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多彩风情-甘肃民俗 9787542331342 封尘 甘肃

正版 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多彩风情-甘肃民俗 9787542331342 封尘 甘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封尘 著
图书标签:
  • 甘肃民俗
  • 华夏文明之源
  • 历史文化
  • 民俗文化
  • 甘肃历史
  • 风土人情
  • 民族文化
  • 封尘
  • 正版图书
  • 9787542331342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润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甘肃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331342
商品编码:2968272773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多彩风情-甘肃民俗

定价:68.0元

作者:封尘

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42331342

字数:38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甘肃由于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风遗俗相对多元,非物质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本书作者从事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十余年,掌握了大量民风遗俗的一手资料,也试图全面向读者介绍甘肃民俗的特点和现状,为保护甘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内容提要


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这些民风民俗包括各种节日民俗、人生礼俗、生产商贸消费民俗、民间信仰等等。这些民风民俗反映甘肃各族人民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本书通过对甘肃境内流传的节日民俗、人生礼俗、民间信仰等民俗事项通过文字、图片的形式进行全面梳理、记录,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甘肃民俗事项的发展、流变和传承发展进行深度描述、理论探讨。

目录


作者介绍


封尘,女,1971年生,祖籍陕西,甘肃两当人。现供职于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发表《民族民间文化普查的记录方式》、《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构建中的文本制作》等论文。与人合作著有《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指南》、《远古的记忆》等。参与编写《甘肃民间民俗美术》、《陇东道情戏》等。

文摘


序言



《河西走廊的古老回响:丝路风情与民族文化》 序言 当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总有那么一些地方,以其独特的地理禀赋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文明交汇的枢纽,也成为民族风情的绚烂画卷。甘肃,这片饱经沧桑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便是这画卷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扼守着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咽喉,承载着丝绸之路的辉煌过往,也孕育了多元融合的民族文化。 本书《河西走廊的古老回响:丝路风情与民族文化》并非专注于某一个具体方面,而是试图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勾勒出甘肃这片土地上令人神往的风情画卷。我们将在历史的脉络中,追溯那些曾经在这里繁衍生息的民族,探寻他们留下的文化印记;我们将在地理的变迁中,感受河西走廊独特的自然风貌,以及这风貌如何塑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在风俗的细节中,品味各民族兼容并蓄的智慧与活力,感受那份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 本书旨在引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走进甘肃这片神奇的土地。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古代商旅在驼铃声中诉说的故事,看到不同文明在这里碰撞激荡的火花,更能感受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何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在这片既艰辛又美丽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绚烂篇章。 第一章:丝绸之路的辉煌回声——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交融 甘肃,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古便是连接东西方的生命线——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本书将深入剖析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的发展演变,从汉武帝开拓西域,到唐宋时期商贸的鼎盛,再到明清时期陆路贸易的转型,层层剥茧,呈现出这条伟大商道如何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输送到西方,又如何将西方的香料、珠宝、毛皮等传入中国。 然而,丝绸之路带给甘肃的,远不止商品贸易。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条文化传播的通道,是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桥梁。本书将重点阐述在丝绸之路的推动下,甘肃地区出现的文化交融现象。我们将探讨佛教如何沿着丝绸之路传入并在此地落地生根,形成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这些石窟不仅是宗教艺术的瑰宝,更是不同文化风格融合的生动见证,从犍陀罗艺术的痕迹到中国本土佛教艺术的发展,都可以在此找到清晰的轨迹。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其他文化元素的传播,例如波斯、希腊、印度等地的音乐、舞蹈、建筑风格,以及阿拉伯、突厥等民族的语言、服饰、饮食习惯,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印记,并与当地土著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甘肃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我们将追溯古代城郭遗址,如玉门关、阳关等,感受当年万国来朝、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我们将走进古老的集市,想象皮革、香料、丝绸在这里的交易,以及不同语言在此碰撞出的奇妙火花。 第二章: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生 甘肃的自然风貌极其多样,从北部的戈壁荒漠,到中部的黄土高原,再到南部的山川河流,每一片土地都孕育着独特的生命力。本书将带领读者领略甘肃壮丽的自然景观,并探讨这些景观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审美情趣。 我们将从河西走廊的壮阔视野出发,描绘那连绵起伏的沙丘,展现广袤无垠的戈壁,以及贯穿其间的绿洲,它们如同镶嵌在沙漠中的璀璨宝石,孕育了生命。我们将深入探讨当地的绿洲农业,分析引水灌溉的技术如何在干旱地区得以发展,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的农耕文化。了解当地居民如何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又如何从中汲取生存的力量。 本书还将关注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貌,描述那千沟万壑、层层叠叠的黄土地,以及在这里世代繁衍的农耕民族。我们将探索窑洞的建筑艺术,了解这种适应高原气候的民居如何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也将展现黄土高原上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如剪纸、面塑、秦腔等,它们承载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淳朴的情感。 此外,甘肃南部丰富的山地资源,如秦岭、陇山等,孕育了多样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本书将探讨山地居民的生活习俗,他们的狩猎、采集、放牧等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的语言、歌谣和节日庆典。 第三章:民族风情的万花筒——多元文化的绚烂绽放 甘肃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聚居着汉族、藏族、回族、土族、裕固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本书将以生动详实的笔触,展现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以及它们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谱写了甘肃的民族文化乐章。 我们将从不同民族的服饰入手,描绘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例如藏族的宽袖袍、回族的盖头、土族的服饰等,分析这些服饰在材质、色彩、纹饰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象征。 在饮食文化方面,本书将介绍甘肃各民族的特色美食。从汉族的拉面、臊子面,到回族的饢、油香,再到藏族的糌粑、酥油茶,以及裕固族的风干肉等,每一道美食都蕴含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我们将深入探究这些食物的原材料来源,制作方法,以及它们在民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本书还将聚焦于各民族的节日庆典和娱乐活动。例如,藏族的雪顿节、赛马节,回族的古尔邦节、开斋节,土族的“六月会”等,我们将生动描绘这些节日的庆祝方式,包括歌舞、仪式、祭祀等,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同时,也将介绍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如藏族的唐卡、回族的刺绣、土族的织绣等,展现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四章:口承的史诗,流传的歌谣——民间文学与传统艺术的魅力 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口头传唱、世代相传的方式,记录着民族的历史、信仰、情感和智慧。本书将走进甘肃的民间文学世界,发掘那些被遗忘或鲜为人知的口承史诗、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展现它们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我们将重点介绍发生在河西走廊的民间故事,例如关于丝绸之路的传说、关于绿洲的奇遇、关于民族英雄的传说等。这些故事不仅生动有趣,更反映了当地人民对历史的理解、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甘肃的民间歌谣。从反映农耕生活、游牧生活的劳动号子,到表达爱情、思念的抒情小调,再到讲述历史、英雄的叙事歌谣,我们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歌谣,分析其语言特点、艺术手法以及情感表达。同时,也将介绍相关的民间音乐,如陇东道情、秦腔伴奏等,展现音乐与歌谣的完美结合。 此外,甘肃的民间绘画、雕塑、戏剧等传统艺术形式也将是本书的重要内容。例如,甘肃的民间剪纸,以其独特的构图、精巧的技艺,展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敦煌壁画虽然属于佛教艺术,但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民间生活场景和艺术元素,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本书将通过对这些艺术形式的介绍,展现甘肃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结语 《河西走廊的古老回响:丝路风情与民族文化》是一次对甘肃这片土地的深度探索。我们相信,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对自然的描绘、对风情的展现、对艺术的挖掘,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甘肃这片土地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东西的古老丝路,更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动课堂,是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的沃土。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走进甘肃,了解甘肃,热爱甘肃的一扇窗口,让您听到那来自河西走廊的古老回响,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丝路风情与民族文化的绚烂绽放。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民俗书籍,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我期待《多彩风情-甘肃民俗》能够让我感受到那种土地的温度和人心的热度。甘肃,一个在中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地域,它的民俗想必是丰富多彩,充满故事的。我希望在这本书里,我能够看到那些鲜活的生命力,那些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也许是一些辛勤劳作的农民,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生活;也许是一些悠闲的牧民,他们与牛羊为伴,吟唱着古老的歌谣;也许是一些巧手的匠人,他们用精湛的技艺传承着非遗。这些人物,这些场景,都是构成“多彩风情”的生动元素。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仅是“看”到,更能“听”到,更能“感受”到,仿佛置身于那片神奇的土地,与那里的人们一同呼吸,一同欢笑,一同品味属于甘肃的独特风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号是9787542331342,这串数字背后,我仿佛看到了它沉甸甸的分量。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能够静下心来讲述地域文化细节的书籍显得尤为珍贵。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地方的民俗,就是了解它的灵魂。甘肃,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它的民俗一定蕴含着浓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基因。我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歌舞表演,更是那些世代传承下来的生活习俗、节庆仪式,甚至是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对这些细微之处的详尽描写,比如,在某个特定的节日里,人们会如何庆祝?他们的服饰有着怎样的讲究?他们的建筑又如何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多彩风情”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甘肃地区多样的民族构成,不同的民族,是否又有着截然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都是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探索的答案。

评分

“正版 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这个分类,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性和权威性有了初步的信心。华夏文明之源,这个词语本身就蕴含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而甘肃,又是这条文明之源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局限于描绘甘肃民俗的表层现象,更能深入探究其背后与整个华夏文明的渊源和联系。这本书是否会讲述一些与古代神话传说相关的民俗活动?是否会解析一些在古代文献中就能找到线索的习俗?我尤其好奇,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甘肃的民俗是如何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更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甘肃民俗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贡献,而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

评分

“封尘”这个名字,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对甘肃民俗有着深刻洞察的人。它暗示着一种时间沉淀的力量,一种被岁月珍藏起来的宝贵记忆。我一直认为,那些被时间“封尘”下来的事物,往往蕴含着最真实的智慧和情感。因此,我对于这本书所能呈现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充满感情的笔触,带领我走进甘肃人民的日常生活,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也许是老人们讲述的古老故事,也许是年轻人传承的技艺,又或者是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这些碎片化的细节,汇聚在一起,才能真正勾勒出“多彩风情”的画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共鸣。

评分

初见《多彩风情-甘肃民俗》,我首先被书名中“多彩风情”四个字所吸引。甘肃,一个在中国版图上占据着重要地理位置的省份,承载着古老丝绸之路的辉煌,也孕育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我一直对西部地区的民俗风情充满了好奇,想象着那里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色彩斑斓。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甘肃民俗的窗口。虽然我还没有翻开书页,但光是书名和作者名“封尘”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笔触,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我期待着在书中看到那些鲜活的图景,听到那些古老的传说,感受到甘肃人民淳朴而热情的生活气息。也许是飞扬的黄河水,也许是巍峨的嘉峪关,也许是飘渺的敦煌壁画,亦或是牧民们悠扬的歌谣,它们共同构成了我脑海中对甘肃民俗的初步印象。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元素,不仅仅是表面的风光,更能触及到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文化内涵,让我的旅程,哪怕只是在书本中,也能充满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