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少林常用器械(少林傳統武術普及教材)
:11.00元
售價:7.5元,便宜3.5元,摺扣68
作者:徐勤燕,釋德虔
齣版社:人民體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7-01
ISBN:978750092740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182kg
少林武術是少林寺僧和俗傢弟子長期艱苦磨煉的結晶,具有樸實無華、進退一綫、麯而不麯、直而不直、滾齣滾入、重在實戰等特點,是我國早*的民間武術流派之一。久練不久可強身健體、祛病延年,還可陶冶性能、磨煉意誌; 不僅有自衛護身和懲罰殲的實際作用,還能從中得到人體美的藝術享受。
本教材共分為八冊:《少林武術理論》《少林武術基本功》《少林拳》《少林棍》《少林常用器械》《少林稀有器械》《少林拳對練》《少林器械對練》。前兩冊是對少林武術的內容、常用術語、教學訓練、基本功夫、基本技法的介紹和概論;後六冊則是從《少林拳譜》的576個套路中精選齣52個傳統套路,分彆對各動作圖附文加以說明。
本教材適宜國內外各武術館校、輔導站等習武場所的學員和教練員應用,並可供中小學體育教師和公安、工作者參考。
一、少林十三槍
二、少林梅花槍
三、少林梅花刀
四、少林雙刀
五、少林達摩劍
六、少林春鞦大刀
七、少林樸刀
八、少林月牙鏟
徐勤燕,女,生於1962年,原籍山東郯城。自幼從父徐祗法(法名素法)學練少林武術,於1982年春到少林寺拜素喜和尚為師,賜法名德炎。在少林寺學武多年,擅長少林看傢拳、螳螂拳和十八般武藝。不僅武功卓著,而且文筆亦佳,十年來共著有《少林功夫辭典》《少林羅漢拳》《少林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本單純的武術教學指南。它在介紹每一類器械的曆史淵源和在少林武術體係中的地位時,都有著相當詳實和考據嚴謹的文字支撐。例如,對於一些鮮為人知的兵器,它不僅展示瞭如何使用,還穿插瞭它們在古代兵器譜中的定位和特點,甚至引用瞭一些古代文獻的描述作為佐證。這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探索之旅。它讓我意識到,這些器械的使用技巧並非憑空産生的,而是曆經韆年實戰檢驗和哲學思考的結晶。特彆是關於器械“材質”與“特性”之間的相互影響的討論,非常專業,讓我對“為什麼用這種長度的齊眉棍,而不是稍長或稍短的”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沒有將武術工具化、扁平化,而是將其置於整個少林文化和兵器學的宏大背景下進行闡述,極大地豐富瞭我的武術視野。
評分坦白說,市麵上很多所謂的“傳統武術”教材,內容冗雜且缺乏係統性,很多內容東拼西湊,讓人看完後更是一頭霧水。然而,這本教材的編排邏輯清晰得令人贊嘆。它采用瞭一種非常遞進式的學習結構,從最容易上手的基本功和最常見的器械開始,然後逐步過渡到一些獨門或難度較高的項目。每一章節的過渡都非常自然,仿佛是循序漸進的師徒傳授過程。比如,它會先把基礎的步法和站樁和器械的握法聯係起來,讓你在最早階段就建立起“人與器械閤一”的初步概念。在介紹完一套器械的套路後,它還會有一個專門的小節來總結該套路在實戰或對練中可能應用的思路,而不是僅僅羅列招式名稱。這種結構設計,使得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進度靈活安排,既可以專注於某一項器械的深入研究,也可以按照整體的脈絡進行通識學習,極大地提高瞭學習效率和目的性。
評分我接觸武術器械已經有些年頭瞭,但總覺得在一些基礎器械的“意境”和“勁路”的理解上,始終隔著一層窗戶紙。這本書在講解基礎套路和單招時,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動作分解上,而是非常深入地剖析瞭發力點和力綫的傳導過程。比如對於“棍”的練習,書中不僅僅是告訴你手該怎麼握,它還會引導你思考“氣沉丹田後如何通過中軸綫傳遞到木杆末端”,甚至細緻到根據不同器械的重心變化,來調整身體的重心轉移。這種“由內而外”的教學思路,對於中級或以上水平的習武者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它真正做到瞭“術”與“道”的結閤,讓你在模仿動作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傳統武術對身體結構和內在控製的嚴苛要求。讀完其中關於“沉墜感”和“鞭梢勁”的章節後,我迴去練習時,立刻感覺到瞭區彆,仿佛以往的練習都隻是停留在錶麵的“形似”,而現在開始觸及到“神似”的門檻瞭。這絕對不是那種速成的指導手冊,而是需要你沉下心來,反復研讀和體會的內功心法。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有講究,封麵那種深沉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一下子就給人一種厚重和專業的曆史感。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傳統武術教材應有的視覺錶達,它不像有些現代武術書籍那樣花裏鬍哨,而是很沉穩,讓人一看就知道裏麵記載的都是真東西。內頁的紙張質感也相當不錯,摸起來光滑又不反光,非常適閤反復翻閱和學習時做筆記。更讓我驚喜的是,那些器械的插圖,綫條勾勒得極其精準,每一個角度、每一個握持的姿勢都清晰可見,即便是像判官筆或者雙鞭這種結構相對復雜的器械,也能讓人一目瞭然。我對比瞭其他一些武術書籍的圖譜,這本書在細節的還原度上明顯高齣一個層次,看得齣編者和繪圖者在下功夫。很多時候,文字描述總有其局限性,但好的圖示能夠彌補這種不足,這本書顯然深諳此道。光是研究這些器械的局部特寫和不同持法的對比圖,就足夠我花上好幾個下午瞭。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對後續內容更加充滿期待,覺得這不隻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工藝品級彆的武術文獻。
評分作為一名武術愛好者,最頭疼的就是資源的稀缺性和信息準確性的問題,尤其是在涉及到具體到器械套路的教學時。這本書的齣現,極大地填補瞭這一空白。我發現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招式的解析,竟然詳細到瞭手指在握把上微調角度的力度描述。這種細緻入微的指導,在以往的任何視頻或文字資料中都是難以企及的。舉個例子,書中對於“虎尾鞭”的甩動與迴抽技巧,用瞭接近三頁的篇幅,結閤瞭力學圖示和文字描述,甚至提到瞭在不同天氣、不同濕度下,鞭梢擊打的空氣阻力差異對動作調整的影響。這已經達到瞭學術研究的嚴謹程度。這本書與其說是給普通習武者看的,不如說是為那些想深入探究武術精微奧秘的“匠人”準備的。它提供瞭一個堅實、可靠、無可置疑的知識基石,讓我們可以放心地在此基礎上進行更高階的創新和練習,不用再擔心自己走入歧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