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证悟:我的陈氏太极拳
定价:30.00元
作者:王勇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043792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部分
1.意念的作用??//?3
2.双手的气感??//?5
3.养生练拳的要领??//?7
4.练拳的目标??//?9
5.练习太极拳的时间??//?12
6.我的陈氏太极拳架??//?14
7.呼吸??//?17
8.意念??//?19
9.气沉丹田??//?23
10.马步??//?25
11.膝盖的保护??//?27
12.腰椎与颈椎病人可以练习太极拳??//?30
13.怎样练出感觉??//?32
第二部分?前12招招式详解
1.预备势??//?37
2.起势??//?40
3.金刚捣碓??//?59
4.懒扎衣??//?87
5.伏虎式??//?99
6.抱虎推山??//?104
7.托钓式??//?109
8.降魔式??//?114
9.洗髓??//?119
10.六封四闭??//?122
11.单鞭??//?125
12.金刚捣碓??//?139
13.其他招式??//?145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很容易在其中复杂的引文和晦涩的概念中迷失方向。我不得不承认,在阅读的前半段,我频繁地查阅了许多背景资料,才能真正跟上作者的思路。然而,一旦跨越了初始的障碍,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满足感和顿悟。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对“权威性”的挑战精神。作者对既有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大胆的解构和重组,提出了一种更加去中心化的认知模型,鼓励读者建立自己的“认知地图”,而不是盲目追随既定的路线。它不提供任何具体的“捷径”,而是强调“路径的创造”本身就是目的。这种颠覆性的思维方式,对我而言,比任何具体的指导都更有价值。它没有教授任何技巧,但它塑造了一种批判性的、探寻本源的心态,这种心态,或许才是通往任何形式的“证悟”的真正前提。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可以用“冷峻的诗意”来形容,它既有极强的理性分析的穿透力,又饱含着对生命本体的深沉关怀。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现代社会“效率至上”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毫不留情的批判,他没有使用情绪化的词汇,而是用精准的逻辑链条,层层剥开那种被包装成“进步”的异化过程。例如,书中对比了中世纪工匠对一件器物倾注毕生心血的“慢工细活”,与今天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即时满足”,分析了这种速度差异如何重塑了我们的时间观和价值判断。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深刻地探讨了“价值的沉淀”与“消费的速朽”之间的关系。虽然书中没有一句是关于太极拳的,但它对“慢”的推崇,与太极中对“松沉”和“蓄势”的强调达到了精神上的共鸣。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给自己的人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断舍离”,那些被社会噪音塞满的角落,被这冷静的文字清理得干干净净,留下了足够空间去呼吸和思考。
评分这部新近读完的书,实在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尽管它并非关于陈氏太极拳,但其探讨的哲学思辨与人生哲理,与武术中追求的“圆融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描绘了现代人在快速更迭的社会洪流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定力与清晰的认知。我尤其欣赏它对“当下”这个概念的深入剖析,书中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一系列极富画面感的场景描写,引导读者去体验那种抽离于时间限制的宁静感。比如,书中描述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老式木窗洒在地板上的光影变化,那种细微的、不易察觉的美丽,恰恰是需要极高专注度才能捕捉到的。这让我联想到在练习武术架势时,如果心猿意马,身体的每一个关节都会“出卖”你的分心。这本书巧妙地将宏大的哲学命题,化解为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瞬间,让原本高不可攀的“觉悟”,变得触手可及。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滤镜”,让你自己去重新校准人生的焦距。读完后,我感到思绪不再像过去那样纷乱,而是有了一条清晰的主线,虽然前路依然充满未知,但步伐却变得更加从容与坚定,仿佛内在的“气感”也随之增强了许多。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大胆,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或主题划分,反而更像是一张错综复杂的思维网络图,读者需要主动去构建联系和寻找意义。我花了很大的力气去适应这种跳跃性的写作风格,它时常在对古典文学的引用和对当代科技伦理的批判之间快速切换,这种强烈的反差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它迫使你不断地在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紧迫感之间来回穿梭。其中有一部分章节专门讨论了“留白”在艺术创作与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作者认为,过度的阐释和解释恰恰是扼杀了事物生命力的元凶。这一点给我启发很大,因为它挑战了我们习惯于“把话说满”的沟通模式。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交流方式,发现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都源于我们试图用语言去完全“捕获”住一个流动的概念。书中没有提及任何具体的拳法要领,但它关于“意”的探讨,却让我对内在的驱动力有了全新的理解,即:真正的力量,往往源于那些未被言说的、沉淀在潜意识深处的信念和愿景。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人”的指南,而不是“做事”的说明书。
评分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它不仅仅局限于哲学或社会学,而是巧妙地融合了神经科学和东方美学的观点。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DMN)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并将其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的“移步换景”理论进行类比,讨论了如何通过人为地控制感官输入,来激发更深层的直觉反应。这种硬核的科学基础与人文情怀的结合,使得全书既有严谨性,又不失温度。它提供了一种“工具箱”,教导读者如何运用科学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看似玄妙的内在体验。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重复”的探讨,书中指出,真正的精通并非源于不断尝试新的事物,而是在已知的、看似枯燥的练习中挖掘出新的层次,这与任何需要内功的技艺训练是相通的。这本书没有提及任何套路招式,但它教会了我如何构建一个更有效的“学习系统”和“感知体系”,让每一次的经验积累都成为真正的内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