工具箱”。
评分坦白说,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市面上的“精英团队”主题书籍实在太多了,大多是东拼西凑的成功学故事,读起来感觉味同嚼蜡。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它的叙述逻辑极其严谨,仿佛在构建一座宏伟的知识大厦,地基打得极其牢固,每一层的论述都建立在前一层坚实的基础上,这使得整个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但又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探讨企业文化与执行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时所采用的视角,他没有将文化视为抽象的标语,而是将其解构为一系列具体的、可量化的“决策偏好”和“沟通习惯”。这种将“软性管理”转化为“硬核流程”的思维转变,对我们这种传统行业出身的管理团队来说,是极具启发性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引用国际案例时所保持的审慎态度,他从不盲目推崇西方的模式,而是总能穿透表象,提炼出那些具有普适性的管理哲学,然后巧妙地与中国特定的人文环境和市场特性进行对接,这种“放眼世界、脚踏实地”的平衡感,使得这本书的指导性极强,避免了空谈的风险。读完后,我立刻组织了部门领导层进行了一次内部研讨会,围绕书中提出的“核心能力识别模型”展开了深入讨论,效果立竿见影。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透露出一种冷静的、专注于内容的专业气质,没有花哨的图表或者夸张的字体,让人能够心无旁骛地沉浸在文字构建的知识体系中。我关注的是书中关于“中层管理者赋能”的那几个章节,这通常是许多企业在从初创向成熟过渡时效率断崖出现的主要原因——高层目标难以有效传导,基层执行力跟不上。作者在这里引入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能级匹配校验系统”,它不仅仅是评估员工是否胜任当前岗位,更重要的是预测他们在下一阶段可能遇到的瓶颈和阻力。我发现,很多我们过去凭感觉或经验来做的人事调动和重点培养对象选择,在这套系统面前,都显现出明显的逻辑漏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去情绪化”的评估视角,让管理者可以依据一套相对客观的标准来审视自己的团队,从而减少了因个人偏好或短期利益而做出的错误决策。这种强调结构优化而非简单人力堆砌的思路,对于追求效率和成本控制的现代企业而言,是极其宝贵的战略指南。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稍高,它要求读者不仅仅是一个执行者,更需要具备一定的战略思考能力,否则很难完全消化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即套用、立马见效的速成手册,而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常翻常新的管理字典。尤其是作者在论述“战略清晰度对团队凝聚力的影响”时所采用的案例对比,非常犀利——一边是目标模糊、内部摩擦不断的队伍,另一边是目标如磐石般坚定、执行力强悍的团队,两者在管理投入上的差距并不巨大,但结果却天壤之别。这让我深刻理解到,“目标对齐”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通过极其精细化的沟通机制和考核体系来持续保障的动态过程。这本书让我反思了过去我们对“精英”二字的定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精英团队不仅仅是聚集了一批聪明人,而是构建了一个高效的协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关键节点的产出都能最大化地服务于企业的核心使命。它为我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自上而下的、用于重塑团队基因的思考模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