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略增订本吴钊人民音乐出版社艺术考研正版教材9787103011737

中国音乐史略增订本吴钊人民音乐出版社艺术考研正版教材97871030117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钊,刘东升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音乐史
  • 音乐史
  • 艺术考研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吴钊
  • 教材
  • 音乐
  • 艺术
  • 考研
  • 9787103011737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11737
商品编码:29684838118
页数:428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中国音乐史略(增订本)
作者/主编:  吴钊 刘东升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号:9787103011737
出版年份:  1993年
版次:  第2版
总页数:  428页
开本:  1/32
图书定价:  32.00元
实际重量: 440 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编辑《中国音乐史略(增订本)》是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吴钊,古琴兼音乐史家,1935年12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书香之家。自幼受到昆曲、古琴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熏陶。1953年从泛川派古琴大师查阜西学琴。1955年入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兼从吴派古琴大师吴景略学琴。1959年大学毕业后,入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师从音乐史家杨荫浏研究中国音乐史。1985年任中国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北京古琴研究会秘书长。1987-1989年任该所中国音乐史研究室主任。1991年任该所研究员,兼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特殊津贴。1993年任该院博士生导师至今。2001年起任中国琴会会长兼全国业余古琴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主任。吴钊曾先后应邀在菲律宾大学音乐学院、美国密西根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台北国立艺术学院传统艺术研究所访问讲学,曾先后担任香港演艺学院中乐系、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和北京音乐学院校外考试委员,并在法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出席学术会议或古琴演奏会。主要著述有:《追寻逝去的音乐足迹-图说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史略》(合著)、《中国古琴珍萃》(主编)、《琴曲集成》(整理)、《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古琴基础教程》(VCD)及古琴演奏专集《忆故人》、《汉宫秋月》等。刘东升,音乐研究所研究员,1940年8月23生,北京市人。1963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校民族器乐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人中国音乐研究所。七十年代以来,曾参加《中国音乐简史》、《中国音乐词典》等集体编写工作,并参加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的调查。多次参加本所音乐史陈列室、乐器陈列室的规划和设计。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史学会会员。1993年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主要成果:主编《中国乐器图鉴》(770余图、24万字),1992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初版后,华一书局于1993年出版繁体字版本;编著《中国乐器图志》(300余幅图、24万字,轻工业出版社1987),1988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科研成果三等奖;合著《中国音乐史图鉴》(500余幅图、8万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994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三届科研成果二等奖;合著《中国音乐史略》(30万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曾多次重印,1994年日本幸风尼亚出版社出版日文版本;合编《中国古代歌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编撰《中国古琴珍萃》,任常务副主编(紫禁城出版社、1998)。曾任《中国音乐词典》器乐分科主编及《续编》编委、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编委及《天津卷》副主编(大象出版社、1996)、《中华艺术辞海·音乐卷》副主编;曾撰写《敦煌学研究的新创获》(《敦煌研究》1992.2)、《传统戏曲乐队中的弓弦乐器》(《中国音乐学》1993.3)等学术论文;曾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简明音乐百科辞典》等多部辞书撰稿。近期,应湖北美术出版社之约,编写《中国古乐器》一书。





 中国音乐史序《中国音乐史略》序章 远古先秦音乐一、“百兽率舞”与《奋五谷》二、治水之歌-《大夏》三、埙的演变和音阶的形成与发展四、巫与商代音乐五、《大武》六、国风、楚声和其他南方民歌七、曾侯乙墓的“钟鼓”乐队八、韩娥、伯牙及其他民间音乐家九、儒家《乐记》与老庄音乐美学观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一、西汉的乐府二、相和歌与清商乐汉代的相和歌《广陵散》三国魏晋时期的相和歌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从上古至近代的悠久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优越的音乐文化。面对着这样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遗产,《中国音乐史略(增订本)》著者吴钊、刘东升两君,根据大量有关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以及社会调查资料,比较全面而概括地对中国音乐史加以论述,既说明了他们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又介绍了不少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出中国音乐发展的来龙去脉。《中国音乐史略(增订本)》也扼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音乐学家的一些学说,如《乐记》一书认为音乐应反映社会现实,应发挥教育功能,等等。这些主张虽然有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但可供我们参考。书中所用史料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但《中国音乐史略(增订本)》从始至终力图突出音乐主线,不时发出或流露音响,所以读起来,不会感到寂寥。 

 







音乐的脉络与回响:中国音乐史研究的广阔图景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时期的特定著作,而是旨在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中国音乐史叙事框架,涵盖从上古至近现代的音乐演变脉络、理论思潮、社会功能及其艺术成就。我们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审视音乐在中华文明长河中扮演的角色,并梳理出不同历史阶段的风格特征与审美取向。 第一部分:源远流长——史前至先秦的音乐起源与奠基 本部分深入探讨中国音乐的史前萌芽。通过对考古学遗址中发现的陶埙、骨笛等乐器实物的考察,分析原始社会时期音乐的产生与仪式、劳动、巫术的关联。我们着重分析早期音乐在人际交流和精神世界构建中的初始功能。 进入夏商周时期,音乐的地位被空前提升,成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详细剖析了“礼乐制度”的构建及其对后世音乐形态的决定性影响。我们详细梳理了雅乐(庙堂音乐)的形制、乐队编制及其严格的等级规范。通过对《周礼》、《礼记》中关于“八音”分类体系的解读,探讨了古代士人阶层对音乐“中正平和”的理想追求。此外,对金石乐器(如编钟、编磬)的铸造技术及其音阶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早期音乐理论的数学基础和宇宙观的投射。对于民间音乐的零星记载和楚地乐舞遗存(如荆州简牍中的乐律记载)也进行了梳理,以期还原更立体的古代音乐生态。 第二部分:思想的碰撞与艺术的繁荣——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秦汉的统一为音乐的整合与传播提供了制度保障。本部分重点研究汉代音乐的演变,包括宫廷雅乐的继承与革新,以及燕乐(宴饮娱乐音乐)的兴起。我们详细分析了汉代“五声六律”理论的成熟与应用,以及对七弦琴(古琴)艺术的初步规范化。乐府制度的建立,是本时期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民间歌谣和叙事性音乐(如相和歌、吴声歌曲)首次被官方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为后世词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这促成了音乐在文人阶层中的深刻内化与独立发展。本章聚焦于玄学思潮对音乐审美的影响,探讨了“竹林七贤”等名士如何将个人情怀寄托于琴曲之中,形成了注重“言外之意”和“幽微之境”的审美风尚。同时,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梵呗(佛教唱诵音乐)进入中土,并与本土音乐产生了复杂的交融,为隋唐乐舞的多元化埋下了伏笔。南北文化的不平衡发展,也使得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如北方的慷慨悲凉与南方的清丽婉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部分:兼容并蓄的黄金时代——隋唐五代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音乐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我们详细考察了燕乐体系的最终定型,特别是“坐部伎”与“立部伎”的组织结构及其在宫廷宴享中的功能分工。 对“相声”(当时指合乐的歌舞)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探讨了唐代法曲(成熟的宫廷燕乐)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西域音乐(如龟兹乐、疏勒乐)的深度融入,以及“胡部”乐器的广泛使用(如琵琶、箜篌、筚篥),如何丰富了唐代音乐的音色和节奏。 在理论方面,本章介绍了姜夔等音乐家对唐代乐谱的记录与整理工作(如工尺谱的早期应用),以及对燕乐的“十调”体系的深入分析。此外,唐代歌舞大曲的体量和复杂性,也反映了盛世的恢弘气象。 第四部分:文人精神的升华与市民文化的兴起——宋元时期 宋代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宫廷雅乐的地位相对下降,而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转向了更加内敛、精致的艺术追求。本章重点分析了“词”这一文学体裁如何深刻地影响了音乐的旋律和结构,催生了精致化的宋代小令和慢词的音乐表现手法。 我们详细研究了燕乐的“多曲牌”体系的演变及其在词乐中的应用。古琴艺术在宋代进入了巅峰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琴谱和琴论家,如苏轼、毛敏中等人对琴学理论和演奏技法的贡献。 元代则标志着戏曲音乐的崛起。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杂剧的音乐结构,包括板式的运用、曲牌的选择与联套,以及北曲与南曲在声腔和体裁上的区别。对管乐(如鼓吹乐)在民间和祭祀活动中的应用也进行了考察,展示了宋元时期音乐生活的世俗化倾向。 第五部分:成熟与定型——明清音乐的格局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集大成阶段。本章首先聚焦于南戏与昆曲的音乐特色。昆曲以其细腻的腔调和典雅的曲词,成为明代中后期文人艺术的典范,我们对其“水磨腔”的特点、音乐的板式变化以及声腔结构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在器乐方面,“十番锣鼓”等民间乐队的成熟,以及民间说唱艺术(如鼓词、弹词)的广泛流传,丰富了音乐的社会层面。对古琴、琵琶的套曲和减字谱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梳理。 清代,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戏曲艺术的最终定型。本部分将分析京剧声腔的融合、板式系统的规范化,以及对前代音乐资源的吸收与创新,探讨了这一综合艺术形式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第六部分:中西交汇与现代转型——近现代音乐的变革 进入近代,西方音乐的涌入对中国传统音乐生态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本部分着重分析了“西乐东渐”的历史进程,包括新式学堂音乐、军乐的引入,以及五线谱与简谱的推广。 我们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群体在“拯救国乐”和“新音乐创作”方面的探索,包括对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如黄自等人的努力)和对传统音乐(如古琴、昆曲)的抢救性记录。探讨了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以及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与价值重估。 本书力求通过对上述六个历史阶段的细致梳理,呈现一幅既有宏大历史背景又有丰富细节的中国音乐全景图,旨在帮助学习者建立起对中国音乐发展逻辑的清晰认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尤其体现在对近现代音乐思潮的梳理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西风东渐”视为一种断裂,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中国音乐家如何在吸收西方和声、对位法等理论的同时,坚守并创新民族音乐的内核。他对五四运动后,新音乐团体和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过程描述得脉络清晰,对几位关键人物的贡献评价得客观而中肯,避免了过度神化或片面批评的倾向。我尤其赞赏他对不同音乐流派之间微妙张力的把握,比如民族音乐学派和学院派之间的争论,作者只是客观地陈述,让读者自己去思考,这种留白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进行严肃的学术探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雅致的排版,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随便拼凑的应试读物。初翻几页,我就被作者的行文风格所吸引,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史料和复杂的乐理知识,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尤其是他对先秦时期音乐遗存的梳理,那些青铜器上的纹饰,那些古老的乐器复原图,都配上了翔实的考证和清晰的图解,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音乐刚刚孕育的时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不同历史阶段音乐流派演变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这使得整部作品的厚重感和学术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绝非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可比。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对中国音乐的源头活水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感觉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对唐宋时期音乐繁荣的论述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敏锐度和独到的见解。不同于传统教材只是强调宫廷燕乐的辉煌,他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民间俗乐、宗教音乐,乃至边疆少数民族音乐是如何相互交融、共同催生了那个时代的音乐高峰。比如,他对宋词曲牌与当时戏曲音乐的关联分析得极为透彻,引用了大量的宋元话本和杂剧中的唱词片段作为佐证,语言鲜活,论证有力。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琵琶、古筝等乐器发展脉络的章节时,我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细节的执着。他不仅仅是描述乐器形制的变化,更深入探究了演奏技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创新与传承,那种对“活的音乐史”的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教科书,更像是一部精彩的文化探险记,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有点担心作为“考研教材”,会不会过于侧重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忽略了艺术的审美价值。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作者在讲解乐律学和记谱法时,虽然涉及大量专业术语,但他总能找到绝佳的类比来辅助理解。比如,他在解释“十二平均律”的由来时,用了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来描绘音高的和谐与冲突,让一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许多精美的乐谱片段和乐理图示,排版清晰,重点突出,这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这本书的编写哲学似乎是:我们提供最坚实的骨架,但依然要让它拥有饱满的血肉和灵动的气息,让学习过程本身成为一种愉悦的艺术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体例安排和内容的平衡拿捏,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团队的深厚功力。从上古的雅乐到近代的交响乐,每一个时期的篇幅分配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没有出现任何一个部分因为篇幅过短而显得单薄,也没有任何一个部分因为过度赘述而让人产生阅读疲劳。特别是对于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边缘”音乐史料,比如宗教音乐在特定地域的传播与演变,作者都给予了应有的关注。这使得整部作品的视野极其广阔,真正做到了对“中国音乐史”全景式的梳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读完后,我不仅对中国音乐的知识体系有了系统性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未来深入研究音乐史某个特定领域的浓厚兴趣,它提供的绝不仅仅是答案,更是探索的地图和前行的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