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族体育论集-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集
定价:28.00元
作者: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国家合体育总局群众体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1050896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体育科学论文颁奖会,于2007年11月11日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这次民族体育科学论文征集活动,在向全国各地民委、体育局系统及有关院校发出通知后,共征集到论文417篇。评审委员会以“双盲法”——即密封作者姓名、地区及单位的方式,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认真评审,共评出40篇获奖论文。征得作者同意后,我们将这40篇论文编辑出版,供广大读者阅读和交流。
本次论文征集活动,旨在展示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科研成果,进一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的大好形势下,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研究和探索民族传统体育与新时期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基本思路和途径,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紧密围绕民族体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努力发挥体育科研的理论指导、实验探索和决策咨询作用。
目录
社会现代化发展对四川藏区少数民族体育行为方式的影响研究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特性与资源开发研究
贵州省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试论全国民族运动会对少数民族体育竞赛项目规则制定的影响
论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政策的特征与启示
贵州苗族独木龙舟原生态竞渡文化探析
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与传承
对民族传统竞技体育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中国传统武术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对中国水族原生态传统体育文化的调查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发展的互动研究
新疆岩画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征、起源的探索
珍珠球运动的技术和战术特点与生理特征初探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与趋势
河北省高脚竞速项目开展的现状分析与研究
传统体育文化在水族山寨中的生存状态
贺兰山岩画中的体育文化略考
制约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普及因素的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绣球特色产品发展及竞争优势的研究
《突厥语大辞典》与民族体育文化研究
奥林匹克运动的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的“自适应”现象
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从我国七届会看其发展变化
苗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滚山珠”的研究与分析
论民族传统武术产业化
试论射弩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材化的研究与实验
土家族棉花球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冲突与融合发展研究
试论导引养生功在建立科学生活方式中的作用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和专业术语的使用频率,让我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每翻几页都需要停下来思考研究者背后的逻辑推导。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书籍,它更像是摆在案头的案头书,适合在安静的午后,备着茶水,逐字逐句地消化。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几篇关于“身体实践”和“仪式传承”的论述,它们试图超越简单的“运动项目介绍”,深入探讨了这些体育活动在构建民族认同、维系社会结构中的核心作用。作者们运用了大量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分析框架,试图揭示那些看似简单的游戏、竞赛背后,隐藏的深刻的文化密码。这种挖掘深度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带来了一个挑战:对于不熟悉这些理论工具的普通读者而言,阅读门槛陡然增高。我感觉自己像个外行人闯进了一间老教授的学术研讨会,听着他们使用只有圈内人才能完全领会的“黑话”进行辩论,尽管我能捕捉到讨论的精彩之处,但很多精妙的论证过程却在我眼前一晃而过,未能被完全捕获。
评分从时间维度来看,这本论文集记录的是特定时间点上(第八届运动会期间)我国民族体育研究的“快照”。这使得它在反映当下热点和研究方法的演变方面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彼时学术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体育产业化”这两个议题的关注热度。然而,如同任何会议文集一样,它也难免存在一定的“时过境迁”感。某些被当时视为前沿的课题或案例,在今天的视角下可能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或被新的理论所取代。因此,这本书的价值更多在于其“档案性”和“历史参考性”,而非“前瞻性”。它像是一张详尽的、带有清晰时间戳的学术地图,标明了那个时期哪些山头已经被成功地“攻克”,哪些角落还等待着未来的学者去探索。但如果期望从中找到关于人工智能辅助训练在民族体育中的应用前景,或者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体育如何与数字媒体结合的探讨,那可能就要失望了。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从脚注的详尽程度到引文的规范性,都体现了评审过程的严格筛选。但是,这种高度的“规范化”在某种程度上也似乎牺牲了部分研究的“个性”和“激情”。许多文章的结论都趋向于某种“稳妥”的、不偏不倚的建议,比如“应加强政策支持”、“应深化理论研究”等等。我期待看到一些更具批判性、更尖锐的观点,一些敢于挑战传统认知的“异见之声”。或许是因为论文评选机制的导向,使得那些过于大胆或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论述被筛选掉了。因此,读完全书,我感受到的是一种集体的、审慎的声音,它描绘了民族体育研究领域最安全、最主流的路径,但却缺少那种能让人拍案叫绝、瞬间点燃思考火花的“灵光一现”。它像是中庸之道的教科书,完美无瑕,却少了那么一点点令人难忘的棱角。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相当朴实,甚至有些许年代感,那种传统学术会议论文集的装帧风格,让人立刻联想到严谨、大量的文字堆砌。我原本期望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关于民族体育发展趋势的宏大叙事或者理论突破,毕竟是全国性赛会评选出的成果。然而,当我翻开目录,那种期待感很快就被一种近乎田野调查式的细碎和地方特色所取代。我注意到许多篇目聚焦于某个特定省份、某个特定少数民族的某个传统项目,比如“X族摔跤技艺的文化人类学解读”或是“Y族射箭中的符号意义”。这并非是坏事,这说明论文集收录了大量扎根于基层的、鲜活的研究。但对于一个想窥见“全国”层面共性问题的读者来说,这种高度分散的叙事结构,使得建立一个统一的学术图景变得颇为困难。阅读体验就像是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圈各地的民族风情展览,每一件展品都值得细品,但缺乏一个清晰的主线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震撼的整体印象。这本书更像是为民族体育研究的专业人士准备的“工具箱”,而非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它要求读者自身对该领域已有相当的知识背景,才能有效提取其中的价值。
评分如果用“风格多样性”来衡量这本书的质量,那么它无疑是丰富多彩的,这得益于来自全国各地研究者的投稿。不同地域的研究者带来了迥异的文化视角。有的文章像是文学散文,细腻地描摹了祭祀与体育的融合,文字富有画面感;而另一些则像精密的工程图纸,专注于对某项传统器械的力学分析或对竞赛规则的逻辑重建。这种强烈的文风对比,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带来的惊喜——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篇会是历史考据还是田野札记。然而,这种风格上的“散漫”也造成了内容上的“失焦”。对于一个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来形成对“当代民族体育学”整体认知的读者来说,这种参差不齐的阅读体验,最终汇聚成的印象是:这是一个庞大但略显松散的知识网络,每个节点都很坚固,但连接它们的网线似乎有些随意。它更像是一份高质量的“素材库”,需要读者自己动手去剪辑、去重新编排,才能构建出符合自己心意的整体叙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