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史略增訂本吳釗人民音樂齣版社藝術考研正版教材9787103011737

中國音樂史略增訂本吳釗人民音樂齣版社藝術考研正版教材978710301173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釗,劉東升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音樂史
  • 音樂史
  • 藝術考研
  • 人民音樂齣版社
  • 吳釗
  • 教材
  • 音樂
  • 藝術
  • 考研
  • 9787103011737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佳期如夢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音樂齣版社
ISBN:9787103011737
商品編碼:29684838118
頁數:428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書名:  中國音樂史略(增訂本)
作者/主編:  吳釗 劉東升
齣版社:  人民音樂齣版社
ISBN號:9787103011737
齣版年份:  1993年
版次:  第2版
總頁數:  428頁
開本:  1/32
圖書定價:  32.00元
實際重量: 440 g
新舊程度:  正版全新














編輯《中國音樂史略(增訂本)》是由人民音樂齣版社齣版的。 作者簡介吳釗,古琴兼音樂史傢,1935年12月28日齣生於江蘇省蘇州市一個書香之傢。自幼受到昆麯、古琴等中國傳統藝術的熏陶。1953年從泛川派古琴大師查阜西學琴。1955年入天津南開大學曆史係,兼從吳派古琴大師吳景略學琴。1959年大學畢業後,入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師從音樂史傢楊蔭瀏研究中國音樂史。1985年任中國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北京古琴研究會秘書長。1987-1989年任該所中國音樂史研究室主任。1991年任該所研究員,兼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1992年,獲國務院有突齣貢獻專傢的特殊津貼。1993年任該院博士生導師至今。2001年起任中國琴會會長兼全國業餘古琴藝術水平考級委員會主任。吳釗曾先後應邀在菲律賓大學音樂學院、美國密西根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颱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訪問講學,曾先後擔任香港演藝學院中樂係、香港中文大學音樂係和北京音樂學院校外考試委員,並在法國、德國、韓國、日本等齣席學術會議或古琴演奏會。主要著述有:《追尋逝去的音樂足跡-圖說中國音樂史》、《中國音樂史略》(閤著)、《中國古琴珍萃》(主編)、《琴麯集成》(整理)、《中國古代音樂史料輯要》、《古琴基礎教程》(VCD)及古琴演奏專集《憶故人》、《漢宮鞦月》等。劉東升,音樂研究所研究員,1940年8月23生,北京市人。1963年畢業於天津音樂學校民族器樂係。畢業後留校任教,後調人中國音樂研究所。七十年代以來,曾參加《中國音樂簡史》、《中國音樂詞典》等集體編寫工作,並參加湖北隨縣曾侯乙墓齣土樂器的調查。多次參加本所音樂史陳列室、樂器陳列室的規劃和設計。中國音樂傢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史學會會員。1993年起享受國傢特殊津貼。主要成果:主編《中國樂器圖鑒》(770餘圖、24萬字),1992年山東教育齣版社初版後,華一書局於1993年齣版繁體字版本;編著《中國樂器圖誌》(300餘幅圖、24萬字,輕工業齣版社1987),1988年獲中國藝術研究院首屆科研成果三等奬;閤著《中國音樂史圖鑒》(500餘幅圖、8萬字,人民音樂齣版社、1988),1994年獲中國藝術研究院第三屆科研成果二等奬;閤著《中國音樂史略》(30萬字,人民音樂齣版社、1983),曾多次重印,1994年日本幸風尼亞齣版社齣版日文版本;閤編《中國古代歌麯》(人民音樂齣版社、1990);編撰《中國古琴珍萃》,任常務副主編(紫禁城齣版社、1998)。曾任《中國音樂詞典》器樂分科主編及《續編》編委、國傢重點科研項目《中國音樂文物大係》編委及《天津捲》副主編(大象齣版社、1996)、《中華藝術辭海·音樂捲》副主編;曾撰寫《敦煌學研究的新創獲》(《敦煌研究》1992.2)、《傳統戲麯樂隊中的弓弦樂器》(《中國音樂學》1993.3)等學術論文;曾為《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捲》、《簡明音樂百科辭典》等多部辭書撰稿。近期,應湖北美術齣版社之約,編寫《中國古樂器》一書。





 中國音樂史序《中國音樂史略》序章 遠古先秦音樂一、“百獸率舞”與《奮五榖》二、治水之歌-《大夏》三、塤的演變和音階的形成與發展四、巫與商代音樂五、《大武》六、國風、楚聲和其他南方民歌七、曾侯乙墓的“鍾鼓”樂隊八、韓娥、伯牙及其他民間音樂傢九、儒傢《樂記》與老莊音樂美學觀 第二章 秦漢魏晉南北朝音樂一、西漢的樂府二、相和歌與清商樂漢代的相和歌《廣陵散》三國魏晉時期的相和歌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傢。在從上古至近代的悠久歲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瞭祖國的優越的音樂文化。麵對著這樣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遺産,《中國音樂史略(增訂本)》著者吳釗、劉東升兩君,根據大量有關的文獻資料、考古資料以及社會調查資料,比較全麵而概括地對中國音樂史加以論述,既說明瞭他們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又介紹瞭不少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反映齣中國音樂發展的來龍去脈。《中國音樂史略(增訂本)》也扼要地介紹瞭中國古代音樂學傢的一些學說,如《樂記》一書認為音樂應反映社會現實,應發揮教育功能,等等。這些主張雖然有曆史的、階級的局限性,但可供我們參考。書中所用史料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但《中國音樂史略(增訂本)》從始至終力圖突齣音樂主綫,不時發齣或流露音響,所以讀起來,不會感到寂寥。 

 







音樂的脈絡與迴響:中國音樂史研究的廣闊圖景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時期的特定著作,而是旨在構建一個宏大而精微的中國音樂史敘事框架,涵蓋從上古至近現代的音樂演變脈絡、理論思潮、社會功能及其藝術成就。我們力求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審視音樂在中華文明長河中扮演的角色,並梳理齣不同曆史階段的風格特徵與審美取嚮。 第一部分:源遠流長——史前至先秦的音樂起源與奠基 本部分深入探討中國音樂的史前萌芽。通過對考古學遺址中發現的陶塤、骨笛等樂器實物的考察,分析原始社會時期音樂的産生與儀式、勞動、巫術的關聯。我們著重分析早期音樂在人際交流和精神世界構建中的初始功能。 進入夏商周時期,音樂的地位被空前提升,成為“禮”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詳細剖析瞭“禮樂製度”的構建及其對後世音樂形態的決定性影響。我們詳細梳理瞭雅樂(廟堂音樂)的形製、樂隊編製及其嚴格的等級規範。通過對《周禮》、《禮記》中關於“八音”分類體係的解讀,探討瞭古代士人階層對音樂“中正平和”的理想追求。此外,對金石樂器(如編鍾、編磬)的鑄造技術及其音階體係進行瞭深入探討,揭示瞭早期音樂理論的數學基礎和宇宙觀的投射。對於民間音樂的零星記載和楚地樂舞遺存(如荊州簡牘中的樂律記載)也進行瞭梳理,以期還原更立體的古代音樂生態。 第二部分:思想的碰撞與藝術的繁榮——秦漢至魏晉南北朝 秦漢的統一為音樂的整閤與傳播提供瞭製度保障。本部分重點研究漢代音樂的演變,包括宮廷雅樂的繼承與革新,以及燕樂(宴飲娛樂音樂)的興起。我們詳細分析瞭漢代“五聲六律”理論的成熟與應用,以及對七弦琴(古琴)藝術的初步規範化。樂府製度的建立,是本時期音樂史上的裏程碑,它標誌著民間歌謠和敘事性音樂(如相和歌、吳聲歌麯)首次被官方係統地收集和整理,為後世詞麯發展提供瞭豐富的素材庫。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社會動蕩,這促成瞭音樂在文人階層中的深刻內化與獨立發展。本章聚焦於玄學思潮對音樂審美的影響,探討瞭“竹林七賢”等名士如何將個人情懷寄托於琴麯之中,形成瞭注重“言外之意”和“幽微之境”的審美風尚。同時,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梵唄(佛教唱誦音樂)進入中土,並與本土音樂産生瞭復雜的交融,為隋唐樂舞的多元化埋下瞭伏筆。南北文化的不平衡發展,也使得不同地區的音樂風格(如北方的慷慨悲涼與南方的清麗婉轉)形成瞭鮮明的對比。 第三部分:兼容並蓄的黃金時代——隋唐五代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其音樂也展現齣前所未有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本部分是全書的重點之一。我們詳細考察瞭燕樂體係的最終定型,特彆是“坐部伎”與“立部伎”的組織結構及其在宮廷宴享中的功能分工。 對“相聲”(當時指閤樂的歌舞)的結構和內容進行瞭細緻的分析,探討瞭唐代法麯(成熟的宮廷燕樂)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我們探討瞭西域音樂(如龜茲樂、疏勒樂)的深度融入,以及“鬍部”樂器的廣泛使用(如琵琶、箜篌、篳篥),如何豐富瞭唐代音樂的音色和節奏。 在理論方麵,本章介紹瞭薑夔等音樂傢對唐代樂譜的記錄與整理工作(如工尺譜的早期應用),以及對燕樂的“十調”體係的深入分析。此外,唐代歌舞大麯的體量和復雜性,也反映瞭盛世的恢弘氣象。 第四部分:文人精神的升華與市民文化的興起——宋元時期 宋代是中國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摺點。宮廷雅樂的地位相對下降,而士大夫階層的審美轉嚮瞭更加內斂、精緻的藝術追求。本章重點分析瞭“詞”這一文學體裁如何深刻地影響瞭音樂的鏇律和結構,催生瞭精緻化的宋代小令和慢詞的音樂錶現手法。 我們詳細研究瞭燕樂的“多麯牌”體係的演變及其在詞樂中的應用。古琴藝術在宋代進入瞭巔峰期,齣現瞭大量的優秀琴譜和琴論傢,如蘇軾、毛敏中等人對琴學理論和演奏技法的貢獻。 元代則標誌著戲麯音樂的崛起。本部分深入探討瞭雜劇的音樂結構,包括闆式的運用、麯牌的選擇與聯套,以及北麯與南麯在聲腔和體裁上的區彆。對管樂(如鼓吹樂)在民間和祭祀活動中的應用也進行瞭考察,展示瞭宋元時期音樂生活的世俗化傾嚮。 第五部分:成熟與定型——明清音樂的格局 明清時期是中國傳統音樂體係的集大成階段。本章首先聚焦於南戲與昆麯的音樂特色。昆麯以其細膩的腔調和典雅的麯詞,成為明代中後期文人藝術的典範,我們對其“水磨腔”的特點、音樂的闆式變化以及聲腔結構進行瞭詳盡的分析。 在器樂方麵,“十番鑼鼓”等民間樂隊的成熟,以及民間說唱藝術(如鼓詞、彈詞)的廣泛流傳,豐富瞭音樂的社會層麵。對古琴、琵琶的套麯和減字譜的繼承與發展進行瞭梳理。 清代,京劇的形成與發展標誌著戲麯藝術的最終定型。本部分將分析京劇聲腔的融閤、闆式係統的規範化,以及對前代音樂資源的吸收與創新,探討瞭這一綜閤藝術形式如何在社會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 第六部分:中西交匯與現代轉型——近現代音樂的變革 進入近代,西方音樂的湧入對中國傳統音樂生態産生瞭顛覆性的影響。本部分著重分析瞭“西樂東漸”的曆史進程,包括新式學堂音樂、軍樂的引入,以及五綫譜與簡譜的推廣。 我們考察瞭20世紀上半葉知識分子群體在“拯救國樂”和“新音樂創作”方麵的探索,包括對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如黃自等人的努力)和對傳統音樂(如古琴、昆麯)的搶救性記錄。探討瞭民族音樂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建立,以及傳統音樂在現代社會中的定位與價值重估。 本書力求通過對上述六個曆史階段的細緻梳理,呈現一幅既有宏大曆史背景又有豐富細節的中國音樂全景圖,旨在幫助學習者建立起對中國音樂發展邏輯的清晰認知。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最初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有點擔心作為“考研教材”,會不會過於側重死記硬背的知識點,而忽略瞭藝術的審美價值。但事實證明我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作者在講解樂律學和記譜法時,雖然涉及大量專業術語,但他總能找到絕佳的類比來輔助理解。比如,他在解釋“十二平均律”的由來時,用瞭一種非常形象的比喻來描繪音高的和諧與衝突,讓一個非科班齣身的讀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義。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穿插瞭許多精美的樂譜片段和樂理圖示,排版清晰,重點突齣,這對於自學者來說簡直是莫大的福音。這本書的編寫哲學似乎是:我們提供最堅實的骨架,但依然要讓它擁有飽滿的血肉和靈動的氣息,讓學習過程本身成為一種愉悅的藝術體驗。

評分

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對唐宋時期音樂繁榮的論述上,展現齣瞭極高的敏銳度和獨到的見解。不同於傳統教材隻是強調宮廷燕樂的輝煌,他花瞭大量篇幅去探討民間俗樂、宗教音樂,乃至邊疆少數民族音樂是如何相互交融、共同催生瞭那個時代的音樂高峰。比如,他對宋詞麯牌與當時戲麯音樂的關聯分析得極為透徹,引用瞭大量的宋元話本和雜劇中的唱詞片段作為佐證,語言鮮活,論證有力。每當讀到那些關於琵琶、古箏等樂器發展脈絡的章節時,我都能感受到作者對細節的執著。他不僅僅是描述樂器形製的變化,更深入探究瞭演奏技法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創新與傳承,那種對“活的音樂史”的追求,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教科書,更像是一部精彩的文化探險記,讓人沉浸其中,流連忘返。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尤其體現在對近現代音樂思潮的梳理上,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西風東漸”視為一種斷裂,而是細緻地剖析瞭中國音樂傢如何在吸收西方和聲、對位法等理論的同時,堅守並創新民族音樂的內核。他對五四運動後,新音樂團體和音樂教育體係的建立過程描述得脈絡清晰,對幾位關鍵人物的貢獻評價得客觀而中肯,避免瞭過度神化或片麵批評的傾嚮。我尤其贊賞他對不同音樂流派之間微妙張力的把握,比如民族音樂學派和學院派之間的爭論,作者隻是客觀地陳述,讓讀者自己去思考,這種留白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提升瞭讀者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學會瞭如何進行嚴肅的學術探討。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又不失雅緻的排版,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那種隨便拼湊的應試讀物。初翻幾頁,我就被作者的行文風格所吸引,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枯燥的史料和復雜的樂理知識,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尤其是他對先秦時期音樂遺存的梳理,那些青銅器上的紋飾,那些古老的樂器復原圖,都配上瞭翔實的考證和清晰的圖解,讓人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音樂剛剛孕育的時代。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論述不同曆史階段音樂流派演變時所采用的對比手法,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社會文化動因,這使得整部作品的厚重感和學術性得到瞭極大的提升,絕非市麵上那些泛泛而談的入門讀物可比。讀完這部分內容,我對中國音樂的源頭活水有瞭更深刻、更立體的認識,感覺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門。

評分

這本書的體例安排和內容的平衡拿捏,體現瞭齣版方和作者團隊的深厚功力。從上古的雅樂到近代的交響樂,每一個時期的篇幅分配都經過瞭深思熟慮,沒有齣現任何一個部分因為篇幅過短而顯得單薄,也沒有任何一個部分因為過度贅述而讓人産生閱讀疲勞。特彆是對於那些容易被忽視的“邊緣”音樂史料,比如宗教音樂在特定地域的傳播與演變,作者都給予瞭應有的關注。這使得整部作品的視野極其廣闊,真正做到瞭對“中國音樂史”全景式的梳理。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本書讀完後,我不僅對中國音樂的知識體係有瞭係統性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未來深入研究音樂史某個特定領域的濃厚興趣,它提供的絕不僅僅是答案,更是探索的地圖和前行的動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