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八式太极拳学练教(附光盘)
定价:28.00元
作者:胡凯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62533085
字数:
页码:13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八式太极拳学练教》以八式太极拳为主要内容,用中英两种语言成文,为解决武术教学中的语言问题做了很好的尝试。书中包括“武术词汇”、“武术短语”、“教学英语”、“身体姿势”、“桩功”、“八式太极拳”等章节,所忙乱内容都从实用出发,言简意赅,对教者和习者都必有裨益。
目录
章 武术词汇
第二章 武术短语
第三章 教学英语
第四章 身体姿势
一、拳
二、掌
三、勾
四、弓步
五、虚步
第五章 桩功
一、无极桩
二、太极桩
三、开合桩
四、升降桩
第六章 八式太极拳
一、起势
二、郑肱式
三、搂膝拗步
四、野马分鬃
五、云手
六、金鸡独立
七、蹬脚
八、揽雀尾
九、十字手
十、收势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体验中,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对于太极拳哲学思想的融入。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本纯粹的动作手册,它更像是一部结合了传统文化内涵的习练指南。在讲解每一个招式时,作者都会引用一些《道德经》或《易经》中的相关哲理,将“阴阳转化”、“虚实相生”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到每一个开合、进退之中。这种跨学科的阐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习练的层次感。比如,讲到“揽雀尾”时,书中没有直接堆砌招式口诀,而是探讨了如何通过“柔”来达到“刚”的目的,如何在被动中寻找主动的反击时机。这种深层次的探讨,让资深的武术爱好者也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不觉得内容陈旧。排版上,文字与图示的分布也显得十分考究,重点内容用加粗或不同字号突出显示,使得长时间阅读时,视觉疲劳感相对较低,让人愿意沉下心来仔细推敲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深意的文字。
评分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悍。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极富耐心的老拳师,面对面地指导着读者。书中的“教学提示”和“常见误区”小栏目,简直是为自学者量身定制的“防坑指南”。我自己在练习“白鹤亮翅”时,总感觉身体容易前倾,但自己又找不出原因。翻到相应章节,书中明确指出“重心过早移至前脚的后果”,并给出了原地感受重心的微调练习,几番尝试后,果然找到了那种“虚领顶劲,沉肩坠肘”的平衡感。此外,对于不同体能的习练者,作者也给出了相应的调整建议,比如对于关节力量较弱的读者,建议如何通过辅助练习来逐步适应太极拳对柔韧性和稳定性的要求,这种体贴入微的关怀,让这本书的适用范围大大拓宽,不再是少数武术家的“独享秘笈”。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体现了作者对太极拳整体结构有着深刻的理解。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八个式子,而是将这八个基本势态视为一个完整的动态循环,用极具逻辑性的方式将其串联起来。章节之间过渡自然流畅,前一个动作的收势往往是下一个动作的起势的内在准备。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劲力传递”的图示说明,用流线和箭头清晰地描绘了力从脚底、经由腿部、到腰胯、再到手臂的完整路径,这种视觉化的表达方式,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对太极拳的理解从平面上升到了立体,不再是孤立地记忆每一个招式,而是开始理解整套拳架所蕴含的运动哲学和生命力。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和长期实践的宝贵教材。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的太极拳书籍汗牛充栋,很多内容无非是老一套的重复,缺乏创新和系统性。但这本《八式太极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非常科学的训练体系。作者似乎深谙人体运动学原理,对于如何避免练习中的常见错误,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纠正方法。例如,针对很多人容易出现的“含胸驼背”问题,书中专门开辟了一个“身法校正”的单元,列举了近十种自我检查的体位点,并配有反面教材的图片对比,这种直观的对比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再者,对于呼吸法的讲解也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像有些书那样只提“自然呼吸”,而是细分了“开合相配”、“腹式逆式”等不同阶段的呼吸要求,并且结合了桩功的练习来深化对气息的控制,让人感觉整个练习流程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而非零散的动作集合。
评分这本关于八式太极拳的书籍,从装帧设计上就给人一种沉稳厚实的感觉,封面那种水墨晕染的风格,似乎已经预示了内里内容的深度与韵味。我拿到手后,首先被其详尽的图解所吸引。书中的每一个动作分解都极为细致,从起势到收势,每一个细节——比如手型的变化、眼神的导引、乃至重心的转移——都配有清晰的线条图和角度不同的照片,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特别是对“掤、捋、挤、按”这几个核心劲法的阐述,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不仅仅是描述了动作的外部形态,更深入地探讨了劲力的运行轨迹和内在的呼吸配合,甚至还穿插了一些古代拳论的精妙解读,使得读者在练习时,不至于停留在“做样子”的层面,而是能够体会到太极拳“意、气、力”三者合一的精髓。我个人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步法转换的章节,很多传统教材往往一笔带过,但这本书却用近乎解剖学的视角,细致分析了脚底的接触点变化和重心抛锚的过程,让我在练习“野马分鬃”时,终于找到了那种轻灵而不失根基的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