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音乐史略(增订本) |
| 作者/主编: | 吴钊 刘东升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103011737 |
| 出版年份: | 1993年 |
| 版次: | 第2版 |
| 总页数: | 428页 |
| 开本: | 1/32 |
| 图书定价: | 32.00元 |
| 实际重量: | 440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尤其体现在对近现代音乐思潮的梳理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西风东渐”视为一种断裂,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中国音乐家如何在吸收西方和声、对位法等理论的同时,坚守并创新民族音乐的内核。他对五四运动后,新音乐团体和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过程描述得脉络清晰,对几位关键人物的贡献评价得客观而中肯,避免了过度神化或片面批评的倾向。我尤其赞赏他对不同音乐流派之间微妙张力的把握,比如民族音乐学派和学院派之间的争论,作者只是客观地陈述,让读者自己去思考,这种留白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进行严肃的学术探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雅致的排版,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随便拼凑的应试读物。初翻几页,我就被作者的行文风格所吸引,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史料和复杂的乐理知识,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尤其是他对先秦时期音乐遗存的梳理,那些青铜器上的纹饰,那些古老的乐器复原图,都配上了翔实的考证和清晰的图解,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音乐刚刚孕育的时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不同历史阶段音乐流派演变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这使得整部作品的厚重感和学术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绝非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可比。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对中国音乐的源头活水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感觉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对唐宋时期音乐繁荣的论述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敏锐度和独到的见解。不同于传统教材只是强调宫廷燕乐的辉煌,他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民间俗乐、宗教音乐,乃至边疆少数民族音乐是如何相互交融、共同催生了那个时代的音乐高峰。比如,他对宋词曲牌与当时戏曲音乐的关联分析得极为透彻,引用了大量的宋元话本和杂剧中的唱词片段作为佐证,语言鲜活,论证有力。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琵琶、古筝等乐器发展脉络的章节时,我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细节的执着。他不仅仅是描述乐器形制的变化,更深入探究了演奏技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创新与传承,那种对“活的音乐史”的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教科书,更像是一部精彩的文化探险记,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有点担心作为“考研教材”,会不会过于侧重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忽略了艺术的审美价值。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作者在讲解乐律学和记谱法时,虽然涉及大量专业术语,但他总能找到绝佳的类比来辅助理解。比如,他在解释“十二平均律”的由来时,用了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来描绘音高的和谐与冲突,让一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许多精美的乐谱片段和乐理图示,排版清晰,重点突出,这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这本书的编写哲学似乎是:我们提供最坚实的骨架,但依然要让它拥有饱满的血肉和灵动的气息,让学习过程本身成为一种愉悦的艺术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体例安排和内容的平衡拿捏,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团队的深厚功力。从上古的雅乐到近代的交响乐,每一个时期的篇幅分配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没有出现任何一个部分因为篇幅过短而显得单薄,也没有任何一个部分因为过度赘述而让人产生阅读疲劳。特别是对于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边缘”音乐史料,比如宗教音乐在特定地域的传播与演变,作者都给予了应有的关注。这使得整部作品的视野极其广阔,真正做到了对“中国音乐史”全景式的梳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读完后,我不仅对中国音乐的知识体系有了系统性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未来深入研究音乐史某个特定领域的浓厚兴趣,它提供的绝不仅仅是答案,更是探索的地图和前行的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