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龙舟文化论
定价:62.50元
作者:周次保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80359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几千年来,龙不仅以它的形象活跃在我国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各个方面,而且己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深入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的心中。在诸多龙文化之中,*活跃、*形象、*普及、*有动感也*引人注目的是龙舟文化。《龙舟文化论》首先介绍了龙舟文化的发展,包括起源、龙舟文化、龙舟造型等,然后从龙舟文化的技术、竞技、竞赛、内涵、产业、发展、地域等各个层面对龙舟文化进行详细解析,*后对于龙舟文化的保护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本选题成书以后的主要针对人群为龙舟运动爱好者以及龙舟文化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周次保,男,1962年出生,中员,教授,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院长,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田径项目裁判员。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学与训练。
文摘
序言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光是拿到手,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选用也很有考究,内页的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图片和图表,细节也都能看得很清楚。我本来对这类专业性强的书籍有些畏惧,但翻开目录后发现,作者的结构划分非常合理,逻辑链条清晰,从宏观的文化背景到具体的技艺传承,层层递进,读起来毫不费力。尤其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相关历史事件的梳理和引述,总是能找到恰到好处的佐证材料,绝非空泛的说教。比如,在探讨某一特定时期服装风格演变时,作者会援引当时的地方志或者诗词歌赋作为旁证,这种跨学科的引用,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虽然内容是关于纺织的,但作者的笔触很细腻,并没有陷入枯燥的技术细节中,而是巧妙地将技术发展与社会变迁、审美趣味的演变结合起来,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领略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美感。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已经超越了一本专业著作的范畴,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评分这本书在收录的插图和图解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通常,专业书籍的图文配合常常出现“图文不符”或者“图注缺失”的问题,但这本论著在这方面做到了近乎完美。所有的图例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标注,很多复杂的纺织结构图,都配有详细的分解步骤图,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通过图示来理解其构造原理。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纺织品的实物照片的质量非常高,色彩还原度令人印象深刻,很多细节纹理清晰可见,这对于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是无价的财富。另外,书中对引用的博物馆藏品来源和编号都做了详尽的标注,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份精心编纂的视觉参考手册,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中国纺织品历史的人来说,它提供的视觉信息价值,可能比文字论述本身带来的震撼还要巨大。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着实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感到震撼。它对纺织技术在不同朝代间的传播路径和影响力的分析,构建了一个非常精妙的知识网络。我记得有一部分内容详细对比了两种不同地区相似的织机结构,并从力学角度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这种严谨的对比分析,即便对于不是工程师的人来说,也清晰易懂,因为作者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机械原理。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视野并未局限在国内,而是多次将中国传统纺织技术与同期世界其他文明的成就进行对比,这种国际化的视野,使得我们能更客观地定位和评估中国纺织业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被引导去查阅更多的背景资料,因为它抛出的每一个观点,背后都有着强大的论据支撑,它激发了我主动学习的热情,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这种启发性是很多学术著作所不具备的。
评分我阅读完这本书中关于染料和色彩应用的那几个章节后,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传统工艺的敬畏与热爱。书中对天然植物染料的提取、调配乃至固色工艺的描述,细致入微到了近乎“手把手”的程度。我个人一直对手工技艺很感兴趣,但很多资料都语焉不详,要么过于口语化缺乏系统性,要么过于理论化难以落地。而这本论著则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不仅列举了各种传统染料的物性,还通过翔实的案例分析了不同地域在特定历史时期对色彩的偏好,这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不同社会阶层对“美”的理解差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传统工匠精神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深沉的情感,文字中似乎能感受到那些老一辈匠人面对自然材料时所展现出的耐心与智慧。它不是简单地记录“如何做”,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这样做”,这种探究本质的精神,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教科书的水平,它更像是一部活态的民间智慧的活字典。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担心这类书籍会过于学术化,读起来会很乏味。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不是平铺直叙的史料堆砌,而是采用了类似“人物志”和“物件史”相结合的方式来展开。比如,它会用一个特定的丝绸纹样作为引子,然后围绕这个纹样,讲述支撑它诞生的社会结构、贸易网络,甚至是使用者的生活场景。这种叙事方式,让原本冰冷的“技术”和“文化”鲜活了起来。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里,一个丝织作坊里正在发生的一切,机器的轰鸣、工人们的交谈、以及那些色彩斑斓的丝线如何在巧手下变成华丽的衣裳。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让我对那些古代的劳动者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点,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充满了一种文学性的张力,读起来酣畅淋漓,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