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老清华(民国趣读)
定价:29.80元
作者: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34727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民国趣读”系列丛书之一种。《民国趣读 老清华》是追忆当年老清华的文字集纳,作者皆为民国之大家。
内容提要
冯友兰、潘光旦、陈岱孙、孙锡三、马约翰、费孝通等民国大家讲述百年清华民国年间的课堂趣闻、名师风采、社团活动……片段小文、三言两语,生动鲜活地再现清华校园里那些逝去的过往。咀嚼这些富有特色和活力的文字,彼情彼景历历在目,那段大学里的时光也显得华丽而有光彩。
目录
辑从庚子赔款到清华学堂的建立
章校史杂说
费孝通:阴谋下的人才工厂
唐绍明:革命中风雨清华
徐辅治:来之不易的清华中学(校史)
费孝通:留学费——获得途径(学费)(校史)
冯友兰:和而不同(校史)
潘光旦:重拾国文课(校史)
潘光旦:“和尚”赶“方丈”(校史)
江文汉:外敌的思想入侵(校史)
潘光旦:清华的崇美思想(校史)
安洪溪孙敦恒:清华的“驱吴”斗争(校史)
章元善:封建式出洋(校史)
王造时:国学的回归(校史)
张寿崇:那桐题匾清华园(校史)
陈岱孙:清华新体制(校史)
第二章校长,百年清华的重要奠基者
潘光旦:早期的清华校长
潘光旦:我对周校长的印象(校长)
陈中凡:我是校长我说了算(校长)
陈中凡:罗家伦的强者哲学(校长)
陈中凡:罗家伦眼中的日耳曼精神(校长)
陈中凡:强大的哲学(校长)
陈中凡:的闹剧(校长)
陈中凡:我们不要你了(校长)
章元善尚传道:和蔼的校长(校长)
章元善尚传道:视金钱如粪土能有几人(校长)
冯友兰: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校长)
唐绍明:留美教育奠基人(校长)
章元善尚传道:“洋翰林”周诒春(校长)
徐辅治:了不起的周诒春(校长)
孙锡三:功济后世---周诒春(校长)
章元善尚传道:创办北京图书馆(校长)
章元善尚传道:不图名而名自至的周诒春(校长)
章元善尚传道:被逼离校(校长)
孙锡三:任劳任怨的周校长(校长)
徐辅治:小房子里住着大学问(校长)
徐辅治:有知识有远见的周诒春(校长)
王思立宋士英唐宝心:零化缘建校(校长)
梅祖彦:大楼与大师(校长)
沈刚如:清华之船(校长)
韩咏华:没人愿意倒梅(霉)校长
韩咏华:梅贻琦公私分明(校长)
陈岱孙:梅贻琦与联大体制(校长)
韩咏华:巡夜的校长(校长)
王思立宋士英唐宝心:爱护青年人(校长)
第三章漫谈清华的校风与制度
冯友兰:教授治校(制度)
潘光旦:清华的值钱处(制度)
潘光旦:清华学制(制度)
霍启芳:创造力的消逝(校风)
潘光旦:清华的成绩计分制(制度)
潘光旦:清华的“自由教育”(校风)
冯友兰:纪律严明的军式清华(制度)
潘光旦:清华初期的教学风格(校风)
王思立宋士英唐宝心:师生·朋友(校风)
王思立宋士英唐宝心:清华学制到中学(制度)
潘光旦:清华的通才教育(制度)
附:清华历任校长与就职演说词
百年清华历任校长
梅贻琦:就职演说
第二辑老清华的读书生活拾零
章投考清华大学
潘光旦:清华早的关系学员
冯友兰:清华的转变
费孝通:清华“加工厂”(生员)
王道立:虚无的年龄限制(招生条件)
王道立:复试与假辫(生员)
潘光旦:校园内的特殊阶层(生源)
胡鉴:数学零分入清华的吴晗(生源)
潘光旦:革命年代别样生源(生员)
王佐良:良铮的诗风(生源)
第二章清华的课程与学习
潘光旦:一条腿能否出洋(学习生活)
潘光旦:清华课程与课堂生活(课程学习)
潘光旦:出洋的审判(学习课程)
潘光旦:清华的音乐(学习课程)
张岱年:我愿意接受教育但要看是谁教育我(课程学习)
王造时: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课程)
潘光旦:出洋前夕的演习(课程学习)
第三章 回想当年的学生生活
潘光旦:我们吃的不是饭是道德(吃)
潘光旦:制度下的生活和“斋务主任”(生活)
吴季松:清华时代的吴恩裕(学生)
潘光旦:令人心怡的学习环境(校舍)
胡鉴:特殊照顾的对象(校内)
章元善尚传道:体育馆(校舍)
潘光旦:清华“识字班”(服务者)
唐绍明:浓浓的清华情(清华工人)
王道立:“负责”的校医(校医)
潘光旦:传道的校医(校医)
姚秀彦:南院的女生(生活)
第四章 清华学生的校园活动与刊物
张仲碧:静斋的壁报(校内)
潘光旦:我们是这样练习口才的(校内活动)
潘光旦:舞蹈中的两(校内活动)
王造时:清华学生的智力发展(校内活动)
潘光旦:清华学生“评议会”(校内社团)
潘光旦:交钱的刊物(校内刊物)
潘光旦:⊥社(校内社团)
李埏:互为师生的“十一学会”(校内活动)
郭道晖孙敦恒:清华园学生自治(校内活动)
郭道晖孙敦恒:孔教会(校内活动)
潘光旦:三分钟信仰(校内活动)
潘光旦:清华刊物(校内刊物)
潘光旦:娱乐——话剧(校内活动)
潘光旦:娱乐——电影(校内活动)
潘光旦:基督教在清华(校内活动)
潘光旦:“孔教会”(校内活动)
马约翰:强迫锻炼(校内活动)
马约翰:清华足球队(校内活动)
叶方恬:联大的壁报(校内活动)
叶方恬:教授们的“智慧之光”(校内活动)
叶方恬:积极献血(校内生活)
叶方恬:自由的空气(校风)
第五章留学生活剪影
潘光旦:不想再去美国(留学生活)
潘光旦:出洋热
章元善:热情的绮龟佳人
唐绍明:甄别入校
梅贻宝:要留美,先学游泳
梅贻宝:热情的犹太书商
梅贻宝:带礼服的会议
潘光旦:闲适的留学生活
潘光旦:留美学生中的兄弟会
费孝通:留学与科举
费孝通:留学制度的完善
费孝通:严格的英国太太
费孝通:我的生命都用来学习了
费孝通:独特的教学方式
费孝通:颇具喜感的考试
张邦永:战争杂忆——一个女子的爱国情
附: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说词
曹云祥:1924年秋季开学式上的讲话
曹云祥:1925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梅贻琦:1932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第三辑老清华的名人与课堂趣事
章 清华名人
王道立:胡敦复——分级受学制
李任夫:清华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教员)
李任夫:梁启超演讲——《知命与努力》(教员)
李任夫:乐观主义者——梁启超(教员)
李任夫:梁启超谈——个人政治思想转变(教员)
罗哲文:严格的梁思成(教员)
罗哲文:梁思成的遗憾(教员)
赵俪生:风趣的张申府先生(教员)
王道立:下的黑幕(教员)
马约翰:踢球不许打架(教授)
许宝骙:“患难见真情”(教员)
周士观:勤思是成功的步(教员)
翁文灏:必须联苏(教员)
孙敦恒:爱国的张申府教授之一(名人)
安洪溪孙敦恒:张子高论科教的意义(名人)
孙敦恒:爱国的张申府教授之二(名人)
孙玉蓉:俞平伯与陈寅恪(名人)
唐纪明:刘仙洲的教学作风(名人)
安洪溪孙敦恒:张子高抵制日货(名人)
卜保怡:吴宓的三个“28年”(名人)
卜保怡:漫谈式教学(名人)
卜保怡:对《红楼梦》情有独钟的吴宓(名人)
彭国涛:引人入胜的课堂(名人)
彭国涛:德艺双馨(名人)
周传儒:卖字维持松坡图书馆(名人)
杨鸿激:梁启超的爱好(名人)
陈康定:情定杨步伟(名人)
陈康定:清华“四大导师”之一(名人)
陈孝全:耕耘清华园(名人)
汤杰:朱自清与清华图书馆(名人)
闻黎明:朱自清与闻一多(名人)
闻黎明:呕心沥血编成《闻一多全集》(名人)
易菲淑:闻一多与话剧(名人)
易菲淑:沈从文夜市寻宝(名人)
李德仁:哲学界人(名人)
李德仁:逻辑很好玩(名人)
陈康定:“没有一句褒语”的赵元任(名人)
王力:“干不了,谢谢!”(名人)
卜保怡:外文系培养目标(名人)
安洪溪孙敦恒:张子高的教学(名人)
马约翰:不能做“东亚病夫”(教授)
陈芳:战火中的数学家——闵嗣鹤(名人)
邓稼先:邓以蛰两离清华(名人)
史说:美国两大军校(教员)
费孝通:爱面子的导师
王国维的辫子(名人)
孙敦恒:王国维进城(名人)
孙敦恒:吴宓的罗曼史(名人)
孙敦恒:吴宓延请四大导师(名人)
孙敦恒:吴宓知人善任(名人)
孙敦恒:王国维请旨任教(名人)
千家驹:的观点,严肃的讲学(教员)
吴泽霖:梅先生三件事(教授)
李埏:陈寅恪的“四不讲”(名人)
钱穆:冯友兰的请教(名人)
钱穆:“宿舍长”吴宓(名人)
暴春霆:《送米图》题诗(教授)
第三章老清华的课堂趣事
王道立:“吐字不清”的程先生(老师课堂趣事)
王道立:不修边幅的老先生马季立(教员课堂趣事)
王道立:“奖罚分明”的马先生(课堂趣事)
潘光旦:不着调的老师和学生(课堂趣事)
孙敦恒:张申府上课(课程)
孙敦恒:王国维的课程(课程)
孙敦恒:王国维与“二重证据法”(课程)
赵俪生:“风云突变”的课(课堂趣事)
李埏:疯狂选修课(课程)
李埏:大师级必修课(课程)
李埏:教师的竞争(课程)
王道立:呼吸体操和半夜运动(课堂趣事)
卜保怡:叫座的课程(课堂)
第四辑清华运动与毕业
章清华运动与革命
潘光旦:“救灾”不救灾(社会活动)
潘光旦:清华(社会活动)
潘光旦:清华爱国运动开展的困难性(社会活动)
郭道晖孙敦恒:清华社团的平民教育(社会活动)
刘清扬:革命生活(社会活动)
冯友兰:清华保护爱国学生(社会活动)
冯友兰:宋哲元兵围清华园(社会活动)
郭道晖孙敦恒:清华园里的“革命党人”(社会活动)
罗章龙:“五四”(社会活动)
张仲碧:静斋的反斗争(社会活动)
梅贻宝:欢迎“入狱”(社会活动)
第二章毕业季——耐人寻味的后一课
邱行湘:“人才”的力量(毕业后)
马彦祥:“话剧”来源(毕业后)
潘光旦:旧清华的人才们都到哪儿去了(毕业)
费孝通:把留学作为理想的出路(毕业)
胡鉴:顺利留校(毕业)
附: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曹云祥:1924年在甲子级学生毕业式上的讲话
曹云祥:1926年对清华学子的毕业赠言
曹云祥:1931年在甲子级学生毕业式上的讲话
梅贻琦:1927年在清华赠别诸君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是它散发出的那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气息。在如今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能遇到这样一本外观质朴却内涵丰富的书籍,实属不易。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不动声色的美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名字,更是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信任,这是一个在历史文化出版领域享有盛誉的出版社。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去感受民国时期那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去了解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思考和生活的。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老朋友,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向我讲述那些已经被时光掩埋的故事,带我穿越时空,体验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传递出的某种“质感”。在这个信息爆炸、内容快餐化的时代,一本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的书,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无论是封面的色调、字体的选择,还是书的整体尺寸和用纸,都给我一种“用心”的感觉。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完的快消品,而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中国文史出版社作为一家在历史文化领域深耕多年的出版机构,其品牌效应本身就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民国时期,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去了解那些曾经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我希望它能提供给我一种不同于教科书的视角,一种更人性化、更贴近生活的历史解读。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老味道”。它不是那种为了复古而设计的刻意痕迹,而是一种自然流露出的历史韵味。封面上的字体、排版,都透着一股子沉静和内敛,和如今市面上许多追求视觉冲击力的封面截然不同。中国文史出版社出品,这四个字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金字招牌,意味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我相信这本书绝非泛泛之辈,它一定是对某个历史时期有着独到见解的力作。我期待它能用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讲述那些严肃的历史事件,或者挖掘那些被忽略的人物故事,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存在。这本《老清华(民国趣读)》听名字就充满了故事感,仿佛能闻到老照片里的泛黄气息,听到旧时收音机里传来的咿呀声。
评分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人文气息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个时代既有新思潮的涌动,又不失传统文人的风骨。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和封面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拿下了。中国文史出版社这几个字,在我心里就是品质的保证,尤其是在历史文化类书籍方面,他们出的书很少让我失望。这本书的尺寸大小也恰到好处,拿在手里不沉不重,方便携带和阅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个时光机,把我带回到那个风云激荡又充满诗意的年代,让我得以窥见那些伟大的灵魂是如何思考、生活和创作的。也许里面会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一些名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又或者是那些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我对书的内在内容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希望能从中汲取力量,或者至少获得一些启发,让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和辽阔。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很有意思,我当初一眼就被它吸引。封面设计是那种很有年代感的,没有花哨的图案,但笔触和颜色搭配却显得格外沉稳有质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非常舒服,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印刷纸,而是略带一点点磨砂的质感,翻阅时沙沙的响声,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出版社是中国文史出版社,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权威和专业,让人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流行读物,也不是速食文化的产品,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值得细细品味。我喜欢这种不张扬但充满底蕴的书籍,它让我觉得,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一种与过往对话,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致敬。这种对书籍本身的重视,已经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信心,相信它一定能带给我一场精神的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