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当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定价:47.50元
作者:薛文忠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681296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怎样将武术这一的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我国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是摆在当今各个高校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将会以当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武术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并指出其原因,从学校、学生以及国家等多个视角提出改进的意见及措施。笔者希望通过《当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能够为改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提供有益借鉴。
目录
作者介绍
薛文忠,男, 1968年7月24日出生,籍贯海南,教育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体育学院竞赛训练处副处长、体育健康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武术散打理论与实践,运动能力测评。
1992年毕业于海南师范大学体育系,1994年在广州体育学院工作。曾多次参加世界散打比赛裁判工作,主持广东省散打比赛及公安散打比赛的裁判工作。多次被邀请到各地讲学,2009年被指派代表中国教练到孟加拉国从事散打训练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
现已完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广东省体育局软科学研究课题,等省部委级课题12个;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等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1篇;主编了全民健身指导书《体育与健康教程》,等4部著作。
文摘
序言
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严谨的实证研究基础和极强的操作指导性。它不是那种空谈理论、缺乏落地的文集,而是字斟句酌地描摹了一个从招生标准制定到毕业后职业发展路径的完整闭环。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跨文化传播能力”的章节,作者引用了多个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海外推广中国武术时,如何有效地规避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这部分内容对于那些希望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国际影响力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指南。书中对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也提出了颠覆性的建议,不再单纯依赖定期的比赛成绩或理论考试分数,而是引入了对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和“社会服务贡献度”的量化评估,这无疑是对传统体育教育评价体系的一次有力冲击。整体阅读体验,就像是手握一份经过精密计算的工程图纸,每一步的推进都有据可循,令人信服。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核心精神,那或许是“重塑”。它并没有简单地修补旧有的培养体系,而是勇敢地提出了一套面向未来三十年的全新构建思路。书中所描绘的未来武术人才画像,是掌握了尖端运动康复技术、熟悉数字媒体内容制作,并且具备扎实传统文化底蕴的“新时代武者”。这种视野的广阔性,远超出了我原先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狭隘理解。特别是在探讨如何利用虚拟现实(VR/AR)技术来辅助传统武术教学的章节中,作者展现了惊人的技术敏感度,将高科技与古老技艺的结合描绘得既有可行性又不失浪漫色彩。这种跨越时代的整合能力,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体育教育范畴,成为了一部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的综合性思考录。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深度和行业人士的切身体会。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当前传统体育教育困境的深切忧虑,以及力求破局的迫切心情。其中关于“师资队伍的持续发展与激励机制”的讨论,尤为触动人心。作者尖锐地指出了当前许多武术院校在吸引和留住高水平、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包括校企合作、设立跨学科研究基金在内的一系列非常实际的对策。这些对策的提出,显然是基于对现实操作层面难点的深刻理解,而非空中楼阁式的理论推演。它不仅仅是一本写给教育管理者看的书,更像是写给所有在一线耕耘的武术教师和教练员的一封“行动倡议书”,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让人看完后不禁思考,我们还能为这个领域做出更多吗?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消化这本书中的信息量,因为它涉及的领域非常驳杂,需要不断地停下来进行内化和反思。这本书的行文逻辑是层层递进的,从宏观的国家体育战略背景切入,逐步聚焦到微观的课堂教学设计,最后落脚到对学生个体职业规划的指导上。其中关于“文化自信”如何在体育人才培养中具体体现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作者强调,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首先必须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技艺只是载体,内核依然是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这种将人才培养与国家文化战略深度绑定的论述角度,使得全书的立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再是小打小闹的教学方法探讨,而是关乎民族体育未来竞争力的战略部署。合上书本时,我感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对教育创新方向的清晰把握。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光是书名就让人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与想象。我原本以为,这是一部关于传统武术流派发展脉络的学术梳理,或许会深入探讨太极、形意、八卦等经典拳种的技艺精髓与历史渊源。然而,当真正翻开扉页,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充满前瞻性的教育改革蓝图。作者似乎并未将重心放在对既有套路招式的繁复解读上,而是聚焦于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一个更具生命力和适应性的体育人才培养框架。书里详尽阐述了课程设置的模块化重构,比如如何将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与现代运动科学、心理学训练方法进行深度融合,而非仅仅停留在“强身健体”的表层认知上。特别是关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分析,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再将武术运动员视为单纯的竞技机器,而是试图塑造既精通技艺又具备传播能力、甚至能参与到体育产业运营中的复合型专家。这种视角上的拔高,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专业论述,增添了一层宏大的时代使命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