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諾頓音樂斷代史叢書:二十世紀音樂:現代歐美音樂風格史 |
| 叢書名: | 諾頓音樂斷代史叢書 |
| 作者/主編: | 王秀玲 |
| 齣版社: | 上海音樂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807518136 |
| 齣版年份: | 2014年1月1日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619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98元 |
| 實際重量: | 1020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諾頓音樂斷代史叢書·二十世紀音樂:現代歐美音樂風格史(原版引進)》由羅伯特·摩根著,作為作麯傢,摩根曾師從美國作麯傢塞欣斯,在1980年代以前主要從事音樂創作活動,作有大量的室內樂、管弦樂和聲樂作品,在西方音樂界影響甚大。而作為音樂學傢,摩根還曾師從另一位美國音樂學傢和音樂批評傢科恩,這或許是促使他在1980年代後把學術興趣轉嚮音樂分析、音樂理論和音樂美學的原因之一,在這方麵,他同樣寫齣瞭大量卓有建樹的理論文章和著作,其成果甚至超過瞭他在作麯方麵的影響。
作者:羅伯特·摩根(Robert P. Morgan) 譯者:陳鴻鐸 甘芳萌 金毅妮 梁晴
插圖列錶
序言
導論:十九世紀的音樂背景
部分 調性:從1900年到次世界大戰
章 曆史語境:世紀之交的歐洲
第二章 一些過渡性人物
第三章 無調性
第四章 新調性
第五章 歐洲的其他流派
第六章 歐洲大陸以外
第二部分 重構與新體係: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第七章 曆史語境: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
第八章 新古典主義
第九章 十二音體係
第十章 政治的影響
第十一章 其他歐洲作麯傢
第十二章 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
第十三章 美國
第十四章 拉丁美洲
第三部分 創新與分裂: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
第十五章 曆史語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形勢
第十六章 整體序列主義
第十七章 不確定性
第十八章 形式與織體的保衛創新
第十九章 新多元主義
第二十章 迴歸簡單:簡約主義與新調性
第二十一章 音樂和外部世界
第二十二章 科技的發展:電子音樂
第二十三章 結語:的音樂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諾頓音樂史叢書(Norton Introduction to Music History Series)係英美音樂學界的性新音樂斷代史叢書(作者與書名見下),代錶瞭西方學術界音樂史研究的高水平。全部係列共六本,覆蓋瞭西方音樂史的六個重要斷代。中譯本總字數約350萬字。翻譯齣版後,相信將對中國進一步深入理解西方音樂文化並加強中國本土的音樂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上海音樂學院相關的教授學者組成譯審委員會,負責具體翻譯工作的安排、組織和質量把關。翻譯人員由上海音樂學院相關的教師和研究生組成,並聯係國內其他院校的翻譯力量,組成具有水平的、可靠的翻譯隊伍。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非常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精心製作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那種深邃的藍色調很容易吸引住對音樂史有探究欲望的讀者。我個人非常看重教材的耐用性,畢竟考研期間要反復翻閱,這本書的裝訂質量看起來相當可靠,預示著它能陪伴我度過漫長而艱苦的復習時光。打開扉頁,清晰的印刷和閤理的版式布局立刻給人一種專業且嚴謹的感覺,這對於學習復雜的音樂理論和曆史脈絡來說至關重要。排版上沒有齣現令人眼花繚亂的擁擠感,留白處理得當,使得閱讀體驗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即便是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學習者,也能很快適應這種學術風格的呈現方式。從物理層麵來說,這本書已經為深入學習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讓人對內容本身也充滿瞭期待,仿佛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精美的藝術品,等待著被知識的內涵所充實。
評分這本書在對不同地域音樂風格的平衡性處理上,確實體現瞭“全球化”視野下的學術高度。它沒有將目光僅僅局限於傳統的德奧體係,而是給予瞭美國、東歐乃至更廣泛地區在二十世紀音樂創新中的重要地位。特彆是關於美國爵士樂與嚴肅音樂的交融部分,分析得鞭闢入裏,展現瞭二十世紀音樂史的多元麵貌。許多其他教材往往會草草帶過這些“非主流”但極具影響力的分支,而這本書卻給予瞭平等的篇幅和嚴肅的探討。這對於我們理解現代音樂的復雜性和包容性至關重要,也為我們準備開放性的論述題提供瞭極佳的素材。這種全麵且不失深度的敘述框架,極大地拓寬瞭我的知識邊界,讓我對整個二十世紀音樂圖景有瞭一個更加立體和豐滿的認知。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組織邏輯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沒有采取那種平鋪直敘的時間綫梳理,而是巧妙地以“風格”為核心進行切割和論述,這對於理解二十世紀音樂發展中錯綜復雜的流派衝突與融閤至關重要。作者在處理從印象派嚮現代主義過渡時的那種微妙的張力時,分析得極為透徹,讓人不再覺得那些理論名詞是孤立的符號,而是擁有瞭鮮活的時代背景和創作動機。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對於那些晦澀難懂的序列主義、偶然音樂等前沿理論,作者並沒有迴避,而是用瞭一種非常巧妙的比喻和類比方式進行闡釋,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讀完對某個小節的闡述,我常常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原本濛著一層薄霧的音樂史圖景突然變得清晰銳利起來。這種結構上的匠心,真正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教學藝術的深刻理解,讓枯燥的知識點變得引人入勝。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被作者那種深沉的、帶有曆史使命感的筆觸所打動。這絕不是那種冷冰冰的、隻負責傳達信息的工具書。王秀玲教授的敘述語言充滿瞭對音樂傢個人命運和時代悲劇的深刻同情。比如,在描述二戰後歐洲音樂傢麵對“如何繼續”的倫理睏境時,那種細膩的情感刻畫,使得原本抽象的音樂流派之爭,立刻變得充滿瞭人性光輝與掙紮。這種人文關懷的注入,讓學習過程不再是機械的記憶,而是一場與偉大靈魂的對話。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點”,更是在培養一種批判性思維和對藝術本質的敬畏之心。這種深層次的精神滋養,對於未來從事相關研究或教學工作的人來說,其價值遠超考試分數本身。
評分作為一個正在備考的學生,我最關心的莫過於教材的詳實度和針對性。這本書在這兩方麵錶現得極其齣色。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瞭作麯傢及其作品,更深入地挖掘瞭每一項新風格誕生的社會、哲學和技術背景。比如,在探討電子音樂的興起時,它詳細迴顧瞭早期錄音技術的發展瓶頸,這種深挖根源的做法,能幫助我們在考研中更全麵地迴答“為什麼”的問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是什麼”。資料的引用和注釋也做得非常嚴謹,處處體現瞭學術規範性。我發現書後附帶的參考書目也極具價值,為我後續的拓展閱讀指明瞭方嚮,這對於衝刺高分階段查漏補缺極為有利。總而言之,它不僅僅是一本應試工具書,更像是一份高質量的研究參考指南,對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都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