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少林常用器械(少林传统武术普及教材)
:11.00元
售价:7.5元,便宜3.5元,折扣68
作者:徐勤燕,释德虔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7-01
ISBN:97875009274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182kg
少林武术是少林寺僧和俗家弟子长期艰苦磨炼的结晶,具有朴实无华、进退一线、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出滚入、重在实战等特点,是我国早*的民间武术流派之一。久练不久可强身健体、祛病延年,还可陶冶性能、磨炼意志; 不仅有自卫护身和惩罚歼的实际作用,还能从中得到人体美的艺术享受。
本教材共分为八册:《少林武术理论》《少林武术基本功》《少林拳》《少林棍》《少林常用器械》《少林稀有器械》《少林拳对练》《少林器械对练》。前两册是对少林武术的内容、常用术语、教学训练、基本功夫、基本技法的介绍和概论;后六册则是从《少林拳谱》的576个套路中精选出52个传统套路,分别对各动作图附文加以说明。
本教材适宜国内外各武术馆校、辅导站等习武场所的学员和教练员应用,并可供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公安、工作者参考。
一、少林十三枪
二、少林梅花枪
三、少林梅花刀
四、少林双刀
五、少林达摩剑
六、少林春秋大刀
七、少林朴刀
八、少林月牙铲
徐勤燕,女,生于1962年,原籍山东郯城。自幼从父徐祗法(法名素法)学练少林武术,于1982年春到少林寺拜素喜和尚为师,赐法名德炎。在少林寺学武多年,擅长少林看家拳、螳螂拳和十八般武艺。不仅武功卓著,而且文笔亦佳,十年来共著有《少林功夫辞典》《少林罗汉拳》《少林
我接触武术器械已经有些年头了,但总觉得在一些基础器械的“意境”和“劲路”的理解上,始终隔着一层窗户纸。这本书在讲解基础套路和单招时,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动作分解上,而是非常深入地剖析了发力点和力线的传导过程。比如对于“棍”的练习,书中不仅仅是告诉你手该怎么握,它还会引导你思考“气沉丹田后如何通过中轴线传递到木杆末端”,甚至细致到根据不同器械的重心变化,来调整身体的重心转移。这种“由内而外”的教学思路,对于中级或以上水平的习武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真正做到了“术”与“道”的结合,让你在模仿动作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传统武术对身体结构和内在控制的严苛要求。读完其中关于“沉坠感”和“鞭梢劲”的章节后,我回去练习时,立刻感觉到了区别,仿佛以往的练习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似”,而现在开始触及到“神似”的门槛了。这绝对不是那种速成的指导手册,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反复研读和体会的内功心法。
评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单纯的武术教学指南。它在介绍每一类器械的历史渊源和在少林武术体系中的地位时,都有着相当详实和考据严谨的文字支撑。例如,对于一些鲜为人知的兵器,它不仅展示了如何使用,还穿插了它们在古代兵器谱中的定位和特点,甚至引用了一些古代文献的描述作为佐证。这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它让我意识到,这些器械的使用技巧并非凭空产生的,而是历经千年实战检验和哲学思考的结晶。特别是关于器械“材质”与“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讨论,非常专业,让我对“为什么用这种长度的齐眉棍,而不是稍长或稍短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没有将武术工具化、扁平化,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少林文化和兵器学的宏大背景下进行阐述,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武术视野。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很多所谓的“传统武术”教材,内容冗杂且缺乏系统性,很多内容东拼西凑,让人看完后更是一头雾水。然而,这本教材的编排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它采用了一种非常递进式的学习结构,从最容易上手的基本功和最常见的器械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一些独门或难度较高的项目。每一章节的过渡都非常自然,仿佛是循序渐进的师徒传授过程。比如,它会先把基础的步法和站桩和器械的握法联系起来,让你在最早阶段就建立起“人与器械合一”的初步概念。在介绍完一套器械的套路后,它还会有一个专门的小节来总结该套路在实战或对练中可能应用的思路,而不是仅仅罗列招式名称。这种结构设计,使得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灵活安排,既可以专注于某一项器械的深入研究,也可以按照整体的脉络进行通识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目的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讲究,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给人一种厚重和专业的历史感。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传统武术教材应有的视觉表达,它不像有些现代武术书籍那样花里胡哨,而是很沉稳,让人一看就知道里面记载的都是真东西。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摸起来光滑又不反光,非常适合反复翻阅和学习时做笔记。更让我惊喜的是,那些器械的插图,线条勾勒得极其精准,每一个角度、每一个握持的姿势都清晰可见,即便是像判官笔或者双鞭这种结构相对复杂的器械,也能让人一目了然。我对比了其他一些武术书籍的图谱,这本书在细节的还原度上明显高出一个层次,看得出编者和绘图者在下功夫。很多时候,文字描述总有其局限性,但好的图示能够弥补这种不足,这本书显然深谙此道。光是研究这些器械的局部特写和不同持法的对比图,就足够我花上好几个下午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后续内容更加充满期待,觉得这不只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工艺品级别的武术文献。
评分作为一名武术爱好者,最头疼的就是资源的稀缺性和信息准确性的问题,尤其是在涉及到具体到器械套路的教学时。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填补了这一空白。我发现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招式的解析,竟然详细到了手指在握把上微调角度的力度描述。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在以往的任何视频或文字资料中都是难以企及的。举个例子,书中对于“虎尾鞭”的甩动与回抽技巧,用了接近三页的篇幅,结合了力学图示和文字描述,甚至提到了在不同天气、不同湿度下,鞭梢击打的空气阻力差异对动作调整的影响。这已经达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程度。这本书与其说是给普通习武者看的,不如说是为那些想深入探究武术精微奥秘的“匠人”准备的。它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无可置疑的知识基石,让我们可以放心地在此基础上进行更高阶的创新和练习,不用再担心自己走入歧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