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音乐中的思想 |
| 丛书名: | 俄耳甫斯音乐译丛·微茫之辨系列 |
| 作者/主编: | 卡洛斯·查韦斯,孙红杰,冯欣欣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74172 |
| 出版年份: | 2015年9月1日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48页 |
| 开本: | 32 |
| 图书定价: | 29元 |
| 实际重量: | 299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音乐中的思想》袒露了作者以及他的同时代人对音乐所怀的思想。他聚焦艺术的“交流”属性,从容潇洒地论述了音乐这一表达性媒介,作曲家的角色、训练、灵感、技巧,以及作曲家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正是从作曲家与公众的关系入手,查韦斯论述了听众从音乐中获得的享受、音乐的伟大性以及公众在判定作曲家伟大性时所发挥的作用。
作者:(墨西哥)卡洛斯·查韦斯(Carlos Chavez) 译者:冯欣欣
卡洛斯·查韦斯(Carlos Chavez)(1899—1978),墨西哥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教育家、报刊评论家,墨西哥交响乐团(OSM)的。生于墨西哥城。曾任墨西哥国立音乐学院总监、墨西哥国立美艺术学会总理事长、卡布里罗当代音乐节音乐总监。
冯欣欣(1981—),女,河南郑州人,音乐学博士、钢琴演奏硕士,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在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上海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奖学金。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赴德国科隆音乐学院进行学术研究,获博士学位。多次获得国家和国外科研机构奖学金,包括教育部中德DAAD精英奖、德国兴德米特基金会奖学金、德国奥黛利·塞尔巴赫基金会奖学金等。目前主要从事西方音乐发展史、作品分析以及钢琴演奏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多次在德国、中国举办钢琴独奏及室内乐音乐会。
讲
一位拉丁美洲作曲家
第二讲
作为交流的艺术
第三讲
音乐中的形式
第四讲
音乐中的重复
第五讲
作曲家与公众
第六讲
来自音乐的享受
索引
《音乐中的思想》从一位作曲家的视角出发,论及了作曲家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的身份转变、艺术如何作为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媒介、作曲家与它的音乐听众之间的联系、音乐中的形式要素、音乐中的重复原则,以及音乐在社会生活中为人类带来的不容替代的娱乐效应。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成功地做到了学术深度与可读性之间的完美平衡。很多音乐学专著读起来都像是在啃硬骨头,充满了晦涩的术语和跳跃的逻辑链条,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种感觉。作者似乎是一位高明的引导者,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一些生动的历史轶事或者精准的类比,帮助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读者快速抓住核心概念。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复杂理论时的那种‘去魅’能力,它把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艺术理论,转化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理解的情感和意图。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特定和声进行处理的分析,如果换作别人写,可能就要陷入冗长的技术细节,但这里却是将其与当时的政治气候联系起来,让你瞬间明白,原来‘不和谐’也可以是一种激进的宣言。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而且,作为一本针对备考的书籍,它对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做得非常到位,结构清晰,脉络分明,这为我后期的复习节省了大量时间,简直是效率神器。
评分天哪,这本书真是让我对音乐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原本以为自己对古典音乐已经算是有所涉猎了,但读了这本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没有停留在枯燥的乐理分析上,而是将每一首乐曲背后的文化脉络、作曲家的个人心路历程,甚至是那个时代社会思潮的暗流涌动,都娓娓道来。尤其是关于那些不太为人所知的墨西哥作曲家的论述,简直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我记得有一章专门分析了某位作曲家作品中对本土自然意象的运用,那种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听觉体验的魔力,被描述得淋漓尽致,让我忍不住想立刻找来那张唱片,戴上耳机,重新沉浸其中,去‘看见’作者笔下的那些山川河流和热烈阳光。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穿透力’,它不仅仅在教你如何‘听’音乐,更在引导你如何‘思考’音乐,如何将其视为一种活生生的历史与思想的载体。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每一个音符仿佛都被赋予了重量和故事。强烈推荐给所有对音乐史和文化研究有兴趣的朋友们,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经典之作。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有些担心它会不会过于偏重某个特定的流派或地域,毕竟音乐的世界浩瀚无边。但这本书的广度令人叹服,它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野,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主线,却又巧妙地在分支上进行了细致的打磨。它没有固步自封于欧洲中心论,而是真正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声场,那些带有强烈地域色彩和文化基因的音乐表达,在这里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深入的发掘。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将音乐的演变过程描绘成了一幅不断与‘外部世界’进行对话的画卷,无论是技术革新、社会动荡,还是宗教信仰的变迁,都成为了塑造旋律与节奏的无形之手。这种将音乐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观和审美观。读完之后,再听任何一场音乐会,都会不自觉地带着一种‘追溯源头’的眼光,去探寻每一个音符背后深藏的文化密码。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考试工具书可以概括的,它是一部浓缩的音乐文化史。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奇特的‘冷静的激情’。它在陈述事实和分析理论时,措辞极其审慎和精确,用词考究,绝无半点浮夸之词,但当你跟随作者的思绪深入下去时,那种对音乐纯粹热爱的火焰,却能透过字里行间喷薄而出。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总结某个阶段性成就时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赞美,它不是那种空泛的“太棒了”,而是通过对复杂问题的清晰梳理和对局限性的坦诚分析后,自然而然产生的对伟大创造力的致敬。这种阅读体验非常高级,它让你在被知识充盈的同时,精神上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很多时候,我读完一个章节,会合上书本,静坐良久,脑海中回荡的不是书里的文字,而是作者引导我‘构建’出来的那种清晰的音乐画面。对于即将踏入专业研究领域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种极佳的范本——如何既保持学者的客观性,又能保有艺术家的灵敏度。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高质量学术出版的最好诠释。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简直是为深度学习者量身定制的。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作品,而是采用了主题式、问题驱动式的章节划分。每一部分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哲学或美学问题展开,比如“论旋律的形而上学意义”或者“节奏的社会建构性探讨”,这种提问式的切入点,立刻就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作者将如何解构这个宏大的议题。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大量的引用和注释体系做得非常完善和规范,每一次涉及到他人的观点或理论时,都能清晰地标注出处,这对于我们后续进行更深入的文献追踪和拓展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甚至发现了一些因为这本书而新接触到的、非常冷门的学术文献,这对我个人的研究方向产生了关键性的启发。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它更像是一张结构清晰的知识地图,为学习者指明了通往更深层学术殿堂的路径,堪称是学术训练的典范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